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贻 形象)
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七月二十六。
地点是在南京城。
风和日丽,天朗气清,虫鸣鸟叫,好一派江南秋日。
第一位出场的人物,是新任两江总督马新贻。
大清朝的总督,一共就九位,这是权势无两的封疆大吏,而两江总督更是节制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军务,甚至就连当时的上海也归他管理,可见这个职务的重要性。
一大早,马新贻在南京城里轰轰烈烈的搞了场大阅兵,排场相当大,气势相当足,阅兵结束之后,马新贻则在大队官兵的保护下,走街串巷,敲锣打鼓,慢悠悠的往自己的府衙里走。
南京城的百姓们站满了街道两旁,人们叽叽喳喳议论个不停,这个左顾右盼,那个抬头眺望,都想要一睹这位新任总督的风采。
就在此时,人群中突然跳出一个百姓, 拦在路旁,他跪在地上,高举状纸,口中大喊:
草民冤枉!总督大人要为我做主啊!
要知道,马新贻这个人,一直官声极好,传他政绩卓然,办事认真,更加关心体恤百姓,因此这光天化日突然有百姓告状,喊声哭声凌厉,他自然是不能坐视不理。
于是,马新贻叫停队伍,走下轿子,接过状纸,正要细看,谁成想这几秒钟内陡然生变,跪在地上的这百姓突然从怀中抽出一把尖刀,对准马新贻的肋间便刺。
这一击,鲜血飞溅,直接就把马新贻给捅倒了。
几个附近的官兵终于反应过来,三下五除二按住行刺者,不想那行刺的百姓毫不畏惧,也不挣扎,反而朗声大笑,口中更是高喊;
刺马者!张汶祥也!
诸位转回身再看那马新贻,脸上哪儿还有半点血色,被拖回衙署之后,料是请来南京城里无数名医医治,也是回天乏术了。
第二天,马新贻就死了。
这起案件,我们称为“刺马案”。
(刺马案)
此案一出,天下哗然。
堂堂朝廷命官,正二品大员,朗朗乾坤中,在卫兵随从的严密护卫之下,竟然就这么当街被刺死了。
朝廷得知马新贻的死讯,更加震怒,慈禧太后连下四道御旨,要求严肃彻查。
正如我们刚才所说,马新贻这个人,他的名声一直都是很不错的。
年轻的时候他在安徽的不少县城里都做过知县,很受安徽百姓爱戴,之后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有功,一路升职,最终升到了两江总督。
而在这个升职的过程中,他也干了不少活儿,在漕运啊,河工啊都有建树,甚至在盐政工作中也没少出力。
这么一个能吏干吏,怎么好端端的就被人给刺杀了呢?
这一切,似乎早有端倪。
早在上任两江总督之前,马新贻曾经到京师紫禁城述职,还亲自拜见了慈禧太后。
马新贻和慈禧太后在宫里交谈了大概两个多小时,聊完之后,马新贻从宫里出来的时候,那是神色惊恐,浑身发抖,身上的朝服更是已经被汗水浸透。
离开京师之后,马新贻没有立刻到南京走马上任,而是返回了一趟山东老家祭祖,祭扫拜祭一下先人的陵寝,而在山东临别之际,他更是对他的亲朋故旧们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这趟到南京去做官,是凶多吉少,恐怕要遭遇不测。
您看,冥冥之中,马新贻似乎已经知道了自己未来的命运如何。
那为什么马新贻认为自己要倒霉,还完蛋了呢,因为慈禧在宫里跟他聊天的时候,给了他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那就是让他到任之后,逐步的打压削减湘军的势力。
湘军,就是曾国藩的军队。
(慈禧太后)
我们知道,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清朝,爆发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也就是太平天国运动。
这个太平天国运动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影响深远,清政府一时不能抵挡,多亏了大臣曾国藩在湖南操练地方武装(也就是湘军)才得以平定。
打仗的时候你湘军是香饽饽,现在起义平定了,那么你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就成了朝廷的巨大威胁。
朝廷甚至怀疑,握有重权的曾国藩会不会图谋造反,自立为帝。
这是什么,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曾国藩堪称忠君报国的晚清第一名臣,他怎么可能会造反?
