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神秘地微笑"?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谜

樵耕诗话词有谈 2024-08-04 08:56:44

谁在"神秘地微笑"?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之谜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的艺术大师,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绘画方面,他把科学认识跟艺术幻想完美地结合起来,创立了完整、系统的"绘画论",对欧洲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他的故乡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城附近的芬奇镇,父亲是当地的公证人。由于母亲死得早,达·芬奇是由他的祖父抚养大的。他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很优异。但他最喜欢画画,经常在木板上画一些形象生动的小动物。他的父亲很开明,他原来想让儿子学法律,但看到他很有绘画才能,就改变主意,让达·芬奇学艺术了。

在达·芬奇17岁的时候,父亲把他的画带到了佛罗伦萨,拿给当时著名的画家和雕塑家委罗基奥看,委罗基奥看了连声称赞,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学生。

当时的佛罗伦萨城,是意大利最大的工业和文化中心,可以说是人杰地灵、名人荟萃。而委罗基奥的画室,也是那时著名的画室之一。这些都为达·芬奇后来成为先进的学者、卓越的艺术大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委罗基奥的画室里,达·芬奇在严师的指导下,从天天画鸡蛋开始,用功学习,进步很快。几年以后,他的绘画技巧就非常纯熟了,甚至大大超过了他的老师。有一次,委罗基奥画了一幅宗教题材的画,名叫《基督受洗图》,望着自己的得意之作,他觉得再往画上画个天使就更好了。于是就把这个工作交给了达·芬奇,几天以后,他把两个天使画好了。只见达·芬奇笔下的天使体态活泼自然,面部表情生动柔和,跟老师画的比较呆板的人像形成鲜明对比。委罗其奥看了,非常佩服这个学生的才能,从内心里承认学生超过了自己。他感到既高兴又惭愧,甚至从此不再画画,专门从事雕刻创作了。

从1480年起,达·芬奇结束了学习生活,开始了独立的创作活动。在这一时期,他画过一系列以基督教的《圣经》故事为题材的画。

他站在当时进步艺术家的最前列,他的作品虽然没有排斥传统的宗教题材,但是注入了完全崭新的内容。他排除了一切神秘的象征,使自己画的题材充满了富于人生乐趣的情调。在他的画笔下,艺术从歌颂"神"转向歌颂"人"。他根据实际生活,把根据宗教故事创作的画,变成了通俗易懂的民间故事,深受广大意大利人民的喜爱,他也成为大家热爱的著名画家。

两年以后,达·芬奇离开了佛罗伦萨,来到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以艺术家兼工程师的身份,在那里从事艺术创作和科学技术活动。

1495年,他在米兰的圣马利亚修道院,开始了著名壁画《最后的晚餐》的创作。这也是一个传统的宗教题材,画的是耶稣被他的门徒犹大出卖之后,吃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

达·芬奇以他高超的艺术才能,通过画中人物富有内心活动的各种动作和表情,表现了性格不同的人物,以及他们心理活动最复杂最激烈的瞬间。整个画面既变化多样,又达到高度的完整、统一。这幅《最后的晚餐》,成功地描绘了戏剧冲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不论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还是在世界美术史上,它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件不朽的伟大作品。

1503年,达·芬奇又回到阔别8年的佛罗伦萨。他受佛罗伦萨参议会的委托,为市政厅画一幅题为《安加利之战》的壁画。有趣的是,大厅对面的墙壁由另一位年轻的画家米开朗其罗,画一幅名叫《卡西那之战》的壁画。同样是战争题材,他两人展开的这场竞技活动,后来成为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安加利之战发生在1440年,是一场贵族之间的战争。达·芬奇很厌恶战争,他把战争称为"兽性的疯狂",为了让这幅画揭露战争的残酷性,他描绘的是战争最紧张的一刹那﹣﹣争夺军旗。画面上4个骑士正为抢夺军旗而疯狂厮杀,脚下尸横遍野……米开朗其罗的那幅《卡西那之战》,画的是士兵在河里洗澡的时候,忽然听到紧急集合号的情景,表现了各种姿态的人体,反映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遗憾的是,曾经被誉为"全世界典范"的这两幅壁画,都没有保存下来。

从1503年到1506年,达·芬奇完成了一幅世界著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肖像画是描绘具体人物的绘画,包括头像、全身像、群像等等。达·芬奇在创作肖像画的时候,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描绘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上,从而使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蒙娜丽莎》画的是一位古代的妇女,她端庄、安详,脸上似乎刚刚掠过一丝微笑,那稍稍翘起的嘴角和舒展的笑肌,可以让人微微感觉到这位妇女被画时的心情,表现了一种矜持的美。当你站在《蒙娜丽莎》面前,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画中的人物都好像在注视着你,并且显示出富有魅力的微笑。后人把它称为"神秘的微笑"和"永恒的微笑"。它现在陈列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里,跟古希腊塑像"维纳斯"一样,都是这座博物馆珍藏的艺术瑰宝。

达·芬奇自己也十分珍爱这件作品,借口说它还没有完成,一直把它留在身边。但让人费解的是,在达·芬奇生前的著作和文章中,从来没有提过这幅画,也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过画中的模特是谁。

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的同时,也把这些谜留给了后人,引起了种种猜测和争论。

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到底是谁呢?

