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莽地黄三年,赤眉绿林起义如火如荼,以刘縯刘秀为首的舂陵刘氏也举起了复汉大旗,与绿林联手造反,前往攻打宛城,却在半路遭遇了新莽南阳太守甄阜的埋伏,全军一时大败。
甄阜打了个大胜仗,顿生骄态,便欲乘胜追击,全歼汉军。遂尽留辎重于蓝乡(在今河南泌阳),引十万精兵倾巢而出,南渡潢淳水(今河南唐县西),至沘水(今泌阳河)西岸,在二水之间扎下营寨,继而过河拆桥,以示勇往直前,绝无还心。
明明占尽优势,还要自我折腾,这不仅鼓舞不了军心,反而还会闹得人心惶惶的,这是白白给将士们增添压力。
还是那句话,用兵不慎,骄兵必败。
照我看甄阜这人也不是不懂兵法,而恰恰是太懂兵法了,所以才喜欢致敬古之名将。看到河,就忍不住显摆,非学那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一战,殊不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一直被模仿,但永远难以复制,从来未被超越。我们在《悲喜的楚汉》一卷已多次详细论述过,项韩的这两大绝世奇略,必须满足很多条件才能使用,否则就是自寻死路,自毁一个大好局面。
王莽托古改制,甄阜托古打仗,这帮活在过去的老古板,还当真是君臣一体,甚有默契。
他们托的不是古,是寂寞。
而在棘阳城里,汉军也人心惶惶,不过莽军那是自寻烦恼自找压力,他们却是真有些绝望了。现如今十万官军,兵临城下,棘阳风雨飘摇,危如累卵,怎么办?
绿林好汉们的办法是:兄弟本为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何况我们与刘氏本来就不是兄弟,他们是前朝贵胄,想的是攻城略地光复大汉,我们是江湖好汉,想的是啸聚山林劫富济贫,总之地位身份目标皆迥异,没有共同语言,且各看各的不顺眼,不如就此散伙,扔经书,分行礼,你寻你的雷音寺,他去他的高老庄,我回我的绿林山,继续从事山贼这一有前途的职业。
刘縯听了这些话,不由大感头疼:果然是流民军,一点政治高度都没有,本来兵力就少,还要再分,岂不是等着被人各个击破么?但他刚打了场败仗,威信一落千丈,说话更没分量,只能是干着急。
就在此紧急关头,一人横空出世,力挽狂澜,拉了刘氏兄弟一把。
这个人就是绿林军三大系统之一下江兵的首领,日后的东汉开国名将与平羌名将,王常。
半年前,由于突发瘟疫,绿林军在荆州散伙,王匡、王凤等人的新市兵北入南阳,与刘氏结盟。而王常、张卬率领的另一支下江兵,则西入南郡,与王莽中央军严尤所部连场大战,互有胜负,此时其军约五千人,正转战至南阳郡内宜秋聚(今河南唐河西)一带,此地离棘阳不过百里,刘縯若能前去说服他们来入伙,必能增强汉军实力与士气,巩固联军的团结,得与甄阜决一死战。
会开完,刘縯便与刘秀立刻动身,一同来到宜秋。下江首领们便公推王常前来洽谈,王常是颍川舞阳人,早年间为了给弟弟报仇,才亡命江湖,成了一个江洋大盗,他性情慷慨豪爽,与刘縯正是意气相投,所以很快就被说动,当即愿意托付终身:“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
受够了王匡王凤等人鸟气的刘縯,终于碰上个“皇权主义思想”比较浓厚的绿林好汉,他真是太感动太开心了,遂与王常深相交结,言大事若成,必与之共富贵、无相忘。而下江兵另外几个首领却觉得大丈夫还是单干比较屌,走自己的路,当自己的王,何故受制于人呢?
