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战胜雷霆这场球后,马刺获得了自NBA推出季中“杯赛”以来的首次胜利。
即便过程有些跌宕起伏,但纵观全场,还是有很多细节之处值得关注。
文班、索汉、瓦塞尔都缺席的情况下,马刺会如何调整攻防战术方向?这个问题米奇-约翰逊在整个上半场都没有拿出合理的解答。
今天柯林斯替代文班首发,防守端的护框扫荡威胁断崖式下跌。在防五号位挡拆时柯林斯一律选择沉退,而马刺安排的外线领防人:卡斯尔、尚帕尼由于体型庞大并不能很好地挤过掩护,因此就留给了雷霆外线持球手开阔的出手空间,在半场进攻中再寻常不过的挡拆达成了堪比射击训练的视觉效果。
上半场雷霆的优势主要靠这些建立的:亚历山大、卡森华莱士的挡拆持球投,杰威那让尚帕卡斯尔束手无策的中距离立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尽管马刺在收缩防守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但防守篮板的保护依旧惨淡。
柯林斯的卡位意识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减重后的KJ下盘力量不如从前,雷霆那些崩筐而出的终结,大多转化成了三分线外的枪林弹雨:华莱士、阿龙-维金斯、亚历山大,不一而足。
在进攻一端,缺少了上赛季的头号持球手和顶级天赋怪后,马刺阵地进攻的发起滞涩无比。由于切特和哈滕缺阵,主打小阵容的雷霆试图通过不断的换防来放大他们锋卫线上的单兵压迫性和协防弹性。面对这样的局势,马刺的选择却正中对方下怀。
在战术手段单一的情况下,破解换防主要的方式无非以下两种:核心持球人的自主得分、挡拆换防后的惩罚错位。只要其中一种方式执行到位,就有可能达成以点带面、全方位摧毁对方防御体系的效果。
马刺的后卫线,保罗能提供稳定输出,但毕竟产量有限,要省着用;卡斯尔冲击力足够、节奏变化灵活、大局观尚可,但受限于射程连续得分的能力匮乏;琼斯缺乏射程且叠上了伤愈复出的BUFF——以至于不得不重用布兰纳姆。
在外线黔驴技穷之际,马刺在上半场并没有很好地利用高度的优势。柯林斯只能蹲底角拉开,马穆打成了一个低位后便没有了下文,缺乏射程的巴锡更是形同虚设。
看了前面的描述,即便没时间看比赛的朋友相比也能脑补到马刺上半场的进攻形态了:持球手始终无法撕裂第一道防线,只能连续做一些看似流畅实则毫无杀伤力的上线传导,皮球如烫手的山芋击鼓传花般游走于不同的角落,最后随机挑选一位幸运球手拆炸弹——只能说北卡黑鹰够准,KJ够硬。
中场休息后米奇终于不再红温上头,上半场充当瞄准镜的柯林斯防挡拆时不再坚持收缩,而是直接参与换防:与其唯唯诺诺被动挨打,不如直面挑战。这样一来,尽管在对位上依旧存在劣势,但起码身体调动起来了,上半场被多次狙击的烦闷也有了发泄的出口。和目送投篮出手相比,一对一解决问题成本终究要更大些。
中锋参与换防,外线更是不遑多让,卡斯尔、尚帕尼、保罗在面对掩护时也坚决选择换防,此外侧翼也加强了轮转,试图切断持球点和投手之间的联系,多尔特、华莱士、杰威等人的手感降到了冰点。
在进攻端,马刺比上半场更加注重内线高度的利用,柯林斯多次内线强打,KJ和巴恩斯坚决攻筐,巴锡也在这个阶段被激活,多次空接爆扣点燃全场;另外,进攻篮板的拼抢也进一步带动了三分的回暖,尚帕尼找到准心,KJ延续了上半场的手感,布兰纳姆也迎来了开张......
第三节初到第四节中段,亚历山大砍分依旧如探囊取物,在此期间马刺打出了全场唯一的高潮,分差拉开到了20分,为胜利奠定了基调。
由于多名主力缺阵,卡斯尔在这场对决中被赋予重任,8助攻7失误的答卷里面,即包括冷静的判断和精确的传导,也有一些因对方防守策略调整而产生的决策失误。今天教练组很明显想利用雷霆的铁桶阵来锻炼卡斯尔的控场能力:第四节后半段马刺放弃了之前帮助他们建立大量优势的策略,选择将球权大量集中在卡斯尔手中,让他主导进攻发起。
大量的放权意味着更多的试错,卡斯尔的几个关键失误帮助雷霆掀起了反攻,分差一度迫近到只有六分。在关键时刻,保罗开始接管,三分强投和招牌中距离为马刺的进攻止血,那个身披三号战袍的男人再一次让圣城球迷回想起了曾经的各种被支配的名场面,只是这一次,他不在对立面。
马刺今年不稳定,有点像去年的火箭。今年火箭就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