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绝景在三清

凌青开心趣事 2024-11-26 00:07:45

云海日出

坐标东经118°、北纬28°,位于江西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的三清山,经历了14亿年地质变化运动,形成了举世无双的花岗岩峰林地貌。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列坐云端,其中玉京峰海拔1819.9米,宛若甲骨文“山”字造型,危峰兀立,顶戳苍穹,仿佛春笋一样尖削,杨万里却说“春笋似秋山”。

东险、西奇、北秀、南绝,为三清山的天然特色。乘着秋风,我如历代名士一样挽袍摘冠,赶赴这世间无双福地,穿过如雪的荻花、蚕丝般的云雾,抵达三清峰峦。

云雾中的“巨莽出山”。三清山管委会/供图

金秋是三清山最有宋韵的季节,若非秋风三清路,一生不信有冰蚕。

拥有二千多种高等植物与野生动物的三清山,在秋意中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味道。我试图用嗅觉捉紧这混合了草木花果和露华泥石的凝香,清凉似《东京梦华录》一瓯陶盏中的霜月。接近四千公顷的奇峰怪石若隐若现在山岚中,这色彩,大概是王希孟的画笔也盛装不下的千里江山图。

“万笏朝天”也称简书峰,矗立在玉京峰的东南角,拔地而起的气势,立面平薄,像汉唐时的书简文牍,怎么看都是一排庄重的古雅,震撼神骸。

奇峰嵯峨不逊西岳,林立的百鸟朝凤、神龙戏松、东方女神、巨蟒出山……无不巍峨突兀、磅礴奇秀;玉女开怀,是我能想到的盛世丰腴,不知无事就想减肥的现代女子看着这尊珠圆玉润会怎么想?鬼斧神工的猴王观宝、大鹏展翅、神龟探海、八戒登真更是神形毕至,叫人莞尔。

云雾披肩一样拥围“东方女神”,像初见时低头的含羞,皴皱的襦裙里,裹进了俗世红尘的豆蔻年华与天荒地老。雾海中128米的巨蟒始终带着一抹温柔,七寸挺立朝着路人卖萌也向着未来展望。山中一日,人世千年,巨蟒或许同女神一样,凡尘仙境,放不下世间的三清山。

流泉飞瀑瘦得落进了岩缝,红枫和栾树打开盛大的金灿,用炫彩点缀属于秋的声部。鸢尾就盛开在步履间,冷不防一株红果累累的花楸树拎起满身宝石,孑立路边无声等候,让人蓦然巧遇了宝藏般欣喜。

古松名树犹如阆苑仙葩,杜鹃谷十多个品种的杜鹃,花期才刚结束,便有红茶花接续千年的灿烂,而现在,松杉收紧了苍郁的身姿,把地盘让给了云雾和绚丽。令人不由相信,女娲炼石补天所在或许就于眼前,青埂峰、宝石和绛珠仙草济济一堂仙气飘飘。

“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遍览祖国大好河山后,对三清山发出的由衷赞美。作为江西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全国第27处世界地质公园,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确乎实至名归。

“万笏朝天”的红枫。三清山管委会/供图

如果说三清山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天生丽质,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则是它后天培养的气质。登三清山,若不上三清宫,准是一场留有遗憾的旅行。

道教灵宝派得益于东晋葛洪在三清山的传承开发,至明代,三清山道教规模进入史上最鼎盛时期,三清宫成为江南核心道观之一。一个时代的反转神秘便也因这座道教名山,袒露在三清山当地人的口口相传中。

天门岭下有片几百平方米的谷地,传说是葛洪的修炼草庐“碧蓬宫”。零落在草丛的丹井、丹灶,千年来张着问道之口,仿佛已把“道可道”植入这漫山遍野。丹炉和丹井的位置,恰在宋时建筑三清宫的八卦阴阳鱼眼上,这不得不令人称奇。

