尊敬的各位朋友:“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有人说,淞沪会战既然注定会失败,但老蒋为什么又非要在上海与日军决战?把 70 万军人送上去当炮灰,到底为他带来了什么好处?要真正理解这一决策背后的复杂原因,首先必须深入剖析老蒋这个人。
淞沪战场上的德械士兵
蒋中正,浙江奉化人士,历任黄埔军校校长。从一介布衣起步,仅仅在短短 20 年时间里,便迅速崛起,最终登上了民国政治权力的巅峰。在党内斗争的漩涡中,他巧妙地运用权谋,成功地将胡汉民和汪精卫制服;在军阀混战的硝烟里,两次北伐势如破竹,凭借强大的武力为国民政府开辟出一片生存空间。中原大战时,他更是展现出了全方位的手段,用经济策略使冯玉祥陷入困境,以政治手腕解决阎锡山,靠军事力量打垮李中人,借外交谋略收服张学良。无论是党内的明争暗斗,还是军阀之间的激烈角逐,几乎无人能够与他相抗衡。他崛起的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在整个中华历史的长河中都堪称罕见。
淞沪战场上的广西狼兵
然而,尽管老蒋在表面上完成了国家的形式统一,但实际上,国内局势依旧是内忧外患。国内的大小军阀各自拥兵自重,对中央政府阳奉阴违;外部,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而在老蒋心中,最为担忧的是中共的崛起,他害怕中共通过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因此,他不遗余力地试图将中共扼杀在摇篮之中。以至于当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他仍专注于全力围剿红军,对日本的侵略行动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原本以为日本人的行动只是小打小闹,未曾料到,短短几个月内,日本就轻易占领了整个东三省。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老蒋对于领土的丢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老蒋内心也深知,当时的中国若立刻与日本正面交锋,几乎没有胜算。对比中日之间悬殊的钢铁产量,中国军队就如同拿着水果刀去对抗日本的机关枪。为此,他积极谋划打造自己的德械部队,期望在德国的支持下,花费 6 年时间,以德式装备组建 60 个陆军师,以便日后能够收复东北失地。然而,他严重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日本在占领东北后,紧接着在 1937 年对北平发起进攻,国军第 29 军虽拼死抵抗,但在敌人强大的飞机大炮轰炸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依然无法取得胜利。
中国第一批飞行员
中华民族已然走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先是东北沦陷,接着华北告急,日本正逐步蚕食着中国的广袤土地。倘若此时再不奋起抵抗,整个国家恐怕真的要陷入亡国灭种的绝境。于是,在 1937 年 7 月 17 日,老蒋发表了庐山讲话:“我们已快到人世悲惨至极境地,在这世界上,稍有人格的民族都无法忍受,我们不能不开战。至于战争开启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再也没有妥协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在此安危绝续之交,唯赖举国一致,服从纪律,严守秩序。希望各位回到各地,将此意转达于社会,俾咸能明了局势,效忠国家,这是兄弟所恳切期待的。。”这番讲话一经传出,他赢得了全国民众的拥护,国家意识第一次如此深入人心,保家卫国的信念在烽火硝烟中被彻底唤醒。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他会调遣重兵前往华北收复失地,然而,校长却另有打算。他清晰地认识到,仅依靠中国当时的国力,要想赢得这场战争,犹如蚍蜉撼树。唯有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援助,中国才有一线生机。早在东北沦陷、华北危机之时,校长就曾低声下气地寻求英美等国的帮助,希望他们能够出面调停中日之间的战事,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伸出援手。在他们眼中,这些地区没有直接涉及自身的核心利益,不值得与日本人发生冲突。
既然华北、东北的战事无法引起这些国家的关注,那么如果上海开战,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呢?上海有着英、美、法等国的租界,大约 50 多个国家的侨民在此居住。只要他们的自身财产等利益受到损害,就极有可能出面调停中日间的战事,甚至有可能被卷入战争,使中日间的局部战争演变成世界战争。退一万步讲,就算他们不出兵干涉,至少也会像 32 年的淞沪抗战那样,迫使日本人坐到谈判桌前,最终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对于这一点,校长深信不疑。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战略考量。纵观中国历史,古代的统一战争往往是北方统一南方。因为北方地势平坦,南方军队一旦北上,极易被分割包围。南方对抗北方,唯一能够凭借的就是复杂的地势。倘若此时向华北增兵,那么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日军的机械化兵团将占据绝对优势,一旦让日军掌控战争主导权,他们就会沿着铁路迅速南下。而我国地势北高南低,日军居高临下进攻,国军将毫无还手之力。为了打破日军的这一作战计划,唯有在上海开辟新战场,这样能够减少日军直接南下的兵力。即使上海最终失守,中国还能退守西南和西北,进行长期的持久抗战。
