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苏联传统”:白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的道路,为何如此特别?

宇全玩转过去 2024-11-26 03:09:18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不少原加盟国纷纷推行“去苏联化”政策,极力摒除国家生活中的苏联特征。但白俄罗斯却是极力维持“苏联情结”的一个例外。

自1994年卢卡申科执政以来,白俄罗斯政权持续集中在总统手中,政局相对稳定,既没有发生格鲁吉亚那样的内战、也没出现类似于乌克兰的“颜色革命”,长久以来,平稳发展。

而更为鲜明的特征是,白俄罗斯极力保持着诸多“苏联传统”,譬如,苏维埃议会、克格勃机构、以苏联英雄命名的公园街道,等等。甚至在政权中,脱胎于苏共的领导干部们,仍是白俄罗斯国家治理的中流砥柱。

那么,苏联已经瓦解许久,白俄罗斯为何依旧极力维持“苏联本色”?这背后又蕴含着那些历史因素呢?

苏联解体初期,白俄罗斯也曾尝试“西化”

其实,在苏联解体初期,白俄罗斯也曾短暂由亲西方派领导,推行西方政治和经济体制。可是,这条“西方路线”却并不成功。

1991~1995年,白俄罗斯国民产值大幅度下降,收入水平下降38%。到1995年,白俄罗斯已沦为独联体中形势最糟的国家之一,工业破产,通货膨胀,外债总额高达23亿美元,60%的民众生活水平低于民众标准。

经济恶化的原因,无非也是苏联解体后的“转型阵痛”。

原苏联时代的联系被切断:白俄罗斯是内陆国,缺乏能源和原料,多种关键领域的工业产品原材料 90%以上需要从境外输入。苏联解体后,许多企业陷入停产,社会生产条件被严重破坏。盲目过激的“西化”:白俄罗斯最初也希望用激进的私有化措施,快速实现国家的“西化”。但这种忽视客观实际的方法,注定要以失败告终。寄希望于西方经济援助失败:面对“转型阵痛”与连年的经济滑坡,白俄罗斯领导人最初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却没能如愿以偿,于是,白俄罗斯国民经济持续低迷,越来越糟。

“西化”不成功,“苏联化”却挽救了颓势

日益恶化的形势,促使“亲苏派”重登舞台。1994年,“亲苏派”领袖卢卡申科当选总统。卢卡申科执政后,首先废除各种过激的“西化”政策。

而同时,他大力借鉴前苏联时期的有用经验,以强大的计划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由此取得成功。

自1996年起,白俄罗斯就扭转了连年的经济颓势,实现自独立后首次增长。此后,白俄罗斯借鉴前苏联经验,国民经济平稳恢复。1995~2005年,职工工资增长4倍多,工业总产量增长250%,农业总产量增长120%,人均肉蛋奶量跃居独联体前列。

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卢卡申科的地位,继而促使他复兴更多的苏联传统。白俄罗斯的国家生活中,很快就全面恢复浓厚的苏联味道。

譬如,红旗、红军、共青团等名称,布满全国的街道公园。二战的红军纪念碑、斯大林雕像、列宁雕像仍伫立在大街小巷。苏联红军节、卫国战争胜利日、十月革命节等仍是最隆重的节日。

可以说,自1994年卢卡申科执政后,白俄罗斯就延续着大量苏联时代的传统,堪称后冷战时代的“小苏联”。

外部的战略压力,迫使白俄罗斯更加“亲苏”

90年代后期,欧洲格局再度变化。这也迫使白俄罗斯拾起更多的苏联传统,以对抗这种地缘压力。

首先是北约集团违背诺言,大肆向东扩张,吸纳大量原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将势力延伸到原苏联地区。其次,西方对原苏联国家的敌意加剧。他们通过制裁、高压和颠覆手段,在原苏联地区实施各种“颜色革命”,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等国,就相继陷入灾难。更重要的是,西方对白俄罗斯的敌意尤重。他们将白俄罗斯称为“暴政前哨”、“专制桥头堡”、“欧洲最后的共产主义堡垒”。他们收留反对派,试图对白俄罗斯现政权进行彻底颠覆。

面对这种客观形势,白俄罗斯别无他法,唯有继续从原苏联汲取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强化与东斯拉夫大哥——俄罗斯的关系。

1999年,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结成联盟国家,军事上,俄罗斯成为白俄罗斯的核保护伞;经济上,白俄罗斯则与俄罗斯相互依赖。俄罗斯95%的能源、75%的原材料、50%的外贸额,都来自于俄罗斯。

其实正如那句名言所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要永恒的利益。白俄罗斯走“西化道路”并不成功,又面临西方阵营的敌视。大敌当前,只能以苏联为榜样,加强国内的凝聚力,并推行同俄罗斯的友好关系。

2 阅读: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