王常于是苦口婆心跟大家做工作:
“往者我大汉成、哀二帝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故使吾属因此得起。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与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今南阳诸刘举宗起兵,观其来议事者,皆有深计大虑,王公之才,与之并合,必成大功,此天所以祐吾属也。”
由于王常在下江军中素有威望,大家总归是信任他,所以最终还是同意了合作,纷纷表示:“无王将军,吾等几错失良机,陷于不义也!愿敬受教。”
王常这段话,很能代表当时天下百姓的主流思潮,莽末农民军与后世农民军的主要不同之处就在这里,他们普遍以恢复前朝统治为目标,少有自己另辟江山的想法。事实上,在这场历时十几年的大动乱中,先后有十一人自立或被拥立为帝,其中真刘氏六人,冒牌刘氏二人,共八人,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如农民军中最强大的绿林军,最先支持刘縯,后来又支持刘玄,刘玄败亡后他们又大多投靠了刘秀,总之一定要跟着姓刘的混、别人都不行。这说明刘汉宗室在当时还是极具政治号召力的。即使西汉王朝都已灭亡十几年了,拥护刘氏继续坐江山的还是大有人在,这里面主要包括三类人。
第一类人当然就是刘氏宗室自己。刘邦、刘仲、刘交三兄弟的子孙都特别能生,不过两百年的时间,“宗室子”便已繁衍至十几万人(清朝两百多年间至清末也不过繁衍出宗室两万人罢了),人口增长率要比普通人高出四五倍,当可称天下第一豪族。从王侯将相、到地方豪强,刘氏子弟在全国各地的势力都根深蒂固,占有的土地和控制的人口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王莽称帝后,虽然已将刘汉宗室子弟都降爵为民,并悉罢其宗庙,但短时间之内绝无可能清除其影响力,事实上,王莽改革失败后,刘氏的社会影响力反在日益提高。
第二类人,就是世受汉禄的官吏及其家人。刘邦称帝后,大封功臣,光列侯就封了一百四十多个,再加上广大的官吏系统,可以想象,西汉两百年间,曾享受朝廷食邑和俸禄的,该是一支何等庞大的队伍!这些世受汉禄的贵族与官吏,他们对刘氏江山既有正统的认同,也有强烈的感恩,一旦新朝衰败天下大乱,他们自然会选择站在刘氏宗族这一边。
第三类是怀念天下强汉的多数农民。广大农民本来无所谓坐天下的是谁,但当他们对新莽改革从寄望到失望以至绝望、怨恨的时候,他们就不由得转过头去回望那个渐行渐远的大汉帝国,怀念起祖祖辈辈传说中的文景之治、虽远必诛与昭宣中兴。毕竟,西汉的皇帝之中,大多数干的还是不错的,混蛋也有,但比其他朝代少多了。总之,王莽虽然是凭借着西汉末年政治败坏而崛起的,但在他一阵乱搞之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促使人们遗忘了西汉末年的败坏,转而美化了人们对西汉盛世的记忆,从而在民间产生了强烈的思汉风潮;最终死忠支持王莽的,只有中央那帮昏头昏脑的儒臣,以及他们所裹挟的少数无知民众而已。
因而不妨说,新莽末年的群雄逐鹿,实际上就成了刘氏宗室内部的大竞选,刘玄,刘永,刘歆,刘望、刘縯以及其他的冒牌刘统统不如刘秀,所以最后是刘秀坐了天下。不可否认,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偶然因素,但偶然的背后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千千万万人的意愿。或许这就是所谓“天命”吧,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言归正传。如此,闻得下江兵加入,汉军胆气立壮。而王凤陈牧等人与绿林老战友重聚之后,也不由平添了几分信心,决意豁出去再干它娘的一票。刘縯见革命形势转好,遂重整旗鼓,大飨军士,重设盟约,休卒三日,分为六部(这支军队后又称南阳六部兵),约定三日之后,众军齐心同力,俱进杀敌,以报小长安之恨。
刘縯的决策是正确的,初起之兵由于训练少,且组织尚不严密,所以最重要也最可倚仗的就是士气,士气一起,就决不能拖,一定要主动进攻,疯狂的进攻,狼走千里吃肉 狗走千里吃屎,一时的挫折根本不算什么!
