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女孩无偿捐骨髓救血癌男孩,男孩一句话令她潸然泪下

小游友聊文学 2024-10-25 20:01:07

"若你有一天康复了,平安长大了,我想和你见面。。。"这是一封来自素未谋面姐姐的信,字里行间满是温柔期许。

2017年9月12日,这封信随着198毫升的造血干细胞,从浙江省中医院出发,跨越千里,送往天津一位15岁的血癌男孩手中。

写信的人叫许艾菲,一个普通的浙江女孩。此刻的她,正躺在浙江省中医院的病床上,手臂上还留着采集针孔的痕迹。

5个多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终于完成,她却顾不上休息,执意要写完这封信。

"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疼,可是要坚强。"许艾菲在信中这样写道。她太懂这种疼了,前几天打动员针的时候,那种深入骨髓的疼痛感让她彻夜难眠。

但她从没喊过一声疼,因为她知道,相比起那个素未谋面的男孩,这点疼算不了什么。

其实这个"弟弟"和她素昧平生,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但在许艾菲心里,从知道配型成功的那一刻起,这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男孩,就成了她最特别的"弟弟"。

"姐姐能为你做的不多,但这198毫升血液里,包含了我全部的祝福。"写到这里,许艾菲的眼眶湿润了。她想起男孩在电话里说的那句话:"姐姐,谢谢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她潸然泪下。

一个15岁的孩子,本该在阳光下奔跑,而不是被病痛折磨。许艾菲记得自己15岁时,每天最大的烦恼不过是考试考砸了,或者零花钱不够花。

而现在,这个年纪的男孩却在和病魔抗争。

护士走进病房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画面:许艾菲认真地写着信,眼泪却止不住地往下掉。"小许啊,你这是在给那个孩子写信呢?"护士温柔地问道。

"嗯,我想让他知道,这个世界还是很温暖的。"许艾菲擦了擦眼泪,露出了一个笑容。

这份温暖,要从八年前说起。

一封信,串起了两个陌生人的生命;一句话,道出了最朴实的感激;198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承载着生的希望。

这就是发生在2017年的真实故事,一个关于生命接力的故事。

时光回到2009年,一个平凡的下午。18岁的许艾菲站在献血车前,手里攥着刚收到的身份证,心跳加速。这是她期待已久的成人礼,不是轰趴,不是买包,而是一管血的温暖传递。

"小姑娘,第一次献血啊?"护士阿姨看着她紧张的样子,笑着递过一张传单。那是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募集传单,上面写着"您的一小步,可能是他人生命的一大步"。

许艾菲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想也没想就在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要说许艾菲为啥这么爱做好事,还得从她的家庭说起。生在杭州一个富裕家庭的她,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

"钱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这是许母常挂在嘴边的话。

富养却不娇养,这是许家的教育理念。平时看到路边的流浪猫,许艾菲会主动买罐头喂食;得知山区孩子缺少学习用品,她二话不说就寄去一大箱文具和衣服。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她眼里都是理所应当。

献血这事儿上瘾似的,许艾菲每次都献400毫升,从不含糊。最让她骄傲的是,在她的影响下,许母也加入了献血队伍。

"女儿都献血了,当妈的怎么能落后?"许母笑着说。就这样,母女俩成了献血站的"常客"。

"你知道吗,到现在我已经献了3200毫升血了!"每次提起这个数字,许艾菲都特别自豪。这个看起来文文静静的姑娘,却在默默地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但对许艾菲来说,献血只是开始。那份骨髓捐献志愿书静静躺在档案里,等待着命运的安排。她时常想,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真正帮助到一个需要骨髓的人。

"其实我们家小艾从小就特别有同理心,"许母说起女儿时满是骄傲,"记得有次看新闻,说一个白血病患者找不到配型,她难过得一晚上没睡好。

八年里,许艾菲始终保持着这份善良和期待。

这就是许艾菲的善举之路,从18岁那管血液开始,一路延伸到更远的地方。有人说她傻,可她说:"能帮助别人的机会才是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浙江女孩,用一点一滴的善举,温暖了许多人的心,也温暖了这个世界的一个角落。

2017年5月的一个早晨,许艾菲接到了那通改变命运的电话。"您好,这里是中省骨髓中心,您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了。。。"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让她既激动又紧张。

"患者是一个15岁的小男孩,患有AML-m7巨核细胞白血病。"工作人员的话让许艾菲心一紧。15岁,正是最美好的年纪啊。

她放下手中的工作,立刻上网查询起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

"配型成功的概率这么低吗?"许艾菲看着网上的数据有点惊讶。茫茫人海中,能和一个陌生人的骨髓配型成功,这概率比中彩票还低。

但此刻的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帮这个孩子。

可是,当她把捐献的决定告诉父母时,却遇到了意料之中的反对。

许艾菲拿出准备好的资料,耐心地向父母解释:"现在的技术很先进,就跟献血差不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的。

