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黄河冲击平原的德州市,由于黄河的多次泛滥,留存于世传世文物并不多。根据文献记载以及近年文物部门普查来看,德州市境内现有传世文物5件,其中陵城区3件,禹城市2件。其中陵城区自隋代至明初,一直是德州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陵城区现在保存下来的三大传世文物向人们展示这里曾是鲁西北一带文化中心的地位。禹城自东汉至北宋初期,一直为黄河所经,后又有徒骇河横穿其地,经济也曾是富庶之地。
一、代表唐文化的颜子碑
东方朔画赞碑俗称颜子碑,为唐代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书,字体端庄雄健,气势开张,为书法艺术珍品,国家一级文物颜真卿书。该碑原存陵县县政府院内,现存陵城区文博苑东走廊南头的双层飞檐六角封闭亭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拓本。1983年5月重新复制新碑。
碑高2.6米,宽1.03米,厚0.22米,造型高大宽硕,四面刻。正面和两侧正文为晋夏侯湛撰《汉大中大夫东方朔先生画赞》正文,背面为唐颜真卿撰《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碑阴碑阳各15行,两侧各3行,每行30字,大字楷书。碑文内容是对东方朔的高度赞誉,简称《东方朔画赞碑》。
《东方朔画赞碑》全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俗称颜子碑。自署天宝十三载(754)十二月立。晋夏侯湛文,颜真卿楷书,碑阳额为其篆书。碑阴记为颜真卿撰文并楷书,额为其隶书。340×151.6厘米。四面刻。碑阳、碑阴各15行,碑侧各3行,行30字。
唐开元八年(720年)德州刺史韩思复曾铭石立于东方朔神庙前。 天宝十三年(754)颜真卿出守平原。冬季,河北采访使东平王安禄山为探察颜氏虚实,委派判 官殿中侍御史平冽、监察御史阎宽、李史鱼、右金吾胄曹宋謇等巡按至郡,颜真卿 与之狎游此庙。见其碑文磨损不堪,感叹之余,挥毫依旧文重书,复刊于石,并撰 碑阴记,以抒对东方先生的仰慕之情。镌刻完工时,正值安禄山反叛,石刻被藏匿土中。十余年后,由别驾吴子晁起立于庙前。
二、反映宋代教育理念的宋徽宗赐辟雍诏碑
宋徽宗赐辟雍诏碑分三部分:碑帽、碑身、碑座,现仅存碑身。碑身高280厘米、宽110厘米、厚36厘米。碑身上半部分摹刻徽宗赐辟雍诏,下半部分为辟雍司成薛昂撰书的诏后序。
宋徽宗赐辟雍诏碑文的字迹已漫漶不清。失去文字的碑刻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是该碑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向世人讲述着发生在900多年前的一次教育改革故事。
宋徽宗在崇宁元年(1102)诏建辟雍,诏书应存放在汴京辟雍内,何以陵城有碑,并且摹刻的是瘦金体?