三日之后,正是大年三十,汉军早已提前放假好好过了年,现在他们要让莽军不能好好过年。
是夜,月黑风高,刘縯派出一路奇兵,乘着夜色潜出棘阳,在天寒地冻之中狂奔数十里,偷袭了莽军的辎重营蓝乡。蓝乡莽兵正在吃年夜饭看春晚,他们万万没想到汉军会在这时从天而降,因而根本没有防备,稍做反抗,就全部成了俘虏。蓝乡的所有辎重粮草,一夜易手。
莽军听说后路粮草被劫,大惊,军心顿时崩溃。刘縯趁机在初一一早就对莽军西南面发动了拜年,哦不对,是发动了总攻,王常的下江兵亦在东南面同时动手。莽军无奈慌忙应战,激斗了半天,到中午时分饭点儿上,终于撑不住了,开始一浪一浪的往北溃退,朝潢淳水方向奔命。刘縯心想这到手的过年红包岂能让它跑了,追!
莽军一路逃一路骂娘,心想他妈的大年初一头一天就这么衰,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答对,加十分!诸位曾记否,那潢淳水渡河之桥,早被你们亲爱的太守大人给拆了。他拆的不是桥,正是你们的活命机会!
前有滚滚潢淳水,后有滔滔汉追兵,莽军欲哭无泪,只能回头送死,被杀被淹而死者两万余人,甄阜与梁丘赐两个倒霉鬼也葬身于乱刀之下,他们斜卧在中军大旗下,面目狰狞,满是疑惑、不甘和茫然。
与此同时,本来追着下江兵打的莽中央军严尤、陈茂部也来到了南阳郡淯阳县(今河南新野北)一带,他们本想等过完年,就跟甄阜联手,对汉兵来个两面夹击,却不料甄阜这么快就完蛋了。为今之计,严尤只能率部继续向北疾驰,欲抢先汉军一步到达宛下,以增援前队贰(南阳副太守)严说(严尤之弟),共同据城坚守,确保此战略要地不失,则形势尚可挽回。
刘縯当然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乘着大胜,兄弟们也别急着过年了,既然前进路上还有官兵,那就挡我者死!扫清一切障碍,然后去宛城再欢庆春节。
严尤见汉兵毫不停歇,径直向自己扑来,只好硬着头皮迎战,一战即败,被斩首三千余人,无奈只好狼狈奔逃,东走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县)退守。刘縯扫清最后障碍,遂陈兵誓众,鼓前而行,进围宛城,自号柱天大将军,统摄汉兵诸军,威望一时暴涨,如日中天,名震寰宇,帅呆了,酷毙了。
更情何以堪的是长安城中的王莽,史书说他此时的反应只有三个字,大震惧。
王莽不怕流民,流民再多也是名不正言不顺,且组织松散,又无志量,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所以当初廉丹惨败于赤眉,王莽虽气急败坏,却也没啥好恐慌的。可刘縯不一样,那是前朝皇族、宗室贵胄,又素有英雄之名,如此身份名望,不仅能收聚流民盗贼,也足可号召天下豪强,其政治大旗亦更加鲜明,称“王莽暴虐”,所以要“复高祖之业”,口号涵盖“反饥饿、反暴政、反篡逆”三大方面,这才是对新莽政权的致命一击啊!
