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东晋全部精兵的刘牢之为何不自立门户,却甘愿做门阀走狗!

多彩火车啊 2024-12-28 14:02:14

公元402年,荆州门阀大佬桓玄决定篡夺东晋皇权。

他从长江顺流而下,直驱建康。

司马氏的西府兵溃不成军,而在这一危急时刻,近在咫尺的执政司马元显与北府军统帅刘牢之却都坐视不理。

司马元显不去是因为他胆小不敢去,而刘牢之则心事重重,态度暧昧不明。

北府名将刘裕一直在请求刘牢之出兵与司马尚之内外夹击桓玄,但刘牢之就是不许。

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个人心理因素。

当桓玄进入朝廷地界时,他已经派了一名说客前来策反刘牢之。

这名说客名叫何穆,出自次等士族、北府将门东海何氏。

25年前,谢玄在京口重建北府兵时,何谦作为北府旧将应募入伍,与刘牢之一同效力。

作为世交,东海何氏与刘牢之家族世代联姻,何穆论亲戚关系算是刘牢之的族舅。

何穆劝说刘牢之道:“自古以来,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而能自全者,有几人?

越国的文种、秦国的白起、汉朝的韩信,他们为明主尽力,最终还是被诛杀。

你若战胜桓玄,可能倾覆宗族;若战败,则可能覆灭家族。

不如翻然改图,长保富贵。

”这段话看似有理,但实际上漏洞颇多。

当年文种、白起、韩信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们处于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之下,而东晋自建国百年来都是君弱臣强,王导、庾亮、桓温、谢安这些权臣的功劳比刘牢之高得多,但他们最后都平稳落地了。

刘牢之身为老江湖,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这其中唯一的不确定性是:刘牢之并非高门出身,他的门第比刘裕高不了多少,朝廷里的高门甲族对他身居高位颇有意见。

一旦自己帮助司马元显干掉桓玄失去了利用价值,朝廷门阀们一定会想办法挤掉自己的位置。

而司马元显到时一定不会保自己。

前不久,刘牢之作为前锋都督跑去见主帅司马元显商议军务,结果司马元显摆架子,没有预约就拒绝接见。

直到晋安帝为司马元显饯行时,刘牢之才得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匆匆一瞥。

这种情况下,刘牢之又想着换老板了。

可怜的刘牢之,他一生都在寻找一个真正尊敬他、器重他的老板,却从未想过自己也可以当老板。

那些眼高于顶的高门贵公子,是不可能会对他这个老兵有真正尊重的。

桓玄与司马元显本质上都是一丘之貉,只要是门阀,就不会喜欢“低等人”掌权。

事实上,就算后来刘裕付出无数努力,终于打破百年陈规自己当了老板,登基称帝,那些高门公子对他也只是畏惧而已,而从来没有过真正尊重。

这就是一百年东晋特权社会所带来的时代悲剧。

刘牢之陷在这个时代洪流所冲出的泥潭中已经25年,那泥已没顶,他看不到出路,只能傻傻挣扎,越沉越深。

而刘裕陷在这泥潭中才三年,他有时间、有能力也有责任为越来越强大的北府兵寻找出路。

在此之前,刘牢之注定将成为大家的踏脚石与前车鉴。

等到司马尚之的西府军都被桓玄消灭后,刘牢之终于召集北府诸将开了一个军事会议,讨论的不是如何抵挡桓玄荆州军,而是宣布要倒戈投降桓玄。

参军刘裕和东海中尉何无忌立刻表示反对,一仗未打就投降叛逆,这对军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耻辱,光这点大家就无法接受。

何无忌是刘牢之外甥,亦出身东海何氏,少有大志,与刘裕关系很好,在大事上他们常常同进退。

刘裕的另一位好兄弟,刘牢之之子刘敬宣也表示反对:“今国家衰危,天下之重在大人与(桓)玄。

(桓)玄藉父、叔之资,据有全楚,割晋国三分之二,一朝纵之使陵朝廷,(桓)玄威望既成,恐难图也,董卓之变,将在今矣。

刘敬宣的话自然很有道理,但他此时的官职是骠骑从事中郎,也是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的府中核心幕僚之一。

也就是说,包括刘敬宣何无忌在内,刘牢之的子侄辈其实与司马元显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刘牢之不应这么轻易换队站的,但刘牢之已经被自己的心魔给困住了,当下只是大吼:“吾岂不知!

今日取(桓)玄如反覆手耳;但平(桓)玄之后,令我奈骠骑何!

