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大会首日观察:未来向上向前,科技向善向美

商事要缓着说 2024-09-07 02:48:13

智能时代进入新序章,AI等新技术与物理世界加速融合。问题也随之而来:AI的奔涌浪潮将把我们带向何方?我们该以何态度面对颠覆性技术的到来?

9月5日, 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正式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机器学习之父”、美国三院院士Michael I. Jordan,以及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等10余位中外院士、500多位行业领军人物再次相聚外滩,探讨当下、追问未来。

“机器学习之父”、美国三院院士Michael I. Jordan

在这场被外媒评为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全球创新科技大会上,数万参会者来到上海,寻找问题的答案。

AI产业正经历从“拼参数”到“拼应用”的关键演进

在外滩大会展区,来自全球的领先企业一口气带来了20多个AI助手:数字分身辅助完成工作、赛博宠物消解孤单、脑机辅助深度睡眠、人造肌肉纤维给你温暖拥抱……

这也是当下AI产业全球性热潮的具像化展示。

据《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4)》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有 3 万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以及超过 1300 个人工智能大模型。

就像蒸汽机改变世界,源于它开始与轮船、火车、纺织机融合,AI领域也正在经历 “百模大战”到“产业应用”关键演进。外滩大会上,专家们预测,五年内产业落地是大模型技术持续进化的关键。

就在外滩大会开幕当天,支付宝发布国内首个服务型的AI独立App:支小宝,可通过对话快速订票、点餐、打车、查询附近吃喝玩乐等,还拥有场景感知系统,能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和使用场景,智能推荐专属的服务。

紧随其后,支付宝又在会中宣布面向行业启动智能体生态开放计划,并推出智能体开发平台“百宝箱”,商家机构可0代码、最快1分钟创建专属智能体。

“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一个不断循环迭代的过程,需要在应用中发现技术落地的难点,让技术发展的方向更加聚焦。”蚂蚁集团总裁韩歆毅在外滩大会上表示,智能体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种产品形态,是当下大模型应用的核心方向,能让大模型长出“手和脚”。

(张鹏、韩歆毅、闫俊杰、王小川在外滩大会“产业创新圆桌”分享大模型产业观点)

在今天的大会讨论中,各方认为当下AI产业实践正呈现六大趋势:1、端智能成 AI 应用的关键引擎。2、异构算力助力抢跑大模型应用之战。3、高质量数据成为企业AI战略制高点。4、专业领域应用成大模型技术加速发展的“探照灯”。 5、智能体是新型终端形态,孕育新一代超级平台。6、具身智能变革智能陪护与未来制造。

“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在相对早期的阶段,但行业有很多应用方向,我们值得下定决心去做。在产业应用方面,我对中国公司的未来发展非常有信心。”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说。

创新重塑合作,技术变革加速推进全球普惠

“当全球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和所有的数据服务器连接成一个巨大的计算系统,就像一个基于技术的超级有机体,全球主义会因此加速推进。”

著名未来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5000天后的世界》作者凯文·凯利在今天的外滩大会作出上述论断。

他进一步解释这一全球化的新阶段,人工智能打破全球的语言障碍,交流不再有延迟,再加上增强现实(VR)技术,全球化“劳动力”将第一次出现出现。

作为全球化的重要粘合剂,AI+金融科技也正在抚平地区间的智能鸿沟,为全球普惠带来新的可能。

美国运通在美国中小企业服务市场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其全球网络服务总裁Mohammed Badi(穆罕默德·巴迪)介绍,与支付宝在新的技术趋势下展开合作后,这些经验焕发新优势,帮助到更多小卖家和小买家参与国际贸易。

全球金融和科技领军企业高管外滩大会探讨AI时代数字化创新对跨境商业的影响

“很多小企业想国际化,但技术成本高,信息不平衡,资源有限,这就是他们发展的‘付费墙’。通过一个开放的合作体系,我们有机会一起构想一个无缝的数字化技术支持体系,让这些最好的工具对普通人也触手可及。”印尼领军支付企业Dan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Vince Iswara(张神源)认为,在这方面,中国企业的持续创新给自己带来很大启发。

在像印度尼西亚这样人口众多,传统基础设施相对匮乏的新兴市场,APP仍然是人们进入数字世界的主要通路。张神源介绍,过去,开发一个APP需要20万、50万美元,今天随着AI的快速发展,10分钟就可以开起一家数字店,甚至打造一个APP,跑通一个小公司的运营链路,这对普惠服务和经济整体运营效率意义重大,“我认为这就是创新重塑世界的一个方式。”

在技术发展的天平另一端,治理也是一个需要全球智慧的全球性议题。沈向洋认为,从治理的角度看,需要技术和前瞻,从全球的视角构建新的治理框架和体系以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

突破性技术变革,以人为本是首要原则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是“兴奋”与“焦虑”同在,“期待”与“抗拒”交织。

从本届外滩大会发布的科技人文十问中可以看出,对人工智能,人们的感情更显复杂:

如何应对AI与人类抢饭碗?人类的思考力会因为AI退化吗?“人机共生”时代还有多远?AI可能超越工具属性,获得意识,甚至建立AI文明吗?

在外滩大会现场,12岁就失去右臂的00后周键,借助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用仿生手弹奏了一首钢琴曲,为大会温暖定格,也抚平了许多人的技术焦虑。

独臂男孩周键借助仿生手演奏钢琴

作为脑机接口技术应用的推动者,浙江强脑科技创始人兼CEO韩璧丞认为,在助力肢体、视力障碍等人群上,AI技术已经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帮助视障者重新“看见”,帮助肢体残疾的人重新恢复行动能力。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认为,随着脑机接口与AI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已经成为人类的外脑、人类的四肢。

但技术也可以使人获得一些超出常人的能力,如何做好AI治理,平衡这些风险?专家们普遍认为,以人为本是首要原则。

沈向洋在现场提到一个新词很打动人: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智能增强。它代表一种以人为本的 AI 发展路径,也就是要通过技术提升人类的能力,而非取代人类。

同样需要被关注的是科技风口之外“走得慢”的群体。以老年人群为例,在去年大语言模型成为业界追捧的热点之时,很少人认为这场变革与老年人有关。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老年人不仅涌现出年轻人意想不到的需求与创新,也热忱期待着人工智能能温暖心灵、提供更多善意和关怀。

在如何确保AI始终造福于人类福祉上,汇聚于外滩大会的全球顶级科研和实践者看得更远,却也普遍更为乐观。

“我们今天所担心的许多问题,或许并不是最难解决的,真正的挑战可能是我们还未曾想象到的未知问题。要实现我们期望的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积极参与其中。”凯文·凯利说。

2024 Inclusion·外滩大会于9月5日-7日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举办,包含 1场开幕主论坛和36场开放见解论坛等系列活动。在接下来2天的会期中,外滩大会仍将作为桥梁,在“AI产业新实践”、“科技人文新思考”、“金融科技新探索”方面带来思想碰撞、促成更多共识。

未来向上向前,科技向善向美,这是人们来到外滩大会的原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