《宋史·本纪第十九·徽宗一》记载:崇宁五年(1106)二月,“丁丑,以前后所降御笔手诏模印成册,班之中外。州县不遵奉者监司按劾,监司推行不尽者诸司互察之。”这就是说,在赐辟雍诏颁布五年后,宋徽宗又将他前后御笔批写的诏书模印成册发给各州县,并强力推行之。这样一来,原本只保留在京城辟雍的诏书就走进了陵城。宋徽宗还要求过臣下,要将他的诏书“藏之层构,勒之翠琰”(诏后序语),陵城(北宋时期德州、安德县的治所)的州县官收到模印文本,于是就在州县学内刻石立碑予以保存。
《山左金石志》载:“《宋史》无赐诏明文,得此可补其缺。”
北宋皇帝的诏书赖陵城的碑刻得以保存,而且保留的是原汁原味的诏书模印文本,摹刻了瘦金体字样,该碑的史料价值不言自明。
碑刻的上半部分是瘦金体的赐辟雍诏文,碑额据《陵县志》载为蔡京题写的“皇帝赐辟雍诏”六字(碑后署名也有蔡京奉敕题额字样)。别小看了蔡京题额,题额等于打上了蔡京的印记。蔡京是当时的宰相,既有皇帝诏文,又有宰相副署,这是标准的古代诏书样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定皇帝名号,自称朕,印称玺,命令称制或诏,这都是为了加强皇权。
三、禹城宋代八棱石幢
八棱碑,俗称铁树,置于张庄镇黎吉寨村村北路西。 旧志载:“八棱碑石刻为古文书,陀罗尼经。字画遒劲,为欧阳询公笔,太平兴国元年甲申十月建。前在五区黎吉寨大寺(永庆寺)外。原二石幢(金刚经),清光绪15年,知县徐寿基移其一置县署大堂前。民国23年移民众教育馆保存。事变后(1937),该馆摧残碑石仍在暴露,后移置禹殿大庙。” 该碑文又载:“明正统甲申二三月曾予以修补。” 八棱碑是禹城现存唯一宋代金石笔刻,也是德州市的珍贵古迹之一。据考证,石碑碑文为唐朝欧阳询所书,其书作隽秀工正,遒劲有力,乃传世佳作。该碑高6米余,底为正方形,由两块厚20厘米的长板石拼对而成,上为莲花宝座,座上雕有八大罗汉,尊尊形象怪异暴眼扎须,蹲式卡腰,肩负着沉重的八棱碑经幢;再上为莲花座,有大小八龛,龛内刻有立佛,形似菩萨座像,下排为四大四小均为主体,弯臂拂袖状;盘龙柱节压在莲花座上,其形象怪异可怖,口吐长舌,瞪眼扎须,龙爪飞抓,鳞羽清晰。盘龙上节为云纹石刻,莲花幢帽覆盖其上。纵观全幢上下14节,节节做工细致,雕刻精巧,造型逼真生动,表现了宋代人精湛的雕刻艺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四、见证金代历史的徽王石桥
徽王庄石桥位于陵城区徽王庄村东200米处马颊河(旧称赵王河)上。石桥年代久远,距今约800年左右。
乾隆《德州志·卷十二艺文》载有清李世垣《募修兴龙寺大桥疏》,其中提到:“石桥者,金时所建,明人称为徽王庄桥是也。”康熙德州志也提到徽王庄石桥的名字。
这座年代高古的大桥,明清两代是河间路赴齐州(济南)的交通要道,它经东光、吴桥、安德、临邑,直抵济南。800年来,石桥多次维修,历经岁月沧桑,饱经战火侵扰,见证了波澜诡谲的历史风云。而今矗立在马颊河上的这座大桥,是上世纪中期重新修建的桥梁,比起金代的老桥,规模小了,由原来的十三孔缩为现今的七孔。修建砖石都是拆卸的老桥物件,像檩条、横梁、古砖、石碌碡、镇河吸水兽虎头等。
徽王庄古桥一共十三孔,东西走向,石墩旧圆柱木面。主桥50余米,护坡30余米。桥高5米,桥宽6米。桥墩由42根石柱组成,一排三个,纵向14排,石柱由8至10个碌碡组成。每排石柱之上架横梁一个,横梁之间有12根檩条用卯榫相连,一共14架横梁156根檩条。檩条之上铺满密集的椽木。椽木之上盖芦苇编织的苇把。
桥面是灰土调拌而成,坚实而坚硬。两侧镶有木栏杆。护坡桥头由古蓝砖构筑,在高4米处镶有吸水兽虎头。这虎头是水文标尺,也是防汛最高警戒线。民间流传有“虎头喝了水,下洼蹬了腿”的谚语。
桥西北侧建龙王庙一座,庙后立一石塔,塔高4米许。石塔前空地雕塑石龟(赑屃)一个,巨大绝伦,背部驮一石碑,记载清中期募捐修桥的人物钱粮功绩。桥东西各立镇水兽石狮子2个,其双目圆瞪,满口獠牙,肃穆而威严。 古桥北200米处是白龙湾,相传此处经常决口,下游饱受水患。是天上一条白龙用身体挡住了决口,才让水患根绝。桥南500米处是天门口,站在此处北望,徽王庄紫气萦绕,辽阔气派。在明清两代,徽王庄石桥也是安德通德平的官道,整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十分兴旺繁华。