于是气急败坏之下,王莽做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举动,他竟将刘縯列为帝国天字第一号的通缉犯,并开出了有史以来最高悬赏金,宣称:无论何人,有得逆贼刘縯者,封邑五万户,赏黄金十万斤,拜为上公。
五万户,这是相当于帝国一个郡的人口;十万金,这是帝国一年几乎四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上公,这是帝国政府的最高官爵。三者相加,这世上除了皇位,没有比这更诱惑的了。当年刘邦购项羽头,也不过万户千金而已,刘縯是项羽的百倍!刘秀看到哥哥拿着那纸通缉令的狂喜表情,心内非常羡慕。
看来王莽真的是害怕了,当一个帝王,将自己的害怕,清楚明白的表露出来,并公之于天下的时候,他就离灭亡不远了。
将刘縯“提拔”为史上最大赏金犯后,王莽仍觉不保险,又使出了他最擅长的封建迷信——厌胜之术(注1)。即下令长安官署及天下乡亭,都在官府门旁挂上刘縯的画像,公务员们每天早上第一件事不是办公,而是先搞搞晨操,也就是对着刘縯的画像射箭,并念口诀“射死你射死你”,以诅咒刘縯早死早安生。
王莽错了,他这番搞笑举动能不能真咒死刘縯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刘縯一夜爆红了,他的帅气“宣传照”被贴满了城乡村落、各大媒体;他的名字也雄霸了各大网站热搜榜,如此高密度曝光率,自然使得刘縯家喻户晓,成为天下最红政治明星。
就这样,在王莽的极力炒作与义务宣传下,抗莽英雄刘伯升的称号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无数热血反动青年的偶像与传奇,一时间,天下的流民豪强蜂拥而至,前来南阳投靠刘縯。不及十日,汉军人数就增加了十余万之众,声威大震。
这世上的事儿就是如此:有时你越要抹黑某人,反而越会捧红某人。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粉即是黑,黑即是粉也,善哉善哉。
然而正在如此大好局面之下,刘縯却又干了一件错事,一件很大很大的错事。
这世上有的错可以改,且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有的错是改不了的,只要干了就永远无法挽回,刘縯干的就是这种错事。
他,竟在最红最红的时候,既未明确自己的领导权,却又锋芒毕露——他这种名实不符,最终将他自己逼上了绝路。
我个人猜测,他大概是想等打下宛城,有了稳固的基业与更大的战功之后再行称王称帝,这也不能说有错,但问题是:他既已决定要等,却又太明显的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这样当然会引起别人的警觉,冲上来跟他抢。因为这权力可是个不得了的东西,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不下手肯定死光光。
而这个别人,正是绿林军中最不安分的一帮少壮派将领,他们并不甘心受制于人,他们想要做自己的主人。
公元23年二月初一,也就是距刘縯淯阳大捷仅一个月后,由绿林军新市兵将领朱鲔首倡,平林兵首领陈牧、下江兵首领张卬同谋,欲拥立舂陵宗室、更始将军刘玄为帝,而且连司仪、祭坛都准备好了,这才派人将刘縯从前线召回,宣布了他们早已谋定的决议,你是同意呢还是同意呢还是同意呢?
刘玄,字圣公,乃刘縯、刘秀的族兄,之前因弟弟刘骞被人所杀,而结宾客欲报仇,却又因宾客犯法而被牵连,乃随便找了具血肉模糊的尸体送到官府,以诈死逃匿,从此便流亡江湖,后来又落草绿林,在平林军中做了一个安集掾(掌安集军众之事,主要负责政治思想工作),比刘縯更早参加了革命,蓝乡大捷后又升任更始将军(王莽发明之官职,为朝廷四名最高级别武将之一)。看来,这刘玄也是个极具豪侠气的血性男儿,且在绿林中有一定的江湖地位。
刘縯对绿林军的突然决议根本没有准备,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些前几天还自由主义泛滥的草寇,会突然生出如此浓重的皇权思想出来,生出来也就罢了,偏偏还不选他,非要选另外一个刘姓宗室做皇帝,这一计闷棍实在太狠了。
