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鼻炎”医案:此病缠绵反复,需切中病机,灵活处方

从蓉谈健康 2024-07-16 09:18:32
过敏性鼻炎 作者/黎炳南主治,李宜瑞整理 ↓滑动查看完整介绍↓ 简介:黎炳南(1914—2012),广东省惠州惠城区人。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历任惠阳医馆副馆长、惠州卫生工作协会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儿科学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儿科学会名誉顾问。出身医学世家,擅长中医儿科、内科。1978年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黎炳南儿科经验集——全国著名中医经验集丛书》,由黎世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 病案 林某,男,8岁,印尼华侨,暂住广州。1993年9月16日初诊。 其母代诉:反复鼻塞、喷嚏,鼻涕清稀,间或流浊涕,自汗盗汗4年。 在当地选用抗过敏西药,亦曾施玉屏风散、“鼻炎片”等中成药治疗,或可取效于一时。每遇天气变化,感冒即复发,迁延日久。 有时自服抗感冒中成药,则汗湿其衾。常睡眠不安,上课精神难于集中,胃纳欠佳,大便不调,平素偏好辛辣香燥食物。 诊时患儿喷嚏连连,时以手揉鼻,涕下如水,轻咳无痰,疲乏懒言,面色萎黄,鼻粘膜苍白肿胀,中鼻甲息肉样变,双侧颈部可扪及花生米大之淋巴结,推之可动、无触痛。咽部暗红,心肺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 辨证:鼻鼽(肺脾气虚、风寒阻窍)(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 治法:健脾益气,温肺固表。 处方 太子参15g,黄芪10g,防风10g,茯苓15g,麦冬10g,五味子4g,生牡蛎20g,生苡仁12g,辛夷花10g,苍耳子10g,白芷6g,甘草5g。4剂,每天煎服1剂。 9月21日二诊:患儿服药后喷嚏减轻,汗出稍少,但鼻塞仍较明显,夜间尤甚,难于安睡。此久病正虚,风寒壅塞,故鼻窍一时难通,拟上方去苡仁,麦冬,加炙麻黄4g。嘱连服7天。 10月13日三诊:前药服7剂后,诸症减轻,又自行按方配药7剂。 现患儿精神清爽,谓早晚偶有喷嚏,少许鼻塞,但无流涕,中鼻甲肿胀有所减轻,食欲增加,惟仍盗汗,舌质淡红,苔薄白。 此乃清窍已通;专以固护气津,从固本图治。 处方 以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苍耳子散加减: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麦冬10g,黄芪12g,防风6g,五味子4g,生牡蛎15g,麻黄根10g,辛夷花10g,甘草5g。再进7剂。 10月29日四诊:患儿4天前外出旅游回来,鼻塞喷嚏复发,但症状较以往为轻,其母按前方外配3剂,效果欠佳。 查见鼻涕浊中带黄,鼻甲稍充血,咽部稍红,舌尖红,苔薄黄,乃本虚兼感风热,先予疏散清解。 处方 苍耳子10g,辛夷花10g,白芷6g,防风8g,葛根10g,生苡仁12g,鱼腥草15g,蒲公英15g,连翘10g,浙贝10g,甘草5g。 每天1剂,4天后,浊黄鼻涕消失,晨起间有喷嚏,舌质淡,舌尖红,苔薄白。 标证既清,继续调治缓图。 处方 乃守三诊方去麻黄根稍事出入:党参15g、黄芪12g、白术10g、茯苓15g、五味子4g、麦冬10g、龙骨20g、生牡蛎20g、防风6g、辛夷花10g、甘草5g、苡仁12g,每天1剂,每周服5剂,嘱遇感冒则停服治标。 如是调治1个月后,又改每周配服2~3剂,连服2个月,并嘱多作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半年后家长来电告知,患儿鼻鼽诸症基本消失,现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学习成绩提高,感冒亦明显减少。 按语 过敏性鼻炎是小儿常见鼻病之一,诊断不难,但病情缠绵反复,目前一般治疗方法难获良效。中医称之为鼻鼽。 黎炳南教授认为本证因禀质特异,脏腑虚损,尤以肺气虚弱,卫表不固、腠理疏松,外邪乘虚而入者多见,亦有因肺经郁热而致者。 本例就诊时面黄神倦、纳少、汗多,舌质淡苔薄白,显是肺脾俱虚,病位非独在肺。且素喜辛燥之食,易蕴郁内热,灼伤阴津,其盗汗、咽暗红,即为佐证。同时鼻塞涕清,舌淡苔薄白,皆为风寒外受之象,故首治投以健脾益气,温肺散寒,兼以固表,标本兼治。 所谓虚则补之,寒者温之,散者收之,皆正治之法,但效果不甚理想。 二诊时加用麻黄,疗效即显,此乃鼻为肺之外窍,鼻塞、喷嚏,其症状表现在鼻,但病变实缘于肺。 正气久虚、风寒壅滞难散,惟有宣通肺气,才可开启窒塞之鼻窍。 麻黄发散力宏,患儿表虚不固,再用宣散,易耗伤气津。有虑及此,麻黄炙用,取其宣肺,助辛夷花、苍耳子通鼻窍,又不致过于耗散,同时有参芪、白术、五味子、牡蛎等益气敛肺,扶正固本,散收并用,则无伤正之虞。 脾虚则湿易内生,浊阴上干,亦致涕多,方中用苡仁,健脾渗湿除涕。 法似繁杂,药亦平淡,但切中病机,各司其属,故可相得益彰。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