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吃得饱,七十年代吃得好,八十年代吃得精,现在吃得怎样

桃成柳老人 2024-05-16 08:28:39

文/柳成荫

阅读提示:阅读此文,对照你生活的地区,方知是什么类型的生活水平。本文以鱼米之乡的江南为例,其它地区怎样?说说你的生活状况

➠引言

任何时代都有地区差异,也许你生活的地方还在吃菜咽糠,别的地方已经开始吃大米白面了。正如有的地区九十年代才达到其它地方七十年代的生活水平一个道理,地区差异相差二十年。

其实,网络平台上的口水战都没有错。说吃得饱的可能他生活的地区确实吃得很饱了;说吃不饱的也有可能他生活的地区真的食不果腹。

为什么六七十年代,乃至八九十年代后期都有要饭的?那就是生活在吃不饱的地区的人到吃得饱的地区要饭。其实要饭并不是要一日三餐,而是要粮食,小岗村人要饭只要大米。想想,如果大家都吃不饱,要饭的会要到粮食吗?自己还无粮下炊,哪有粮食打发叫化子?

故,没有绝对的吃不饱,也没有相对的吃不饱。

➠六十年代,粗茶淡饭、干饭稀饭,能填饱肚子就叫做吃不饱。

首先弄懂一个问题,什么叫吃得饱?吃得饱是“量”的体现,而非“质”的体现。

所谓的“量”,即数量,有足够的数量填满了你胃的空间,那就说明你已经吃饱了,至于吃的什么?有没有营养?那就是“质”了,是饮食“质量”,是吃得好不好的事了。

身在鱼米之乡,鱼是经常吃,河里有的是,弄个淘米篓子扔到河里都能捞上几尾小鱼,可能其他地方望尘莫及。至于米,确实有,自古种植水稻,自然有大米。产出来的稻谷呢?上缴了,所剩无几,吃米就难了。

粗粮倒是不缺,红薯、玉米、大麦、高粱,这些是不作为公粮上缴的,是大自然恩赐给农村人的食材。红薯饭、高粱饭、玉米饭,大米只是“药引子”,煮粗粮饭时掺点进去,改变一下食物的适口性。至于有人说没大米吃,只有糠吃,在我们这一带是没有的事,稻糠用来喂猪,家家户户养几头猪。悄悄的问一下,糠是怎么来的?没有大米哪来糠,大米哪里去了?

一顿两三碗,肚子撑得滚圆,焉叫吃不饱?吃不饱怎么有力气干农活?怎么有劲上河工?

➠七十年代,大米白面、蔬菜豆腐、偶尔食肉,已经吃得好了。

吃得好不仅仅是“量”的体现了,主要是“质”的体现。食物质量的好坏是体现吃得好与不好的主要因素。

什么标准叫做吃得好?只有相对没有绝对,满足你的胃蕾,那就叫吃得好,并非是顿顿大鱼大肉,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先来看一段对话:

甲:单位伙食怎么样?

乙:不好,就一份红烧肉,一份炒青菜。

如果放在六七十年代,这个伙食绝对是好了,有肉就叫吃得好;放到现在,肉吃腻了,炒点新鲜的蔬菜,弄点河虾,就叫吃得好。而恰恰相反的是,六七十年代河虾没人要,就一层壳儿,人们需要的是大肥肉,解馋过瘾。

你喜欢吃肉,餐桌上经常有红烧肉,那就叫吃得好;你只吃素,餐桌上有蔬菜、豆腐,那就叫吃得好;你喜欢吃鱼,哪怕桌上有一盆红烧小杂鱼,那也叫吃得好。吃得好不好,你的嘴巴说了算,你的嘴巴吃了算。

笔者认为,有米有面,就叫吃得好。如有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属于吃得精与不精的事了。

七十年代中后期,经过前十多年的农田改造、兴修水利,旱能引灌,涝能泄洪,奠定了粮食丰产的基础。

从1970年以后,我国开始自主生产化肥,此后化肥的使用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普及。种田从施有机农家肥向化肥过渡,是粮食丰产的又一因素。

七十年代初期,优良的种子淘汰了原始的低产粮种。袁隆平着手研制丰产抗倒伏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推广;丰产3号冬小麦品种也同期在江淮、黄淮一带推广成功。这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

准确的讲,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江南鱼米之乡真正达到了“有鱼有米有面”的高标准生活质量,从吃得饱过渡到吃得好。

➠八十年代,有滋有味、营养均衡、粗粮细作,那就叫吃得精。

进入八十年代,有人说分田单干后一夜之间就吃饱了,事实上吃的是陈粮。在农业社上过工的都懂的,大一点的生产队每年要留上好几万斤粮食,用于“备荒”,这是伟人的决策。分田单干连同库存粮食都分了,一个人分几百斤。哪能吃不饱?再说,六十年代江南一带早已吃饱了,何来一夜吃饱之说。

唯一可以炫耀的是,八十年中期,农村人吃得精了。所谓的精,并不是一夜之间可以猪肉当饭了。事实上,分田单干后老百姓还是过了一段穷日子,袋里没钱,说话不响。再加至整个八十年代,物资还是匮乏的,初期买肉还要肉票,想吃肉也很难。

我们常说“精米精面”,这个“精”就是吃很精的体现。“精”字的本义是指纯净的大米,后来延伸为“经过挑选和提炼出来的”。从糙米变成精米,从粗面变成细面,这就是吃得精的体现。

吃得精也没有统一标准,适合自己的口味就是精。菜里油多了,口感好了,也有营养,这就是精;由单纯的吃粮食,变成了碗里有饭,桌上有菜,这就是精。

粗粮细做,细粮精做,荤素搭配,吃到嘴里有滋有味,填到肚子里营养全面,江南一带在八十年代达到了这个生活水准,故说“吃得精”不为过。

➠现如今,吃得很随便,吃饭没选择性,将就填饱肚皮,亚健康人群成了主流。

现在,无论是肉类、粮油,还是蔬菜水果,食物的选择性大了,走出家门就能买到。袋子里也有钱了,吃穿不愁了,然而,生活质量是不是随之上升?这是否定的,只能说是“吃得饱”,和江南农村六十年代的生活条件相差无几。

我们不仿思考一下打工簇的一日三餐。早上起床,走出出租屋,路边上随便买点预制菜早饭,在公交车或厂车上匆匆吃完;中午和晚上,单位食堂里吃,免费的午餐和晚饭,想吃什么没选择,将就填饱肚子,管它重盐重油、冷冻食材。

忙忙碌碌,加班加点,忙于工作而疏忽了饮食质量。在普遍12小时工作制的今天,已经没有这时间和精力在厨房里制作可口的饭菜,连锅子都生锈了。这就是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写照。

现在人吃饭成了负担,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不挨饿,至于吃什么?怎么吃?很随便。于是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高血脂、高尿酸等人群应运而生,这不得不说是“吃得随便”造成的。

➠结语

曾经是有时间,没得吃;现在是有得吃,没时间吃。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到吃得精,再转变成吃得饱,不知你有何感想?

注:文章插图来自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