1937年秋末,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向山东进发,沿途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地方民团武装组织抵抗,也阻挡不了日军攻势。山东保安第五旅曹振东部为阻止日军汽车运输,一夜之间在陵县、德县境内烧毁了七座桥梁。他们的军队在徽王庄村,抱取村民刘朝阳的高粱秫秸当引火,用洋油点燃,将这座古桥的两孔烧毁。
在战争动荡的年代,烧毁后的古桥没人维修,任其风雨腐蚀衰败。
1937年冬,国民党西北军29军宋哲元部败退到石桥,用门板搭建木筏渡河,激流中翻覆沉没,淹死了不少官兵。徽王庄村民去河东种地收庄稼,附近村民来徽王庄赶集,水大时用木船摆渡,枯水季节人们踩着河中倒塌的石碌碡穿行,十分不便。远近闻名的徽王庄庙会自石桥被烧后被迫停会。1950年秋收过后,百废待兴的德县和周边地区,人民安居乐业,日子走上正轨。而断塌的徽王庄石桥,由于岁月久远,风雨腐蚀,已破烂不堪,剩余的十一孔石桥也陆陆续续坍塌,如果不及时修建,会给附近村庄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重修石桥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此,中共徽王庄区召开修桥会议,参会村庄有石桥附近的徽王庄、西纸坊、东纸坊、后程庄、孙良全、王解、胥刘七个村庄。会上成立了修桥委员会,修桥资金、施工人员,七个村按村摊派。
1950年冬,修桥正式开始。修桥指挥部就设在桥西北龙王庙里。新修的石桥,由原来的十三孔缩为七孔,由27个石柱支撑,护坡是古蓝砖白灰条,按原先古桥放置吸水兽虎头的4米高位垒砌了4个吸水兽虎头(原为八个虎头,被盗四个)。上梁时用8个横梁96根檩条构建,密集椽木之上铺盖苇板,桥面灰土铺平,木工用硬榆木制作了结实的桥栏杆,中间贯穿了铁链,新修的石桥东西长44米,南北宽6米,高5.3米,于1951年5月竣工。
新桥竣工后,附近村庄的人民欢欣鼓舞,剧团在徽王庄村唱戏7天,以示庆贺。中断14年的徽王庄庙会也终于恢复。
(李世垣《募修兴龙寺大桥疏》:“自河间路赴齐州,经东光、吴桥、安德、临邑,吴桥安德之间由石桥渡河。石桥者,金时所建,明人称为徽王庄桥是也”。乾隆《德州志·卷十二,艺文》)
五、禹城金代铁钟
禹城金代铁钟,现存于禹城县文化馆内。该铁钟铸造于金泰和二年(1202)。很早之前,禹城东街建有钟楼,名泰禹楼,建筑高大宏伟,铁钟悬挂其上,后楼废圮,钟移至此。钟高1.85米,平均周长约4米,钟壁厚0.05米,重约两吨。
根据钟上铭文:“铁钟系大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济南府禹城邑黎吉寨铸造”。该钟高1.85米,下唇外侈,唇沿周长4.9米,钟腰周长4.5米,厚2~3厘米。钟身饰以八卦图案及铭文,钟鼎铭文年久风蚀模糊不清。钟体重4000余斤。钟顶制作奇特,为二龙盘踞吊钚(bù)挂头,高0.52米。该钟原悬挂于黎吉寨永庆寺内,不知何年何月何故如何搬至故城内的。
关于铁钟来历有一民间传说:有一年发大水,冲来两口大钟,一铁一铜为“姊妹钟”。铁钟为姊,铜钟为妹,两口钟互相碰撞,叮当作响地吵起来。铁钟说:“我去禹城”。铜钟说:“我到济宁”。于是,大铁钟落到禹城,而济宁也确实有口大钟,但不是铜的,亦是铁钟,比禹城的还大。现存济宁铁塔寺内。“姊妹钟”的传说济宁也有。也许两钟真有点瓜葛,比如:同铸一地,出于同一工匠之手,有待考查。
陵城区3件传世文物反映的是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状况,而禹城2件传世文物则是与佛教传播有关。可不可以这样认为,陵城区在明代之前是德州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禹城则是佛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