"她指着资料上的图片说,"你看,这是外周血采集,不是从骨头里抽取。

看着父母还是忧心忡忡的样子,许艾菲突然红了眼眶:"爸妈,他才15岁啊,正是上学的年纪。我受点疼没什么,但对他来说,这可能是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许父许母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心疼和无奈。

"那你一定要注意身体。。。"许母语气软了下来。许艾菲知道,这是父母同意了。她紧紧抱住了妈妈,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其实许艾菲心里也有点怕,但她更怕的是,如果自己退缩了,那个15岁的男孩该怎么办?"从我和他配型成功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自己肩上多了一条生命。

"她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5月24日,许艾菲拨通了中省骨髓中心的电话:"我同意捐献。"声音坚定有力,没有一丝犹豫。这一刻,一个关于生命的约定正式达成。

接下来就是高分辨配型和体检,抽了整整6管血。但许艾菲一点都不觉得累,她只希望能快点确认配型成功。

高分辨配型成功的那一刻,许艾菲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一半。为了让身体保持最佳状态,她给自己定了个"魔鬼训练计划"。

"每天下班回家就骑自行车,最远的一次骑了20公里呢!"许艾菲笑着说。同事们都说她疯了,大夏天的跑出去遭这个罪。

可她却乐此不疲,"我得让自己的身体更强壮一点,这样才能帮到那个孩子啊。

9月8日,距离正式采集还有4天。许艾菲住进了浙江省中医院,开始了最关键的准备阶段。每天早晚各打一针动员剂,四天下来,胳膊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针眼。

"疼吗?"护士小心翼翼地问。

"还好啦,就是晚上睡不太着。"许艾菲故作轻松地回答。其实每天晚上她都辗转难眠,一是因为疼,二是担心自己会不会出现不良反应,耽误了患者的治疗。

终于到了9月12日,采集正式开始。两根如牙签般粗的针头分别扎进双臂,一进一出,鲜红的血液在管道中缓缓流动。

许艾菲一动不动地躺着,生怕影响采集效果。

"小许啊,你这都躺了快4个小时了,要不要休息一下?"护士见她脸色发白,关切地问道。

"不用不用,我还能撑住。"许艾菲挤出一个笑容,"这点辛苦算什么,想想那个孩子现在正在等待,我怎么能半途而废。

5个小时20分钟,整整320分钟。期间因为大量钙流失,医生给她打了三次补钙针。但每当问她难受吗,她总是笑着摇头:"想到这是患者活下去的希望,再难受都值得。

最终,198毫升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成。许艾菲看着那个装着鲜红液体的血袋,眼眶湿润了。这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希望的花朵在绽放。

当天晚上,这份来之不易的生命种子就被送往天津。此时的许艾菲,虽然浑身酸痛,却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她知道,自己和那个素未谋面的"弟弟"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一条生命的纽带。

等待,或许是最美的相遇。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总会在某个时刻破土而出,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这是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经历。"许艾菲躺在病床上,用手机记录下这特别的一天。她本想着就这么默默地完成捐献,却没想到自己的微博掀起了一场"爱的风暴"。

"原来骨髓捐献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看完整个过程我也想去登记了!"

"这个杭州女孩也太暖心了吧!"

网友们的留言像雪花一样飞来,许艾菲发现,原来很多人和当初的自己一样,对骨髓捐献存在误解。

"其实不是在骨头上打洞,就是像献血一样简单。"她在微博上详细记录了整个过程,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那些想要加入却还在犹豫的人一些勇气。

她特别提醒大家:"如果决定加入骨髓库,一定要有捐献的决心。因为一旦配型成功后退出,对等待救治的患者来说,就像是给了希望又亲手把希望掐灭。

央视名嘴白岩松看到她的故事后,深受感动:"这哪是什么直播捐献啊,说到底是在直播爱啊!"一时间,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她的事迹。

但许艾菲却说:"我不是什么'最美女孩',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这份朴实的回答,让人感受到了她内心最真实的温度。

采访时,有记者问她:"你会后悔吗?"

许艾菲笑着摇摇头:"怎么会后悔呢?能为别人带来生的希望,是我这辈子做过最有意义的事。"

现在的许艾菲,依然保持着定期献血的习惯。她说:"这些都是我力所能及的事,只要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那封信,至今还躺在天津某个病房里。信中写道:"若你有一天康复了,平安长大了,我想和你见面。。。"这不仅是一个姐姐对素未谋面弟弟的期望,更是一颗善良心灵对生命的祝福。

每个人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而许艾菲,用198毫升的造血干细胞,诠释了最动人的答案。这个平凡的浙江女孩,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善意就像是一颗种子,从一个人的心田,播撒到另一个人的心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