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解:“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是什么境界?

上善若茶说 2024-10-09 10:08:37

在《应帝王》开头,庄子讲了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这个故事古往今来讲《庄子》的大家都没把它讲透。

啮缺问他的老师王倪,问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王倪都说“不知”。啮缺喜不自禁,跑去告诉他老师的老师蒲衣子。蒲衣子说:“你是不知道呀!有虞氏(就是舜)不及泰氏(就是伏羲)。舜用仁来要求人,选拔人,还未达到无我的境界。而伏羲呢,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会儿以为自己是马,一会儿又物化自己成牛。通达有情有信的真谛,进入丧我之境。”

这里庄子只说啮缺问了他老师四个问题,四个什么问题呢?没说。

我们来看《庄子·天下》篇,这篇中记载了啮缺向王倪问道的故事。啮缺多次向王倪提问,比如问“子知物之所同是乎”“子知子之所不知邪”“然则物无知邪”等。

我觉得庄子在取人名特别传神。啮缺,意思就是口不关风、大大咧咧的人。我们来细究他问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您知道万物同理吗?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就是你不是说物我一体,齐物论吗?这是为后面的问题树前题,打基础。

第二个问题:“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您知道您有不知道的吗?基督教里面有一个和这差不多的问题:“上帝能否创造一块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这是个逻辑陷阱。你回答能与不能,那上帝就都不是万能的。啮缺问的这个问题亦是如此:你不是说自己和万物一体吗?那你就应该是无所不知,那请问你有什么不知道的?

第三个问题:“然则物无知邪”。既然你说万物和你一体,那么万物它就应该和你一样有认知。请问石头它有没有认知?在佛教里面有个关于石头是否有佛性的问题?在《大般涅槃经》未传入中国之前,部分经文译本中说除“一阐提”(即断绝善根的人)之外皆有佛性。晋代高僧竺道生则认为“一阐提”也可以成佛。这一观点当时并被视为邪说,他因此被摈出僧团。竺道生只好离开庐山来到吴中虎丘山,对着石头讲《涅槃经》。当他讲到“一阐提有佛性”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群石都为之点头。后来昙无谶译出《大般涅槃经》,经中果然讲到“一阐提人有佛性,可以成佛”。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后来禅宗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说法,进一阐明了万物平等、万物皆有佛性之理。

对于啮缺提出的这几个问题,王倪一概不予回答。啮缺以为自己难倒了老师,喜不自禁,欢呼雀跃。其实呀这就象有人问佛陀 “如来灭后存在还是不存在?”一样,佛陀对十四个问题不予明确回答,称“十四无记”。

象啮缺这样的世聪智辩之流,离“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的物我两忘高妙之境还差得远呢!

1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