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的昏君极多,尤其是亡国之君的群体中,昏君更是比比皆是。陈后主陈叔宝便是其中的代表,他昏聩无能,不能采纳属下的忠言,导致国家败亡,数千年来成为千夫所指的反面典型。在隋朝贺若弼大军兵临城下之时,陈朝首都建康城中还有十数万大军,而建康又是有名的坚城,本来还有挽回的机会。可是面对名将萧摩诃再三请求出战的提议,陈叔宝却拒不采纳,坐视隋朝军队占据城外有利地势,最终酿成了国破家亡的悲剧。然而后人在指责陈叔宝的昏聩无能时,却又不得不对他荒唐的决策感到疑惑不解。
很多史书上都说陈后主陈叔宝沉迷于女色,因而荒废朝政,对隋朝大军的进攻置之不理,所以才导致了陈朝的败亡。这种说法在史书上有很多的案例佐证,但具体到最后隋军攻破建康城的史实,却有有很多地方说不通。在隋朝大军跨过长江之前,陈朝军队的确没有怎么抵抗。当时陈叔宝以长江天险为傲,认隋朝军队无法过江作战,所以才对此掉以轻心,导致了隋朝名将贺若弼大军突破陈朝水军的防线,突然出现在建康城下。但至此后,陈朝却也积极整军备战,调动了城内城外几十万大军,可以说局部占据了兵力的优势。
面对这种情况,又处于天下有名的坚城建康之中,陈叔宝及其大臣理应奋起反击,挽回之前失去的土地和形势。实际上当时的很多大臣都是这样想的,尤其是以名将萧摩诃为首的军方将领,纷纷积极请战。萧摩诃连续三次向陈叔宝请战,但都遭到了陈叔宝的拒绝。军方将领的建议三番五次的被驳回之后,陈朝军队坐视贺若弼大军步步推进,先后占领了长江以南的战略要地京口、钟山,兵锋直逼建康城。此时陈叔宝才有些慌了,赶紧调集大军在城外布下一字长蛇阵,迎战贺若弼大军,但却为时已晚,无法挽回国破家亡的败局。
具有基础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防御战中抢占城外战略要地是重中之重。陈叔宝竟然拒绝了萧摩诃等人提出的合理建议,坐视城外战略要地被贺若弼大军占领,实在让人匪夷所思。面对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危局,陈叔宝的这种反应实在是昏聩无能,让人感到非常可惜。可是从整体局势看,当时陈朝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建康城中还有十万大军,城外水军还有数万。在建康上游的江州等地还有数十万大军,这些都足以抵抗隋朝大军的侵袭。如此环境下只要陈朝能大胜建康保卫战,就能让隋朝大军在江南陷入内外包夹的境地。
为什么陈叔宝会如此昏聩无能,就连兵临城下了也不派军队反击呢?史书上给出了很多原因,但都无法自圆其说。一种说法是陈叔宝沉迷于美色,荒废朝政,对军事上的事情不闻不问。还有人说陈叔宝与名将萧摩诃的妻子私通,所以不相信萧摩诃,拒绝采纳他的合理建议。很多人认为,就是因为陈叔宝和萧摩诃的这个矛盾,导致了萧摩诃在后来防守作战中出工不出力,造成陈朝军队一战而溃,隋朝的贺若弼大军顺势攻破建康城,陈朝就此覆灭。但从各方面的史书分析,这些只不过是后人牵强附会的说法,并不是史实的真相。
陈叔宝固然是昏聩无能,但也不是傻子,谁都知道倾巢之下必无完卵,面对贺若弼大军兵临城下,怎么会一点抵抗都不做?而且贺若弼大军的大军人数并不多,过江的只有八千余人,大量的隋朝军队还在长江北岸。按照萧摩诃的建议,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对手前出的这一部,就能重新夺回长江防线的优势。萧摩诃的建议是很合理的,但却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因为在当时的朝廷中军队将领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出现这种情况,还是要从陈叔宝的个人爱好说起。史书上都说陈叔宝沉迷于美色,实际上沉迷的是文学艺术。
陈叔宝是陈宣帝陈顼的长子,自小在锦衣玉食中长大,养成了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他的文学造诣非常高,留下的作品水平也很高,一首《玉树后庭花》是隋唐时代艳丽曲风的代表作。因为这个原因,他身边聚集了大量的江南文人,而且都是那种以词曲出名的文人雅士。当了皇帝后,他重用这些文人雅士,形成了以施文庆、孔范等人为首的文官集团。这些文官集团掌握政权后极度排斥军队和武将,造成陈朝内部矛盾重重。而萧摩诃作为当时的陈朝第一名将,便是这些文官们排挤的对象,双方斗争非常激烈。
