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碗楼市
一家企业想要“平地一声雷,干到IPO”到底有多难?
周六福这种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珠宝品牌,当初都遭遇了三次滑铁卢;
万达冲击A股上市,同样也是三战三败,急得老王上老火了…
难怪多少干企业的后半夜做梦都想敲钟,那玩意儿不是谁都能敲的。
可是最近,有一家低调到有些神秘的金融机构闷头IPO,直接给我三观看跑偏了——
中和农信,不知道大伙儿听说过没有,反正生活当中我都没见过。
就这么一家极具农家乐气息的金融机构,最近就为IPO趟出了一条新路:
靠着广大农村地区父老乡亲们的托举,人家现在竟要到港交所敲钟了!
这家中和农信的主营业务,就是给农村提供普惠信贷服务。
直白地讲就,就是面向农村的放贷公司,从贷款中赚取一些利息差。
让人惊掉下巴的是,中和农信放得可不是一般的贷款,而是利率超过17%的高息贷款!
大伙儿都知道啊,民间一些助农贷呢,利率都可以做到4%,农商行的利率水平一般就是5%左右。
中和农信的贷款利率之高,足足超过市场水平的三倍有余。
恍惚之间,我还以为看到干高利贷的也成了正规军,正准备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这效率把国足碾压成沫沫了都…
然而更诡异的是,买账的老乡可真不在少数!
中和农信目前在超10万个村庄布局,服务范围覆盖了约2亿农村人口,服务了280万名客户,放款总额已经达到1387亿。
另外,2022年底,中和农信总贷款余额有足足152亿,做到了中国农村市场非传统金融机构中的NO.1。
如果你不曾听过中和农信的大名,那绝对不是你的问题,因为你压根儿就不在它的服务之列!
据统计,中和农信客户中,90%是小农户、70%是初中及以下学历。
很明显,按传统银行机构的房贷逻辑来看,这部分贷款客群的资质普遍不算高。
事实也是如此!根据经营数据显示,截至21年末,中和农信发放贷款的封不上,无抵押贷款占比99%。
你以为这就完了?再告诉你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儿——
中和农信背后又站着TPG、蚂蚁集团、淡马锡、中金公司等一位位重磅大佬;
其中,TPG、蚂蚁还是中和农信的第一、第二大股东!
很难想象,这个看上去每走一步都可能踩雷的放贷公司,居然有这么多大佬看好,不惜花上以亿计的真金白银押注。
超高贷款利率+低资质贷款客群+众多金融大鳄看好+IPO敲钟…
几个标签整合在一起,这一刻,我仿佛穿越了——
这难道不是一个房贷利率3.85%都嫌贵的年代吗?
怎么利率超17%的“黑心贷”还有人上赶着申请呢?
要是说中和农信黑心,那它可要哭着眼泪喊冤了。
超17%的贷款利率真的一点也不贵。
前文也说了,中和农信的客户普遍资质不高。
农村用户一般收入不稳定,又缺乏足够抵押品,同时,农村市场面积大,人口密度又低,情况错综复杂,金融机构对于农村市场都是谨而慎之。
中和农信也不是身负大气运的天选之子,扎根了超10万个村庄,还能精准地避开了每一个“撸贷村”。
为了防暴雷,中和农信费尽了钱力人力。
截止去年9月,中和农信近500个农村本地服务网点中,有6400名服务团队成员和11.8万春季合作伙伴,可直达农村用户。
有了这样一个深耕农村地区的线下运营团队,接地气的金融服务、农业生产服务、农村消费品服务农村普惠信贷服务的“飞轮效应”也就跟着来了!
中和农信的服务团队都是从当地居民中精选的,并且还要求服务团队与其服务的农户居住在同一乡镇。
各地的负责人很多都是政府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退休、退二线的员工,在当地有资源有声望。
说白了,服务成员与农户之间不仅仅是客户关系那么简单,更是邻居,是朋友,甚至是亲戚。
对“白户”放贷款,都是需要通过考核其周边的人际关系来判断贷款人的信誉,尽可能地筛选掉“老赖”,后期则需要维护客户,防止贷款违约率的飙升。
农村社会是典型的人情社会、熟人社会,你若是借了网贷不还,还可以在农村活下去,若是街坊邻居借了钱不还,那基本就等于“社会性死亡”了。
中和农信正是利用这层关系,建立了一个下沉式的庞大的信用评估体系,才能把风险控制在行业领先水平。
为此,中和农信在员工方面投入不菲——
2023年前九个月,中和农信的员工开支约58.9亿元。
同时,中和农信还与金六福合作,卖金六福的酒,自己还有一个叫“一壶好酒”的贴牌。
酒水公司的利润基本都让给了员工,以此来增加员工收入,这个操作你就说溜不溜吧!
截至去年9月,中和农信30天以上和90天以上违约率分别为1.83%、1.38%。同期,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18%。公司历史实际信贷损失率在0.6%以下。
数据表明,中和农信就爆不了雷。
中和农信21年、22年实现营收分别为22.24亿、24.29亿元,经调整利润分别为5亿、4.73亿。23年前9个月,营收22.72亿元,经调整利润4.52亿。
公司的利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这也说明,超17%的贷款利率确实不贵,这背后沉淀了沉重的渠道成本和人力成本。
高成本决定了高昂的贷款利率,手中没有抵押物决定了想要贷款只能选择高利率的中和农信。
于是,中和农信成了大家的救星。
比如,凭着8000块钱起家的蘑菇种植户——
在创业之际,因为“白户”的身份未能到银行借到钱,最终在中和农信的帮助下,展开了自己的事业。
比如,手头没钱进货的个体户——
因为征信问题贷不了款,险些中断了店铺的运营,好在最终申请到了中和农信的贷款。
但农村人民手中并非没有抵押物!
早在2013年,我国就开始确权农村土地和宅基地。
对于农村土地,经过资料查询和信息登记,确认宅基地的位置和面积,发放宅基地证书。同时,房屋所有权确认后,个人可以拿到房屋所有权证即可进行出租、转让。
这就是最好的抵押物。
然而,大家仍愿意到中和农信贷款,并顺带让中和农信有了港交所敲钟的机会,主要还是因为大家的抵押物,在银行的逻辑里认可度不高。
与商品房相比,宅基地的流转性较差。银行生怕这类抵押物砸在自己手里,最后不但利息没收,反而把本金赔了进去,让一笔贷款彻底成了坏账。
实际上,21年开始,我国就出台了土地流转相关的制度,主要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同时,宅基地也并非不能流转。过去宅基地只能在村内流转,而在中央新规中,已经在全国都出现了跨村交易的试点区。
但流转制度还不够成熟,农村居民没有真正意义上拥有自己的财产,因此,农村土地与宅基地明明具备抵押的条件,在现实抵押贷款中却处处碰壁。
这让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成为了“龟壳里的肉”,银行没有动力去整合一套相关的抵押评估体系。
但别忘记,高贷款率背后,是迫切的需求。
超过17%的贷款利率,中和农信的市场规模却越做越大,说明市场中一直有人缺“救急钱”。
毕竟,谁还没个困难无援的时候。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常住人口数量约5.1亿,农村群体总量近9亿。
农村市场的盘子很大,并且还在起步阶段。
这也意味着还有更多人在生活困难之际缺少一笔救急的贷款,而且这些有需求的人正是在做生产活动的“实干家”。
其实,我们并非没有信贷市场,并非不是大家都只愿意存款,抗拒贷款。
市场明明就在眼前,并且仅仅差一步,信贷就能下沉到这个庞大的市场中。
土地流转的制度改革需要加快,也是时候让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