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聚焦|探日卫星“夸父一号”向国内外试开放观测数据;“四川造”首颗SAR卫星“涪城一号”将于下月发射升空

今日北斗 2023-04-17 10:16:17

NO.1

探日卫星“夸父一号”向国内外试开放观测数据

“夸父一号”载荷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LST)观测到一系列太阳活动现象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我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准实时观测数据4月12日起向国内外试开放。

此次数据试开放的范围,包括自4月1日起的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HXI)的全部观测数据、全日面矢量磁像仪(FMG)的部分观测数据、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LST)的部分观测数据,以及它们此后的准实时观测数据。

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甘为群研究员介绍,经过半年的在轨调试,“夸父一号”卫星已经获得大约80TB的原始太阳观测数据。综合考虑卫星运行情况等,目前已经具备部分数据准实时对外试开放的条件。

“夸父一号”是我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于2022年10月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其科学目标为“一磁两暴”:即在一个卫星平台上同时观测太阳磁场和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研究它们的形成、演化、相互作用和彼此关联。此次“夸父一号”卫星观测数据试开放的消息由“夸父一号”卫星工程科学应用系统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地面支撑系统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和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在4月11日至12日联合举办的数据试开放全球发布暨数据使用培训在线会议上宣布。20多个国家近400名太阳物理学者参加了会议。

“就太阳物理学科而言,开放太阳探测卫星的观测数据是国际惯例。‘夸父一号’卫星准实时观测部分数据将对国内外同行无差别开放,实现数据共享。后续,科学团队将视卫星在轨测试情况适时做出调整,最终达到卫星全部观测数据的准实时开放。”甘为群说。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毛丽婷 实习生 黄真俊 通讯员 卢效干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供图

NO.2

“四川造”首颗SAR卫星从绵阳出征

在第八个“中国航天日”即将来临之际,“四川造”首颗SAR卫星——“涪城一号”今天从绵阳出征,拉开了我省“中国航天日”系列活动的序幕。未来,绵阳涪城卫星工厂还将组建“绵阳星座”,助力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涪城一号” SAR卫星是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卫星,由绵阳民营企业自主研发、设计和制造。而SAR卫星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昼夜成像,不受光照影响,也不会被云雾所遮挡,极大地提升了运行效率。据悉,“涪城一号” SAR卫星属于主动遥感,波长很长,能够实现全天时、全天候拍摄。

据了解,到2025年,绵阳涪城卫星工厂将完成6颗SAR卫星发射组网,建成“绵阳星座”。该星座投用后,可在全球范围的国土利用、海洋环境、地质灾害、水利和农业监测等领域提供遥感数据服务。

接下来,西南交大、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将携手绵阳涪城卫星工厂,利用SAR卫星数据,进行科学研究与应用。

来源:四川观察

NO.3

北斗船载终端实现国内油气行业首次海上应用

项目组成员正在开展北斗三号短报文船载终端的安装工作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航天恒星中石油北斗项目组在海南澄迈码头开展中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两船只北斗三号短报文船载终端的安装任务。

在船舶海洋作业中,传统的“AIS+GPS”船舶定位系统只能做到近海定位,而北斗三号短报文船载终端能够实现船舶在远海中的精准定位、报表数据实时上传、SOS一键呼救等功能。尤其是在失去其他通信系统支持的情况下,利用北斗三号短报文功能能够时刻保持与外界沟通,同时通过北斗卫星链路,可以将现场生产报表上传到指挥中心,及时了解现场作业情况,提升海上作业人员安全管控水平。

自2022年起,航天恒星项目组成员先后奔赴河北唐山曹妃甸、天津港、海南澄迈、广东揭阳等多地,完成了广东石化、海洋工程海上船舶及平台共计30多台北斗三号短报文船载终端的安装和调试,打通了陆地和海上的通信链路,实现海上远程安全监管及调度,为用户的海上安全生产保驾护航。这也是北斗三号短报文船载终端在国内油气行业实现首次海上应用。

后续,航天恒星导航事业部将继续推动北斗在油气行业的推广应用,实现北斗与各业务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油气行业“北斗+”“+北斗”的典型应用案例,助力用户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

来源:《中国航天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NO.4

甘肃酒泉:智能北斗农机助力春播精准高效

在金塔县大庄子镇,北斗导航施肥播种一体机正在作业

在肃州区上坝镇上坝村3组的小麦种植示范基地,工人正按照小麦播种操作流程将备好的小麦种子、肥料倒进播种机。在安装有农机导航自驾仪的拖拉机上,农机手事先规划好作业路径,牵引播种机在麦田行驶。小麦播种和滴灌带铺设同时进行,现场有条不紊。

同样的场景出现在金塔县大庄子镇和瓜州县瓜州镇。在两地的高标准农田,农机手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驾驶北斗导航施肥播种一体机来回奔走,播种、施肥、滴灌带铺设、覆土等多道作业工序一次性完成,有效提高了种植效率。