对呀,为什么是刘玄呢?这个人既比不得刘縯有首义之功,也没有刘縯威望高名气大,更没有刘縯能力强会打仗,为什么选他?这没道理啊。
道理很简单,两个字,权力。权力才是硬道理。
原来,随着起义军力量的不断壮大,绿林好汉们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了,他们现在不仅要夺利,而且还想争权了。刘縯这家伙,生性倨傲,盛气凌人,治军又严,约束极多,非我一伙也,所以要夺他的权,但怎么夺呢?刘玄这个人的身份最可大做文章,他既是刘汉宗室子弟,也是绿林好汉,双方都可接受,遭反对的程度不会太强。更重要的是,刘玄在舂陵刘氏中么有扎实的政治根基,反而与绿林将帅更为亲密,他上台后必会确保那一帮拥立他的绿林将帅的地位,这样一来,汉军的整个权力系统,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平衡。简单来讲,绿林人就是要先下手为强,在革命果实即将成熟之际,先在树下抢占一席之地。
当流民集团解决了吃饭问题,欲无止境,就会很自然的冒出权力意识,进而生出了政治头脑。政治就是互相利用,刘氏豪族可以利用农民军,农民军当然也可以利用刘氏豪族,这又是刘縯万万没有想到的。
当然,面对绿林的突然决议,如果刘縯死不就范,那对方也是没辙的。因为绿林军中的新市兵与平林兵虽然都拥护刘玄,但舂陵宗室、南阳豪杰以及下江兵首领王常,都还是站在刘縯这边。如果实在谈不成,刘縯大不了拉杆子另起炉灶,大家从此散伙便是。
但刘縯最终没有选择这条路,竟然老老实实向绿林军就范了,因为散伙的风险太大,一怕被莽军各个击破;二怕对方造谣说他贪恋皇位不顾大局,偏偏刘縯又是个顶爱面子的人,最怕政治上被人抹黑。所以一时无所适从,愣在当场。
当然,刘縯也不愿就这么轻易认输,他沉吟了一会儿,竟开始跟绿林好汉们讨价还价想打一个折扣:以王莽尚强、功业不显、赤眉未必肯服为由,提议刘玄暂且称王。否则若是跟数十万赤眉大军闹翻了,日后恐不好收场。
说实话,刘縯此言在战略上是很有见地的,与山东的赤眉、河北的铜马相比,舂陵绿林联军在这三大起义军可说是兵力最弱小的一支,若在此时称帝,则必被枪打出头鸟,引来莽军的集火与各起义军之间的内斗,这既不利于反莽大业,也与被称为造反金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大为相悖,可谓极大的战略失策。况且咱们这才刚起兵,如此急不可耐,难免授人以柄,还以为我舂陵刘氏反莽就是冲着当皇帝去的,这可影响不好!
中立派的绿林将领王匡、马武等人听罢,也觉得刘縯所言很有道理,这么早称帝确实弊端不少,便想不如就这么算了,双方各退一步。但就在这时,下江兵首领张卬忽然把腰上佩剑“刷“的一下拔了出来,重重的敲在地上,火星四溅,大喊:“称天公尚可,称天子何谓不可!”接着又挥剑怒喝道:“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今天你就是把道理说到天上去也没用,反正就是要立刘玄,不立不行,老子说了算!
在绿林系统中,以王常、张卬为首的下江兵一直都是偏向刘縯这边,没想到关键时刻张卬竟跟王常对着干了,这下其他绿林好汉胆气力壮,纷纷都拔出剑来,群情汹汹,一言不合恐怕就要火并;刘縯的支持者见状都不敢再说话了,刘縯也一时不知所措。
说到底,刘縯不够狠,刘縯的支持者也不够狠,是胆力不足,又顾虑太多,珍惜羽毛,所以一看到别人亮刀子就软了,况且刘玄虽然是绿林人,同时也是刘家人,自家兄弟闹翻了不好看。反之绿林好汉们则没有那么多的顾虑,这就是流氓无产者的优势,他们不怕闹翻,也可以不讲团结,甚至可以不讲理,至于名声好坏更是没有关系,只有达到目的才是硬道理。
结果,为了反莽斗争的各方团结与最终胜利,刘縯只得做出了最大的妥协与让步,毕竟绿林军人数比舂陵刘氏与南阳豪杰多,形势比人强,没有办法。
或许还有一种因素,就是刘縯心中另有后路。俗话说得好,笑到最后,笑的最美。自古以来,犯天下之险以首事,未有不先自败者也!当年秦失其鹿,天下共遂之,陈胜最先称王,可死的也最快。而刘玄这小子他最了解,智计权谋全不行,根本上不了台面,不如且做忍耐,许图机会,待其自败,君不见高祖与项王之故事乎?