玉华峰仍有古人留下的羽化坛和修炼处。小径斜插,红枫引路,不期然就见到刻入岩石的“伏魔上相”神龛,许逊天师手捧笏板端坐其间。与葛玄同时代同等级的许天师在这出现,真是“形而上者谓之道”。风雨经年流过神像的衣袍、神情,那慈祥和安静似乎生来与过往的众生很近。

鸟鸣空山,细瀑挂在悬崖,松鼠捧着野果在枝丫。三清宫前殿后阁,木石结构,前低后高,厚墙高阶,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仰看百米高处,三清宫的牌坊耸立在一块巨石之后,歇山式牌坊的装饰像明代家具一样简洁,顶正中的八宝葫芦为道家的法器之一。

两端的翘角似披着绶带的鲤鱼,鳞片闪耀着科举史中平凡人最直白的理想。殿柱上则镌刻对联:“一统大明 祝皇祚于百世千世万世;三天无极 存道气于玉清上清太清。”大明江山与三清山道教巧妙同框。据说此联出自明代景泰年主持三清山观务的道长詹碧云之手。

不明白比丘出身的朱元璋为何偏重道教,之后朱棣继续扶植尊崇,一时间全国兴起了建造道教宫观的浪潮。

三清宫殿前有石镂的香炉、香亭、牌楼、灵官殿、魁星殿、排云桥、元泉池、惜字亭。殿门楹联很有禅味:“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源远流长的儒释道原本从未分开过,带着众生的梦想刻进三清山的肌理。

玉京峰云海。三清山管委会/供图

三清山古来为王氏家业。唐代信州太守王鉴定居山下引浆村,时光葳蕤,后人王祜于明中期大规模重建三清山宫观,邀请浙江常山道士詹碧云前来协助规划道教宫观与附属建筑。

正是这名三清宫设计师,留给信众六百年来太多的遐想。百姓相传詹碧云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靖难之变”后的朱允炆被迫向南逃亡,隐于三清山。

站在詹碧云的墓旁,这个身份像谜一样的人不禁让人心生感慨。210平方米的墓循山而建,前陵后寝,墓后封土与山平。建置规格很高,正中设置了佛教莲花瓣须弥座,座上神龛内是他的神像,王祜兄弟石像侍立在侧。詹碧云戴冠着袍,面目清秀,非道非僧的装束,更像一位明朝儒士。

墓葬在九龙冈龙首山,共有五层,巧合了“九五至尊”之意。山前一绝壁有书“螣冈”二字,螣就是螣蛇,龙族之一。墓室牌坊石柱内侧楹联“云路迢遥入门尽鞠躬之敬,天颜咫尺登坛皆俯首之恭”,古来被解读为特有所指。飞仙台的顶部由佛教莲花座和道教八宝葫芦合成,这些特征符号与南京的明孝陵和凤阳的明皇陵莲花座完全一致。

三清宫的秋色。三清山管委会/供图

王祜为三清山下引浆村人,乐善好施,悯孤恤寡。引浆村除了汉人,大多数是畲民。三百多年前一批又一批因海禁迁移到三清山下的闽南移民,拉纤一样带来面朝大山“爱拼才会赢”的精气神。山路遇见那些挑山工、抬轿公,我总会充满敬意地避让,勤劳实在的他们都有一口闽南方言浓郁的普通话。

回首叠石峰峦,陡然明白三清山的底色,其实是一片彤彤的鲜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三清山一带成为赣闽浙皖革命根据地之一。

1932年,化玉区苏维埃政府在三清山岭头山村成立,领导苏区人民开展土地革命、反经济封锁和反“围剿”斗争。一条血色盐路从这里出发,利用密林山路开辟赣东北对外红色贸易路线,竭力冲破国民政府对苏区食盐、医药、布匹等紧缺物资的封锁。

1935年,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皖南挺进的途中,转战三清山脉数月之久,700余名红军将士长眠于此。烈士鲜血染红了这片热土,一生一世,是他们留存世间的绝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