但是,如今许多人认为,日军在上海作战远比从北往南进攻更为便利。毕竟上海距离日本本土更近,而且日本海军舰炮能够覆盖整个淞沪地区。在此地决战,似乎是自寻死路,但当时的局势错综复杂,根本无法被精准掌控。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人炸毁南满铁路,诬陷中国军人,并以此为借口轻易攻占了东北。1937 年 7 月 7 日,他们又以一名日本士兵失踪为借口,炮轰宛平城,顺势占领了北平和天津。1937 年 8 月 9 日,两名日本军人强行闯入上海虹桥机场,被驻守机场的中国保安队当场击毙,这一事件的严重性远超之前。虹桥事件恰好成为了日军进攻上海的借口。
在当时的紧迫形势下,如果校长再不采取行动,恐怕日本又会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上海。因此,老蒋这次决定先下手为强,命令张志忠率领最精锐的 87 和 88 师赶赴上海,主动向日本海军陆战队发起进攻,试图为国府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多的筹码。然而,战争的发展并未如校长所预期,陆上的敌人不仅没有被迅速消灭,而且日本的援兵源源不断地赶来,战场形势瞬间变得严峻,攻防态势瞬间转换,这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
此时,欧美等国依旧保持着局外中立的态度。自 8 月 13 日开战以来,老蒋不断向美英等国呼吁斡旋,期望国联能够制裁日本,但得到的回复却是,各国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对日本施加有效的压力。面对不利的战况和外交上的失败,校长最初的战略意图未能实现,将 70 万大军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各国身上,这无疑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误。30 多万军人血洒疆场,埋骨他乡,他多年积累的军事家底几乎消耗殆尽,空军和海军几乎全军覆没,最优秀的黄埔学生也大多牺牲。
但令人欣慰的是,淞沪会战成功牵制了华北日军的兵力,同时拉长了日军的作战战线,迫使日军不得不改变进攻路线,由东向西进攻,这种仰攻态势对日军机械化部队极为不利。而且,这场战役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老蒋在国内政治统一的目标。在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倾尽全力,将自身的全部实力投入战斗,使当时经历了长期军阀混战的中国在军事和政治上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更为重要的是,淞沪会战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时的血性和勇气。从鸦片战争到中法之战,从甲午海战到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屡战屡败,备受欺凌。但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总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倘若有人胆敢侵犯,我们必将以“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黄土一杯魂”的决心与之殊死搏斗。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屹立不倒,并非依靠神灵的庇佑,也不是凭借运气,而是因为一旦战端开启,无论地域南北,无论年龄长幼,无论身份高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抱定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
以上是个人观点,没有任何倾向!请谨慎辨别!同时祝大家龙年大吉大利,我会分享更多历史事迹,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并给予评价,我们一起探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我有什么错误,希望大家帮忙指正,本人定虚心接受,并加以改正!最后谢谢大家的支持,您们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
战争让人清醒…淞沪后民众转入了另一个极端…回头看待那段历史,发现胡适是最清醒的,清醒的知道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军阀林立的农业国不可能在军事上战胜亚洲唯一的工业帝国…所以后来有了连苏亲美,在中华广袤的大地进行持久的对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