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战争前期赵国主帅廉颇固守不战,赵国换帅赵括,组织进攻,最终战败,全军覆没,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的进程,那么长平之战中,廉颇主张防守,究竟是对是错?
先看战争前期秦赵两国对阵结果。
廉颇在四月领兵到前线,刚和秦军遭遇,就被秦军斩杀了一员副将。随即就开始专心防守,结果两个月内,又被秦军夺取两鄣,斩杀四尉。
之后廉颇“凭借山险,加筑壁垒”,全力固守,但当月再被秦军攻取西侧壁垒,斩杀两尉,经此役后,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
乍看起来,廉颇的防守水平不咋地颇出战仨月,先后丢了两座堡垒,半个大营,整条防线,还折了一员副将,六名军尉。
赵孝成王看到这份儿战绩,也会心生疑惑:廉将军,您到底行不行啊?顶不顶得住啊?所以他在廉颇败退当月就用赵括代之,未必是因为中了啥“反间计”。
廉颇主守,但是从四月到七月来看,他压根就没守住,那还怎么守呢?难道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只是浪得虚名?
虽然古代史书更侧重人物,对战争细节往往的记述得很节略,但是从史书中看,仍然有蛛丝马迹可循!
比如,上党太守冯亭是在前262年不愿降秦,于是向赵国投诚,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而廉颇也是在这一年率军驻守长平的,以防备秦军来攻,而王龁率秦军攻打并占领上党是前260年初,之后和赵军展开交锋,长平之战就此爆发。
廉颇剧照
那在前262年-前260年初的近两年时间里,廉颇干啥来着?他在大搞防御基建。
他在太岳山与太行山之间沿西北-东南走向修了道二百四十里的石头城墙,作为长平地区和首都邯郸之间的屏障,按当时的条件,这应该算是相当规模的国防工程。
然后他向前推进到丹水沿线,在丹水以东设立主体防线,此间有两座高山,俯瞰战场,这里也是廉颇的大本营和粮草辎重所在。
之后再向前推进,在丹水以西修建了壁垒,在壁垒前面又修了若干堡垒。
所以,廉颇的防守策略显而易见,就是通过这样一个防守体系,有层次地狙击秦军。
按照廉颇的防御剧本,秦军来犯,得先夺堡垒,夺下来之后前面又有一道壁垒,再夺下来,前面还有一条大河,然后秦军再抢滩登陆,登陆后再佯攻两座高山……秦军就算不死也得被扒层皮。
等秦军越过大河,爬过高山,抬头一看,后面还有道石头墙要啃!
在这个前提下,再看廉颇在四月至七月的表现,他虽然退,甚至败,但没有溃,在战斗上,他是被动的,但在战略上,他是主动的,在牵着秦军的鼻子,一步步走进他预设的主战场。
然而就在正戏即将开演的时候,赵孝成王却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怯缩不战,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而且非常地“悲剧”,因为赵括还统率二十万援军而来,最终率赵军倾巢而出后,即遭到秦军的分割、包围,但两军兵力相差并不算悬殊,至少秦军远达不到“十倍围之”的标准。那是如何抵挡住赵军的拼死突围的呢?
赵括剧照
除了秦军战斗力很强,还有就是阵地坚固,按史书所载“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
秦军客场作战,还兵分三路,其中有两路跑穿插,哪来的空闲和人手修建坚固的工事呢?所谓“秦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原来的“赵壁”。
比如那道石头城墙,就被秦军利用,成功挡住了赵军后撤的路线,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最终赵军因无主将指挥且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剩下的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最后投降的赵军惨遭坑杀。
廉颇苦心经营的工事,到头来成了勒死赵括的索命绳,这实在是太过讽刺!
问题是,廉颇搬了两年砖头,还在崇山峻岭间搞了个颇具规模的国防工程,赵孝成王会不知道?他要不知道,不支持,廉颇还能自费建条长城?
所以,“主守”本就是赵国既定的国防战略,不是赵国君臣派廉颇上阵,廉颇主守,而是赵国君臣主守,所以派了廉颇上阵,这事儿古人就做过推断,在《三将叙》里写的活灵活现。
可以说,长平之败,既不在廉颇,也不在赵括,而在赵孝成王头脑发热,临阵改弦更张。
赵孝成王剧照
廉颇的目的是,节节消耗秦军,最后让出丹河避免秦军从野王包抄后路,而由韩魏拿下野王,赵军断秦军后路,攻入秦地,赵魏韩重分地盘,像是采取了跟三国时期陆逊一样的战术,放弃山地运粮不便的地区,拉长敌军补给线,趁对方疲惫不堪的时候给出致命一击。
可以说廉颇的思路是对的,即便赵国经济顶不住,秦国千里运粮一样顶不住,再怎么样也比四十万人全军覆没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