萧摩诃是陈朝有名的将领,早在陈宣帝时代就在对北齐、北周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守住了陈朝的北部疆域。陈宣帝去世后陈叔宝继位,还在给陈宣帝治丧期间,陈叔宝的弟弟陈叔陵就发起了叛变,谋求夺取皇帝之位。陈叔宝的脖子上被陈叔陵捅了一刀,在奶娘和另一位弟弟陈叔坚的救援下逃脱。然后陈叔宝拍萧摩诃出兵平叛,萧摩诃拒绝了陈叔陵的拉拢,出兵抓捕陈叔陵,并将其当场斩杀。事后陈叔宝很感激萧摩诃,不但对其大加封赏,还让选他的女儿为太子妃,至此萧摩诃成为了陈朝军队第一人。
在陈叔宝继位只出,因为脖子上被陈叔陵捅了一刀,所以长期处于养伤的状态,朝政就交给了三弟陈叔坚和萧摩诃。这段时间两人非常受到重用,在朝廷中话语权很高,让陈叔宝周围的文官们很不满。陈叔宝伤好后亲政,文官们各种告状,于是他开始排挤陈叔坚和萧摩诃。他任用自己喜欢的文官执政,排斥陈宣帝时期的老臣。他选官的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全凭喜好,只要与自己文学艺术合拍的官员,都能得到他的重用。从他的执政风格来讲,根本不是所谓荒废政务,而是各种文艺青年治国。
陈叔宝重用的官员大多没有执政经验,只是文学艺术方面出色,这样的官员自然不能将陈朝治理好。因此陈宣帝留下的老臣和陈叔宝重用的文学艺术青年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一直延续道隋朝大军攻打陈朝。面对隋朝数十万大军,老臣们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以萧摩诃为首的军队将领,但文学艺术青年们则表现得漫不经心。关键是陈叔宝还相信这些迂腐的文人,并不把隋朝大军放在眼里,自认为长江天险可以依靠。等贺若弼大军突破陈朝的长江防线后,陈叔宝才开始备战,而备战的方略也来自于迂腐的文人。
由于是这些文人在瞎指挥,所以陈朝的军队在战争中根本得不到发挥,莫名其妙就丢建康城。以最后一战为例,一开始陈叔宝摆出一字长蛇阵,本来军队将领这边打得还不错。尤其是中领军鲁广达驻兵白土岗,多次击退贺若弼的进攻,迫使贺若弼率领军队暂时后退以避锋芒。但是在文官们领军的这一边就完全是一塌糊涂,尤其是陈叔宝宠信的孔范所部,面对隋军一触即溃。由于文官们统率的军队崩溃,造成了陈朝十数万军队全线溃退。而萧摩诃作为陈朝军队第一人,却被安排在远离战线的最北边,距离主阵地二十里,根本无法救援。
由于文臣们只会的军队溃败,造成了陈朝防线整体崩塌。隋朝名将贺若弼趁机反攻,一举即溃了陈朝十数万大军,轻而易举的就夺取了建康城。因为武将和文官的长期矛盾,使得以任忠为首的武将不愿再给陈叔宝效力,纷纷向隋朝投降,于是陈朝就此覆灭,南北朝时代宣告结束。从整个陈朝覆灭的过程看,其主要原因并不是陈叔宝沉迷美色,而是他过度信任文官集团,排挤以萧摩诃为首的武将,才造成了国破家亡的悲剧。他听从文官集团的建议,拒绝了萧摩诃等人的合理建议,这是导致陈朝军事上失败的根本原因。
很多史书上以陈叔宝与萧摩诃的妻子私通,以此来说明陈叔宝的沉迷美色和陈朝的覆灭,其实是文官们一贯甩锅的做法。从史书上来看,陈朝最后一战时萧摩诃已经五十七岁了,他的老婆再年轻也五十多了。而此时陈叔宝才三十六岁,他宠爱的贵妃张丽华也才三十岁。张丽华色艺双绝,深受陈叔宝喜爱,甚至一度要封为皇后。陈叔宝身边美女如云,有着三十多岁的宠妾,他会对五十多的老太婆感兴趣?可以说这些说法是非常经不起推敲,一看就是漏洞百出。说萧摩诃因为这个原因投降隋朝,也完全是给陈叔宝泼脏水。
综合各方面的史书来看,陈叔宝在治国方面的确是昏聩无能的,但问题是集中在他太过信任文官集团,让一群毫无政治能力和经验的文学艺术青年治国导致的,而不是什么沉迷美色,更不是与大臣妻妾私通。后面的一种说法完全是陈朝覆灭后,文学青年们不想背亡国大罪的锅,编故事往陈叔宝身上扣屎盆子,以此来摆脱自己的罪责。陈叔宝作为亡国之君,自己本身就难辞其咎,遇到这种事只能百口莫辩。这种编出来的故事长期在文人之中流传,最终被后世学者写入史书之中,这才有了现在被过度抹黑的陈后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