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苑幽香》早已陌生了的“桂林俄专”是一所什么学校

山房路文化 2024-04-12 00:13:50

相比较许多同龄人而言,笔者还算是幸运的。初中时就读于“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授课的先生们无论男女,都是一流的文化人,名记或翻译。先生们除了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还会想尽办法帮我们寻找有益的课外读物。

就是这段时间里,笔者系统地读过许多优秀的俄罗斯及西方文学作品。身边的长辈们也时常解释书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疑惑。

书籍让笔者开始了解世界。憧憬未来走向世界。同时也知道了只办了七年不到,培养毕业生也就是百余人的“桂林俄专”。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苏联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俄语教育迅速发展。据统计1949年之前,全国共13所高校设有俄文系科,其中近半数位于东北,其他大多分布在西北和华东。

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派出军事顾问和空军来华支援,中苏交流日渐加强,可是俄文翻译人才奇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苏联军事顾问事务处处长张冲提议创办俄文培训学校,从速培养俄文翻译,以应急需。

1938年秋以中苏文协名义成立的俄文专修学校在汉口开办,张冲任校长,苏联军事顾问处人员担任教员。

武汉失守后,中苏文协迁至重庆。1938年,桂林俄专作为俄专分校成立,校址位于桂林市全善街兰井巷的一所小学,利用晚上进行教学。直至1944年桂林大撤退停办。

学生几乎全是职业青年,流动性很大,来去悉听自便。往往入学时上百人,一年下来,就只剩下30来人。由于广西地方势力与南京、重庆之间存在着矛盾,桂林在图书审查上相对宽松,因而名家荟萃,书刊繁多,桂林也就成为了国统区的一座文化名城。

中苏文化交流事业的兴盛和俄罗斯文学翻译事业的繁荣,桂林俄文专修学校师生作出了不少贡献。抗战时期该校师生从事军事、文学和时事翻译,发表了大量译文,并协办、创办翻译刊物。

新中国成立后,“桂林俄专”的师生在国家重要出版部门为我国重要文献、俄苏文学翻译和编辑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东镇路四之一号是交通银行桂林支行所在地 此封是承兑后银行留存的原件

今天,整理和总结该校的办学情况和师生的翻译作品,可以挖掘到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翻译活动在中国翻译史上的独特贡献;同时可以为翻译史、翻译文学史和翻译教育课程研究提供参考。

珠海市民胥先生

注:文中实寄封系笔者自藏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