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人是欧洲主要民族集团之一,在罗马时期,他们同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并列称为“三大蛮族”。5世纪罗马覆灭后,借助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浪潮,斯拉夫人逐渐在欧洲开枝散叶。
自6世纪起,斯拉夫人部族集团以东欧为起点,一路向西向南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各种早期的封建国家。总体来说,斯拉夫族群分化为三大部分:
东斯拉夫人:主要居住在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西斯拉夫人:主要居住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德国东部。南斯拉夫人:主要居住在巴尔干半岛,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斯洛文尼亚等。进入19世纪,伴随着“泛斯拉夫主义”思潮的兴起,沙俄曾试图将南斯拉夫各族居住的巴尔干纳入疆域,只是由于列强间的掣肘,该计划未能实现。
到1945年二战结束,伴随着苏联红军对东欧和巴尔干的解放,复国后的南斯拉夫,再度与苏联的战略利益关联到了一起。
南斯拉夫二战后复国,离不开苏联帮助
众所周知,自1918年奥匈帝国分崩离析后,南斯拉夫各族,在英法协约国的撮合下,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王国。后来又加入“小协约国”集团,成为法国在巴尔干的盟友。
1941年,德国军队入侵巴尔干地区,南斯拉夫王国无力抵抗,国内的头面人物纷纷出逃,整个国家仅抵抗十多天,就被德国占领。
德国对南斯拉夫进行肢解,扶植起“乌斯塔沙”等傀儡政权,挑动起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波黑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冲突。让本就尖锐的民族矛盾,变得更加难以收拾。
这时,曾与苏俄革命有着深厚渊源的铁托,成为南斯拉夫救国的关键人物。德国入侵后,铁托借助领导力和影响力,建立起抗德游击队。
在铁托的领导下,南斯拉夫人民军在抗德战争中发展壮大,到1944年已经拥兵80万,且拥有坦克火炮等重武器,俨然是支正规军。
而同是在1944年,苏联在东线发起全面反攻。同年9月28日,苏联乌克兰第三方面军进入南斯拉夫,在南、保爱国武装的配合下,取得贝尔格莱德战役的胜利,成功解放南斯拉夫。
在政策上,南斯拉夫和苏联却分歧频频
1945年二战硝烟散去,冷战的序幕又随即拉开。冷战初期,苏南关系倒是相对密切,例如两国共同建立起情报局组织,强化彼此间的联系。
然而,分歧很快就出现。1948年起,南斯拉夫希望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不希望完全听从苏联的指挥,这无疑与苏联的意愿相冲突。
南斯拉夫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巴尔干半岛并非苏联“一家独大”。英美盟军在此也颇有影响力。而且,南斯拉夫在传统上也与西方交流密切。
此外,当时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也有了些许野心,他还想将保加利亚等国拉进来,组建一个“大巴尔干联邦”,这个提议更是苏联无法容忍的。
苏联遂不断强化对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影响,通过拉拢这两国,来瓦解南斯拉夫的“巴尔干联邦”计划,削弱南的影响力。
以上种种矛盾叠加起来,南斯拉夫就和苏联越来越疏远了。1948年,苏联先是对南斯拉夫进行批判,后来又撤走专家和援助,两国公开交恶。
南斯拉夫根据国情,走上特色发展道路
1948年的苏南交恶,可以说是冷战时期苏东集团首次重大变化。在此之后,南斯拉夫放弃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开始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出于地理地缘考虑,南斯拉夫适度发展同西方的关系。50~70年代,不仅向西欧国家敞开国门,还接受大量来自美国的援助。
在体制上,南斯拉夫依据本国地方分权的历史传统,推行相对放权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给予工厂和地方单位更多自主权,用于搞活经济。
这些举措,起到过一定作用。1947~1977年,南斯拉夫工业年均增长9.4%;1953~1977年,其农业年均增长3.2%。巅峰时期,每年有600万外国游客进入南斯拉夫旅游,带来大量资金与技术。
在外交上,南斯拉夫则倡导“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联合”。1961年,首届不结盟国家会议就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极大提升南斯拉夫的国际地位。
可是,以上种种成就,却未能消除南斯拉夫的民族宗教矛盾。80年代末苏东剧变后,南斯拉夫国内矛盾在内外因素的联合作用下激化,最终于90年代陷入解体与内战的深渊。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没有放弃斯拉夫兄弟
自1992年起,波黑内战、科索沃战争,让解体后南斯拉夫各国生灵涂炭。由于历史和现实利益的差异,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投靠了西方阵营。
而残存的塞尔维亚,被北约集团联合轰炸,孤立无援,唯一能依靠的对象,就是共同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大哥俄罗斯。
90年代的俄罗斯,已被苏联解体严重削弱,也曾试图加入西方世界,但在遭受一次次无情拒绝与打击后,终于认清现实。
因此,俄罗斯成为极少数为塞尔维亚撑腰的国家。1993年起,俄罗斯在外交上明确为塞尔维亚发声,公开反对北约的轰炸。
最为代表性的事件,则是俄军抢占普里什蒂纳机场,给了北约一个下马威,极大维护了塞尔维亚的利益。
时至今日,作为南斯拉夫孑遗的塞尔维亚,依旧同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尽管苏联和南斯拉夫早就不复存在,但这种基于民族和信仰的友谊,却依旧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