于是就在这一天,更始将军刘玄在淯水河畔正式称帝,宣诏大赦天下,改年为更始元年,此即历史上所谓的更始帝。史书上说他登基时羞愧流汗、局促不安、口不能言,可是从前文所述刘玄经历来看,此人有勇有谋,勇能结客报仇,谋能诈死脱身,无论如何应不致胆小猥琐如是,这明显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政治丑化,唐人刘知几也认为这是“作者曲笔阿时,独成光武之美。”(《史通》卷七)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或许这一切都是戏精专业毕业生刘玄伪装的。因为从刘玄前后的表现来看,此人少年老成,精通权谋,城府极深,他的獠牙,正藏在他白痴的外表下,日后待他羽翼丰满,自会窜出来噬人,到那时绿林将领才后悔自己当初看走了眼,一切都晚了。
观察一个人,要长期的看(看各时期),要全面的看(看他对各种人的态度),否则,就很容易被戏精所骗。
言归正传,总之,刘玄终究是称帝了,紧接着便是拜官封赏,分配权力蛋糕:
以德高望重的舂陵宗室老前辈刘良为国三老(注2)。
绿林军创始人、新市兵老大王匡、王凤为定国上公、成国上公,权位虽尊,却也不主管什么实际事务。
有首倡拥立大功的新市兵将领朱鲔为大司马,主掌汉军兵权,为三公之首(注3);原军队主帅刘縯拜为大司徒(丞相之改号),主管行政事务。有谋立大功的平林兵首领陈牧,为大司空。
平林兵首领廖湛,为执金吾大将军(刘秀挺羡慕他)。
下江兵首领王常,为廷尉大将军;张卬,为卫尉大将军;下江兵另一将领成丹,为水衡大将军。
刘玄的堂弟刘赐,被拜为光禄勋;舂陵宗室嫡子刘祉,为太常将军,袭封舂陵侯;最后刘秀也是太常,不过是副的,也就是偏将军,跑偏儿了。
果然,绿林好汉们在更始朝廷几乎占据了所有要职,舂陵刘氏子弟则几乎占据了所有虚职,由于官位有限,蛋糕不够分,其他南阳诸豪杰如邓晨等人则最多只能去当一些偏将军之类的小官儿,大家都感觉很郁闷。
但不管怎么说,大家总算是当上官儿了。只是更始朝廷草创,一切从简,大家都没官印,官也当的不太威风。好玩儿的是刘秀,他不知从哪儿捡来一个与自己官位八竿子打不着的定武侯家丞印,然后挂在身上装逼,凑活着上朝用,他毕竟是掌管礼仪的太常,权力可以没有,范儿必须要有。
注1:亦巫术的一种,与汉武帝时的巫蛊类似。“厌胜”意即“厌而胜之”,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压制人、物或魔怪的目的。
注2:三公制,乃西汉末年创立的一种宰相制度,以代替从前的两府制(丞相府与御史大夫府)。此时三公地位并不相等,大司马排第一,大司徒排第二,大司空排第三;直到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年)刘秀改革三公制,改大司马为太尉,并省大司徒、大司空之“大”,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新名号。三公地位相等,无轻重之分,权力平衡,以避免权臣出现。
注3:三老本是掌管教化的乡吏,秦有乡三老,汉有县三老,国三老乃更始政权首创,名义上负责掌管全国的教化,地位虽高但并无实权,也就是享受老干部最高待遇吧。魏晋门阀政治之后,世族庄园把持了地方,秦汉乡里社会组织与乡吏制度瓦解,三老之职遂告消失。
刘玄做皇帝,纯属因为笨,好控制才被推为做皇帝,才不是小编说的什么权谋高手。
一个有勇无谋,一个有谋无勇,所以都丢了命
留玄还权谋高手?省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