但是,朝廷始终是不放心呐,而且马新贻这个人素来就以办事儿靠谱著称,所以他也的确为裁撤湘军,打压湘军的势力出了不少的力。
可同时,马新贻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差事儿,自己帮朝廷办事儿的同时,也将自身暴露在了危险之中。
那么,马新贻的死,和湘军是否有所关联呢?
(张汶祥 形象)
现在,我们再来调查一下这个刺马的张汶祥。
根据张汶祥自己交代,他是河南人,以前还参加过太平军,太平军起义失败之后,他返回家中,发现自己参军前迎娶的妻子已经被别人夺走。
于是,张汶祥向衙门告状,要求衙门处理这个夺走自己妻子的歹人,当时主管衙门事务的,正是马新贻。
结果,马新贻对自己的事情不闻不问,自己遂对马新贻产生了怨恨之心,这才刺杀了他。
如此来说,这张汶祥和马新贻属于是私仇。
由于这个张汶祥交代的时候支支吾吾,神色慌张,所以主审官员对他的第一份证词,似乎并不太相信。
所以,在回禀慈禧的奏折中,官员们对张汶祥的证词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尚属可信。
这话说的,什么叫尚属可信?到底是能信还是不能信?
慈禧脸一翻,大发雷霆,要求再审。
二审开始,张汶祥的口供更加复杂了。
一会呢,他说刺杀马新贻就是自己所为,无人指使,和别人没有一点关系,看样子是要把所有事情一肩承担了。
一会呢,他又说他背后有人指使,一会说这个人指使的,一会说是那个人指使的,反正说来说去,都是一些根本查不到的东西。
好几位朝廷大员下场审理,审来审去,最终还是把案件定性为了私仇。
也就是说,张汶祥就是普通百姓,他刺杀马新贻的理由也很简单——有仇。
但是,张汶祥在不断的翻供之中,也无意的透露出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在他计划刺杀马新贻的时候,的确有人为他提供了帮助。
因为,张汶祥他不是官僚,无权无势,他就是个普通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以他这个阶级来刺杀马新贻这样的高官,那是很难办到的。
在马新贻在南京阅兵之前,张汶祥就曾经遇到过马新贻一回。
那个时候,马新贻左右也是围了不少官兵,可以说哪儿哪儿都是保镖,而张汶祥毫不畏惧,冲上去就想要把马新贻给杀掉。
(神秘书生)
然而,就在张汶祥马上要动手的时候,一个十分神秘的书生拦住了他。
书生把张汶祥拉到一旁,说哥们你这么整不行啊,马新贻身边都是护卫,你这样过去就是送死,人没刺到,反而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之后,书生更是和张汶祥频繁接触,而之后马新贻阅兵的行程和路线,就都是这个书生给提供的。
而至于这个神秘的书生是谁?不好意思,查不到。
不仅案情中的一些信息无从查实,甚至就连审理此案的官员也受到了影响。
最后一次负责刺马案的,是素有铁面判官称呼的刑部大臣郑敦谨,而郑敦谨在结案之后,竟然主动辞去了职务,告老还乡了。
这个时候,距离马新贻遇刺,已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
一年多之后,张汶祥终于被判处死刑, 而且还是一刀一刀凌迟处死的。
至于刺马案的前因后果,背后是否另有主谋,也随着张汶祥的死戛然而止了。
因为人们突然发现,凶手到底是谁,根本就不重要。
数十位朝廷大员参与审理过刺马案,他们其中不乏干吏,但他们不能查出真相,因为,张汶祥极有可能只是官场上的浮标,是冰山一角,背后更有大人物,谁都不知道,如果揪出这个大人物,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曾国藩)
慈禧太后,他当初任用马新贻的目的是为了针对曾国藩的湘军,而马新贻也完成了他的任务,当然其实曾国藩自己也裁撤了不少的湘军。
而曾国藩,在马新贻死后则被调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上,因为这个官儿不好做,不是曾国藩这样的人物,都不一定能镇得住场子,不然马新贻也不会惨死任上。
所以,真相到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或者说,本来也不重要,人们所需要的,只不过是一个可以在政治环境中从容走下去的台阶。
王朝一如往昔,夕阳晚风残照。
只是那个马新贻,明明他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早就知道自己会在政治斗争中沦为枪手和牺牲品,但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的走下去。
而至于张汶祥,也只不过是权力的小小棋子和工具。
有关刺马案的更多真相,还需要人们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