刘牢之此话一出,刘敬宣就知道这事儿没得谈了,父亲已经铁了心要投靠桓玄了。

数日后,402年三月一日,刘敬宣受父之命来到桓玄处请降。

桓玄非常高兴,没想到不费一兵一卒,北府军就倒戈归我了。

现在只要进入建康控制朝廷,除掉会稽王父子,再顺便除掉刘牢之取得北府军权,那么天下就是我的啦。

当然,为了麻痹刘牢之父子,桓玄为刘敬宣举办了盛大的欢迎晚宴,还特意将自己珍藏的名家书画列展出来,陪同刘敬宣观赏,并在旁仔细讲解,那情形着实是亲密无比。

桓玄这么做,不仅是演戏,也是为了向刘牢之父子秀一下自己世家大族的文化优越感。

刘敬宣从小跟着父亲打仗,哪里见过这么多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刘牢之被眼前珍物搞得目眩神迷,根本不曾注意到桓玄那故作高雅的表情背后隐藏的轻蔑和杀意。

桓玄的手下当然心中有数,都在背后相视点头而笑,这场景,真是细思极恐,都可以直接拿来做黑暗权斗片中的名场面。

晚宴结束,桓玄随即宣布,暂时任命刘敬宣为自己的谘议参军。

这是一个特殊的军职,在军府之中,其他参军分别领有曹,分担事务,而谘议参军却没有特定的执掌,犹如中央的侍中。

显然,相比于其他参军,谘议参军与府主的关系更加亲密。

如此一来,至少在表面上,桓刘两家结成了紧密的政治联盟。

刘牢之本自小将,一朝据恭位,众情不悦,乃树用腹心徐谦之等以自强。

李硕认为,刘牢之是士族专权时代成长起来的职业军人,文化不高,几乎不识字,对一切和“文字”有关的公文、朝廷运作都抱着敬畏的心态,从没有过染指政坛、取代士族的野心。

在这个时代,从职业军人到政治家,中间的鸿沟实在太宽。

而个人认为,这个鸿沟其实并没有太宽,军人政府欠缺只有文化幕僚而已,后来刘裕对这种桎梏的突破,靠的就是这种方法。

田余庆也认为,刘牢之等伧荒武将没有理解自己能起的作用和历史使命,不具备使自己军队完全脱离门阀士族附庸地位的意识。

他们没有一定的方向,始终只是在百年门阀政治造成的迷宫里跌跌撞撞。

当然这也是东晋、南朝嬗变过程中伧荒武将们转化为社会统治力量时必然出现的曲折。

刘牢之的命运,实际上反映了东晋末年门阀政治下的种种矛盾和困境。

作为一个非高门出身的将领,他在权力斗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尽管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在政治舞台上,他始终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最终,他选择了投靠桓玄,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

桓玄虽然接受了刘牢之的投降,但内心深处并不信任他。

不久之后,桓玄便找机会除掉了刘牢之,夺取了北府军的控制权。

刘牢之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败,更是整个东晋门阀政治体系的缩影。

在这个体系中,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几个豪门大族手中,其他人即使拥有再大的功劳,也难以获得真正的认可和尊重。

刘牢之的遭遇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在一个封闭的社会结构中,即使是拥有强大实力的人,也可能因为出身和背景而受到排挤和打压。

回顾刘牢之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试图找到一个真正尊敬他、器重他的老板,但最终未能如愿。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领导者,而不是永远做一个追随者。

刘牢之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选择失误,更因为他缺乏一种超越时代的视野和勇气。

如果他能够像后来的刘裕一样,勇敢地挑战门阀政治的桎梏,或许他会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刘牢之的悲剧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了无奈和遗憾。

在那个时代,门阀政治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即使是像刘牢之这样拥有强大实力的人,也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

正是这些无奈和遗憾,构成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通过刘牢之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更好地思考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刘牢之的结局,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的一生,见证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兴衰起伏,也揭示了那个时代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刘牢之的失败,让我们看到了门阀政治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打破这种局限,走向更加公平和开放的社会结构。

刘牢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个关于人性、权力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

通过刘牢之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个人的选择和能力,也有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环境。

刘牢之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个人局限,更因为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方式使得他难以获得真正的认可和支持。

因此,刘牢之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刘牢之的遭遇,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和波折。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会因为一时的错误选择而失去机会,但也有些人能够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

刘牢之的失败,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坚定的信念。

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刘牢之的悲剧,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打破门阀政治的桎梏,走向更加公平和开放的社会结构。

刘牢之的失败,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失败,更是整个门阀政治体系的失败。

刘牢之的遭遇,让我们看到,门阀政治虽然曾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但它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刘牢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个关于人性、权力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

通过刘牢之的经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更好地思考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刘牢之的悲剧,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无奈和遗憾,但也正是这些无奈和遗憾,构成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通过刘牢之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更好地思考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刘牢之的结局,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的一生,见证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兴衰起伏,也揭示了那个时代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刘牢之的失败,让我们看到了门阀政治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打破这种局限,走向更加公平和开放的社会结构。

刘牢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个关于人性、权力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

刘牢之的遭遇,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和波折。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会因为一时的错误选择而失去机会,但也有些人能够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出路。

刘牢之的失败,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坚定的信念。

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刘牢之的悲剧,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打破门阀政治的桎梏,走向更加公平和开放的社会结构。

刘牢之的失败,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失败,更是整个门阀政治体系的失败。

刘牢之的遭遇,让我们看到,门阀政治虽然曾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但它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刘牢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一个关于人性、权力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

通过刘牢之的经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更好地思考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刘牢之的悲剧,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无奈和遗憾,但也正是这些无奈和遗憾,构成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通过刘牢之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而更好地思考历史的教训和启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