“过去耕地高低不平、条块杂乱,小麦单产低,效益不高。”瓜州镇飞天蜜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彦广说。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在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合作社智能农机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提高了。

“2021年推广使用农机导航自驾仪(辅助驾驶系统设备)以来,上坝镇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户共购置安装该类设备14台,应用在耕种管收各个环节。”上坝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翟嘉说。

据了解,该设备通过北斗导航系统自行测量海拔落差,自动计算生产基准海拔定高后作业,相对传统激光平地机既减少了安装调试发射器的步骤,又避免驾驶员靠眼力定高产生误差,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

市农机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要地块前期打点标记足够精准,安装有北斗农机信息化智能系统的智能农机可使播种行距和线路误差小于5厘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此外,播种作业的数据可以分享给其他智能农机,实现一次数据采集,多次重复利用,有效提高了农机利用率。

随着智能农机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我市农业生产向高效率、高精度、高质量迈进,农机作业实现了从“跟着感觉走”向“数据说了算”的转变。至目前,我市安装应用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累计1037套,其中自动导航无人驾驶系统终端173套。

来源:酒泉日报

酒泉融媒记者 边世文

通讯员 武卓 吴澜

图 年丽莎 摄

NO.5

山东东营:北斗导航拖拉机为春耕增添“科技范”

眼下正值春耕农忙时节,东营市广饶县春耕春管工作正有序开展,北斗导航拖拉机、喷灌设备等一大批“黑科技”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广饶县李鹊镇后大张村村民高祥先家流转的100多亩农田里,一台大型拖拉机正在进行大葱自动化起垄作业。这台拖拉机运用了北斗导航等技术,具备精准定位、智能路径规划、自主作业、远程一键接管等功能,可实现无人化、自动化作业。

“我这台拖拉机上安装着北斗导航系统,作业精度非常高,垄距误差不超过两公分。我今年还特意进行了机器改装,能下两种有机肥,能下滴灌带,还能自动上肥,省了人工。”广饶县孟红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家强说道。

传统的大葱种植,对人工需求较多,从开沟、移栽、中耕培土、植保灌溉到收获几乎全部依靠人工,劳动强度大,规模种植往往难以实现。如今,100余亩地的大葱实现机械化起垄,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今年,广饶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抓好李鹊镇智慧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区项目建设,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农业全链条加速渗透融合,全力打造更多农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农田里的“新农具”正让农业生产呈现新的风貌,助力春耕春管跑出“加速度”。

来源:闪电新闻

闪电新闻记者 陈海涛

NO.6

内北斗导航助春耕 新疆新源县3.6万亩甜菜开播

春分过后,天气渐暖,新疆新源县各乡镇农民抢抓农时,全力投入到春耕生产中。连日来,农机手们驾驶着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将甜菜种子和肥料均匀播撒在土壤里。

种植户张仕熊说,只要在北斗导航系统中设定好线路和地块数据,播种机就能进行直线播种,每千米偏差不超过2厘米,且播种深度相同,每小时播种约20亩。

“之前都是插上旗杆,用划印器在地上划线,农机手瞄着红旗压着白线开,弯曲、并线等问题是常有的。”张仕熊说。

如今,田野中,播种机行驶路径笔直,一播六行,即使是农田边边角角,也能播上种子。以往播种不直、行距不匀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为丰产丰收奠定基础。

记者从新源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新源县共有农机导航北斗系统373台。今年种植订单甜菜3.6万亩,企业承诺以每吨590元左右的价格进行收购。

来源:中新网

作者:潘琦 张文庭 曹小娟

图 张文庭 摄

NO.7

遥感、北斗、5G……全国高校唯一数字化特色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在武大成立

依靠北斗和人工智能算法,广阔农田只有无人农机作业;遥感技术赋能,农作物耕作面积,以及水分、土壤、养料等环境数据可实时监测,并通过高光谱进行估产……12日上午,武汉大学举办“首届数字化乡村振兴高峰论坛”,现场挂牌成立武汉大学数字化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这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家以数字化为特色的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中国式的现代化,最核心的就是要能够解决农村的现代化,而数字化转型为农村的现代化提供了机遇。”该研究中心牵头人龚健雅院士指出,遥感、北斗、5G为基础的无人农机在数字化种植、收割,以及互联网销售、乡村旅游、乡村资源环境的监测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武汉大学数字化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旨在通过新兴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据了解,该研究中心由龚健雅院士牵头,整合遥感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新闻与传播学、文化产业管理等多学科科研力量。现有教授61人、副教授97人,是支学科交叉、结构合理、梯队衔接的高水平复合型科研队伍。地理国情监测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信息智能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居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研究基地等均为本中心支撑平台。

来源: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通讯员吴江龙 李刚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