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战线一直是我军的重中之重,虽然不如前线那么耀眼,但也是全军胜利不可或缺的保障。
建国初期,总后勤部是仅次于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的大部。授衔时,后勤干部跟前线干部标准一致,同样有许多著名人物。
但是,有一个人的军衔却很奇怪,总后勤部为他上报了中将,他自己也预估是中将。组织经过一系列考量,说要降为少将,这个结果他勉强可以接受。
然而,到授衔仪式的前几天,最终定下来的是他仅为大校。对此他就很想不通了,往后除非组织有明确要求,他个人一辈子都没穿过大校军装。
这位军衔曲折的干部名叫杨宗胜,为什么会有此般遭遇呢?
杨宗胜1906年出生于湖南江阴,20岁时加入农会开始为革命工作,1930年彭德怀红三军团打长沙,途经江阴时他主动做向导,由此开始变成红军战士。
不过彭老总率部返回中央苏区后,杨宗胜没有跟随,他继续留在湘赣苏区,后成为红六军团的干部。
从1932年开始,杨宗胜就转到后勤部门工作,历任红16军18师52团供给主任、红六军团供给部会计科长等职。
作为一名老红军,杨宗胜参加过艰难的长征,途经贵州时,由于饮用不干净的水,一直上吐下泻高烧不退,部队没办法,只好将他留在当地一个老乡家里养病。
这位老乡心地非常善良,专门给他请了郎中,得到救治后,杨宗胜身体很快康复。他对老乡表达感谢后,立即孤身去追主力,一路吃树皮、啃草根,用了一个星期成功归队。
全面抗战爆发、两党进行合作,红六军团被改编为120师359旅,杨宗胜的职务也随之变成359旅供给部会计部长,后又提至供给部副部长,专职负责全旅的后勤保障工作。
当时我军的生存环境很差,为了部队能获得充足的给养,杨宗胜经常组织官兵进行生产运动,将一些土特产拿到敌占区换取粮食、武器。
包括南泥湾开垦的过程中,他默默付出很多,让旅长王震非常欣赏。后来杨宗胜随南下支队“长征”,到达湘北后留下开辟根据地,担任湘北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
此职务代表着他不仅善于搞后勤,军政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抗战胜利后,杨宗胜率部北上,重新归于老部队,担任359旅供给部政委。1946年6月,国民党集结大军向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杨宗胜与王震一路经历了万分凶险的突围。
在这个过程中,杨宗胜的儿子杨应九不幸牺牲,他心中难过,但亲手掩埋儿子后,他迅速收拾心情,继续指挥战斗,直至冲破国军的包围圈、成功抵达延安。
解放战争时期,杨宗胜担任过晋绥吕梁军区后勤部政委、西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兼政委等职。
因后勤工作出色、个人能力突出,建国后不久杨宗胜被调往总后勤部担任了财政部副部长,1952年在这个职务上他被定为副军级。
55年授衔的流程是,先由各单位上报拟授名单,然后总干部部、评衔小组审定,最终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拍板。
当时总后勤部为杨宗胜上报的是中将军衔,杨宗胜自己也认为这样很合适。但在55年4月,中央研究商讨后认为,各单位上报汇总的人数太多了,将官理应减少。
像中将汇报上来有190人,需减去15人,最终只保留175人。杨宗胜是副军级,原190位拟授中将的干部,级别最低的就是副军级,并且只有杨宗胜,谭友林,张秀龙三人。所以,他们都被剔除了。
这个结果,让杨宗胜有些郁闷,曾跟老友抱怨过几句,经开导,他也接受了这个处理方式。
然而,授衔的前几天他接到新消息,自己的军衔再次变动,改为了大校,当初一起从中将里减去的谭友林、张秀龙则都是少将,这就让杨宗胜感觉难以接受了。
据说他连授衔仪式都没去参加,毕竟他资历很老,部门报上去的是中将,实际要跟很多部下一起被授大校,面子上非常难堪,所以干脆不去。
军衔和勋章都是别人送到他家,一拿到手杨宗胜就锁进柜子中,除非组织有要求,他个人是绝对不愿穿的。
为何杨宗胜会被连降两级呢?官方没有明确原因,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他在推行土改时,曾包庇过乡绅地主,属于犯了错误。
作为后勤人员,杨宗胜战争年代为了部队能吃得上饭,肯定会跟地主等群体接触,有些开明乡绅也愿意捐献物资出来相助。
在杨宗胜看来,这些人对革命也算有贡献的,因此土改时就予以了一定的照顾。
可执行土改的工作人员觉得这种做法不妥,就向上级举报杨宗胜,导致他挨了批评,这个处罚影响到了杨宗胜的军衔。
西北贫瘠,有些事情需要从实际出发,被授大校的杨宗胜心中不快,找到老上级王震评理。王震也觉得有些不应该,但授衔都已结束,事情成定局就无法改变。
因此王震思考过后,就给杨宗胜指了一条明路,让老部下跟着自己去建设新疆,把新疆搞好就是对军衔的最好回应。
杨宗胜对于这个说法很认同,便投身于新疆的生产建设中,当过副参谋长,也做过副司令员,是王震的左膀右臂,为新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工作,杨宗胜又让大家看到了他的价值,心中也渐渐不再郁闷,因为表现出色,后来还当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没有自暴自弃、一味怨天尤人,杨宗胜在新的地区、新的领域做起,重新证明了自己。
良心
抹军衔太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