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东北大车店:严冬炕暖,江湖一锅烩鱼龙,光怪陆离的欢娱世界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11-09 14:22:4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在东北的寒冬里,白雪漫天飞舞,风似刀子刮脸。大车的车轮碾过雪地,发出嘎吱的声响。车老板驾驭着牲口,面色坚定,身旁的旅人们紧裹棉衣,目光中既有疲惫也有期待。

这时,远处透出的微弱红光亮了起来,灯笼在寒风中晃动,火苗跳跃着,似是要驱散风雪中一切的阴冷。这便是大车店,在无数旅人心中,它是严冬中的暖炕、炖菜、吆喝与笑声交织的地方。

大车店的独特世界

大车店不是寻常的旅店,它承载的不只是食宿,更是旅人们的交流与碰撞。初到店门口,迎接的是一个有点陈旧但充满生气的院子。车老板下车,店小二早已笑脸相迎,接过马匹喂料。牲口棚里的马槽边钉着洋铁皮,显得有些破旧,却透出一股勤俭节约的东北劲头。

走进店内,一片热闹。炕是大车店的心脏,一铺能睡二十多个人。各路人马,鱼龙混杂,车老板、商贩、说书人,还有拉着货物远道而来的农民,个个在炕上挤成一片。

有人卷着旱烟,抽一口,眼神游离,似在琢磨着明天的路;有人大声讲着见闻,说的是什么“张大帅被炸啦”或“小日本快不行啦”,言语中带着一股天高地远的豪情。

车老板,或称车把式,是大车店里的一类特殊人物。他们是这条商道上的英雄,凭借多年的赶车经验,赢得了同行的尊重。

赶大车并非易事,从套车到修车,样样都得熟练,不然半路上就会吃大亏。一个“车老板”不只是运货的雇工,更是村里的“能人”,常年走南闯北,带回的见识让十里八乡的人都对他们刮目相看。

当车老板坐在炕头,旁人便围过来听他讲述旅途中的轶事。他们了解的事情五花八门,从“解放军过长江”到“铁人精神”,无所不谈。炕上的气氛热闹非凡,有人因酒劲上头而拍腿大笑,有人则听得眼中放光,默默盘算着生意的新点子。

说到大车店,不能不提吉林九台的“宝隆昌”。这家店是大车店中的翘楚,红火了七十多年。其兴起于二十世纪初,位于铁路干线上,是当时的仓储转运中心。

宝隆昌的布局让人赞叹,占地百米有余,东有民居,南靠铁路,位置极佳。店内炕上摆着八仙桌,筷子、碟子、酒盅齐备,炕上的客人无需多言,只要一落座,热腾腾的饭菜便送到面前。

宝隆昌的生意之所以红火,不仅是因为它的位置好,更因为它提供了远超一般大车店的服务。从烧酒到白肉血肠,再到面条炖菜,随客人挑选。

更有小伙计为客人报当日粮价、物价,让他们能及时把握商机。甚至,若有顾客遭遇纠纷,宝隆昌也能出面调停,维持秩序。这样的贴心服务让它在那个年代堪称“小社会”。

大车店不仅仅是歇脚之所,还是一个文化交汇的舞台。说书人、唱曲艺的,乃至卖药的杂耍人,常光顾这些店,为疲惫的车老板和旅人带来欢乐。

这些文艺活动不仅丰富了车老板们的旅途生活,也使得像“二人转”这样的曲艺流行开来。炕头上,常能听见有人唱起调子,粗犷中带着幽默,令人捧腹。

车老板们讲起江湖故事,场面时常充满张力。有人信誓旦旦地描述见过的“绿林好汉”,有人低声讲述着曾与官府周旋的事迹。听者有的愕然,有的暗暗佩服,更多的则是笑声四起。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故事,走入大车店,在一夜之间,分享、交换,或放下心中的重担。

艰苦与温情交织

炕头上虽然热闹,但那份温暖实在是民国严冬中的稀缺资源。旅人们在炕上互相借火点烟、递水,偶尔也会听到马棚里马儿的喘息声,这一切交织成了东北冬夜特有的“交响曲”。

炕上有人谈着家中的老母、村头的土地,忽而叹息,忽而笑声朗朗,仿佛一夜之间,彼此都成了家人。

夜深时,风雪中偶有夜行人推门而入,带着寒风。小二迅速把门带上,招呼新人到炕上落座,掸去他们身上的雪渍。这种寒夜中的关怀让人感受到一种江湖上的情谊。虽然炕上挤着人,有时难免打搅彼此的安睡,但一声轻言细语,便能让不快消散,气氛重回温馨。

随着时代的发展,兽力车渐被汽车取代,路途变得更快,停靠点逐渐减少,大车店也随之淡出了历史舞台。

宝隆昌最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彻底消失,但它所代表的那种商道文化和江湖情义,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许多东北老城镇中以“店”结尾的地名,至今仍见证着它们的辉煌过去。

大车店这种独特的存在,在现代高速公路的服务站中或许还能找到些许影子。现代人可以轻松通过公路长途旅行,但在那些寒冬中、雪地里的大车店炕上,人们彼此挤在一起,烤火、喝酒、讲故事的画面却早已成为珍贵的历史图景。

这样的文化痕迹提醒着人们,时代在变,温情和交流却是永恒的。东北大车店承载了那个时代的烟火气与人情味,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却在一代代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参考资料:

大车店:商业变迁的见证 2007-04-05中国知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