有的学者经过考证,认为《蒙娜丽莎》是当时佛罗伦萨统治者朱利安诺·美迪奇的情妇。当时的名称叫《一个妓女之像》,而《蒙娜丽莎》这个名字,是后来枫丹白露宫的迪安神甫随便安上的。

也有的研究者认为,《蒙娜丽莎》可能是一幅圣母的画像。达.芬奇抹掉了圣母头上的圣光,使以往冰冷的圣母形象具有了"人性化"的特征。

但更多的人认为,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达·芬奇在给她画像的时候,她只有24岁,刚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表情悲哀抑郁。达·芬奇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了各种办法。有时请乐师为她演奏音乐,有时让歌手为她唱歌,或找来喜剧演员给她讲笑话。蒙娜丽莎虽然始终没有摆脱悲哀,但达·芬奇的努力终于发生了一点效果:她脸上开始掠过一丝微笑,一丝平静又有点矜持的微笑。

为了表现这种微笑的微妙特征,达·芬奇不仅运用了解剖学的知识,深入研究了隐藏在皮肤下面的脸部肌肉的活动特征,而且仔细观察了许多自然现象。他终于从微风吹起湖水的涟漪中得到启发,创作了蒙娜丽莎的谜一般的微笑。

还有一种传闻,说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作画的日子里,朝夕相处的生活不仅激发了画家的艺术灵感,而且也使他对蒙娜丽莎产生了爱慕之情。正当达.芬奇打定主意向她求婚的时候,蒙娜丽莎却宣布了她与一位贵族订婚的消息。这对达·芬奇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心灵打击,幸好肖像画已经完成,画家只好带着它默默地离开了。但刻骨铭心的爱却始终萦绕在达·芬奇心头,他不愿向任何人倾吐自己的情感,只是终生保存着恋人的画像。

如果仔细观察,人们还会发现一些疑团:蒙娜丽莎确实很美,但没有长眉毛。这是当时的时髦打扮,还是达·芬奇根据自己的审美观有意创作的?蒙娜丽莎既然曾是商人的妻子,为什么没有像当时的有钱妇女那样,佩戴金银珠宝呢?本世纪80年代的一位研究者发现,达·芬奇曾经在蒙娜丽莎的颈部画过一条项链,但又用颜料覆盖上了。难道他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爱慕的人保持纯洁之美吗?

《蒙娜丽莎》之谜,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推测和解释,度过了悠悠400多年的历史。

1986年,有人利用电脑得出了一个全新的结论,顿时轰动了整个国际艺术界。

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有一位名叫莉莲的普通计算机研究人员。她在工作之余,特别喜欢欣赏美术作品,对《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更是情有独钟。在她的办公室、卧室里,陈列着大大小小的画像复制品。

莉莲十分钦佩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才能,也知道他不仅是一位艺术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科技领域里的贡献也是惊人的。如果达·芬奇还活在世上,也一定会跟电脑结下不解之缘,说不定还会用电脑来作画呢。莉莲对《蒙娜丽莎》之谜也很感兴趣,她总觉得自己的电脑一定跟达·芬奇的思想有相通的地方,能不能利用电脑向绘画大师请教请教呢?

这个大胆的想法涌上心头以后,莉莲就从她保存的名画集里找出了达·芬奇的自画像,把它跟《蒙娜丽莎》并排挂在一起。

面前的这幅画像,是达·芬奇在逝世的前一年,对着镜子自己动手画的,也是他流传于世的唯一一幅自画像。莉莲看了看达·芬奇,又看了看蒙娜丽莎,正准备向画家请教,她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两幅画中的人物好像有一些相像的地方,尽管一个是端庄秀丽的妇女,一个是满脸大胡子的老人。

"这怎么可能呢?"莉莲摇了摇头,怀疑自己的感觉有点可笑。

可每天下班回到家,挂在墙上的两幅肖像总是吸引着她,那种感觉也在不断拨动她的心弦。究竟用什么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呢?

她一边思考着,一边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地理学专著翻了起来,当翻到地质学家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说"一段论述的时候,她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

魏格纳写道:从地图上看,南北美洲和欧、非两洲隔着茫茫的大西洋,但是,只要把美洲向东漂移,把欧洲和非洲向西漂移,将会看到南北美洲的东海岸与欧、非两洲的西海岸几乎能够相互重合……。

"重合?重合!为什么不让电子计算机来帮这个忙呢?"莉莲说干就干,她先把两幅画像输入了计算机。又编制了一套复杂的程序,用电脑把两幅画调整为同一比例和尺寸,然后又把其中的一幅翻转过来,让它跟另一幅重合起来。

莉莲要求计算机以画中人物的瞳孔为基准,先把两双眼睛重合在一起,两眼之间的距离完全一致,毫不困难地合成了一体。再观察头部的其他线条,鼻子重合了;双颊重合了,就连头发的发根轮廓也重合得天衣无缝!两幅画像脸部的主要特征几乎一模一样。

莉莲看着计算机屏幕,合为一体的达·芬奇和蒙娜丽莎使她激动不已。

她得出了一个全新的结论: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蒙娜丽莎》的模特不是别人,而是达·芬奇自己,也就是说,它是画家的一幅自画像。

但这个大胆的结论还没有被人们普遍接受,许多专家都纷纷表示怀疑。

看起来,要真正揭开《蒙娜丽莎》的神秘面纱,也许还为时尚早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