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成立40周年暨第四届新发突发及重大传染病……

建中康康 2024-11-02 22:32:55

11月1日,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市西城区感染(传染)病质控中心、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北京医药科学技术发展协会共同主办的“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成立40周年暨第四届新发突发及重大传染病诊疗与防控能力提升学术会议”盛大开幕,诸多肝病、感染研究领域的专家共聚一堂,展现肝病与感染防治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深入交流与探讨,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盛会。

点击上方链接查看原文

此次盛会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陈红松教授主持他介绍道,今天是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成立40周年,也是中国乙肝疫苗研制成功49周年的纪念日。四十年前,在当时的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人民医院的鼎力支持下,陶其敏教授引领创立了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历经更名与发展,如今已成为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下设肝病科和感染科。

此次会议旨在回顾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的辉煌历程,推动肝病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升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能力。会议吸引了众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他们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共同探讨应对新发突发及重大传染病的策略,有助于提升我国传染病的诊疗与防控能力。

随后,陈红松教授介绍了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并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感谢。随着陈红松教授的宣布,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成立40周年暨第四届新发突发及重大传染病诊疗与防控能力提升学术会议正式拉开帷幕。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饶慧瑛教授发表致辞。她首先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研究所发展的领导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向为研究所发展付出辛勤努力的全体员工致以崇高敬意。

40年前,1984年11月1日,在陶其敏教授和冯百芳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诞生。自此,研究所研发了我国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和第一批乙型、丙型肝炎诊断试剂盒,为病毒性肝炎防治作出历史性贡献。乙肝疫苗更被列为改革开放中国十大科技进步之一。

历经40年发展,在王宇教授、魏来教授、陈红松教授等的带领下,肝病研究所已成为集科学研究、临床治疗和诊断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并荣获多项国家级和市级认证。新冠疫情期间,研究所为疫情防控作出突出贡献,累计检测新冠核酸样本326万份。同时,研究团队在多个肝病领域取得重要成果,推动学科发展,为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此外,饶慧瑛教授介绍道,2025年第三十四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将在北京召开,肝病研究所作为重要协办单位,彰显其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她表示研究所全体员工将团结一致、迎难而上、弘扬传统、开拓创新、潜心研究、再建辉煌。

北京大学人民院副院长杨帆教授在致辞时代表医院领导班子向肝病研究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投身肝病事业的科研人员及医务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他回顾了40年来,肝病研究所坚守科研与临床深度融合的初心,取得了累累硕果,为我国肝病诊治研究作出积极贡献。

杨帆教授特别提到,乙肝疫苗被列为改革开放中国十大科技进步之一,他向乙肝疫苗的研发者陶其敏教授及肝病领域的专家表示崇高敬意。同时,他还回顾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始院长伍连德博士在传染病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

面对全球健康形势的复杂多变,杨帆教授强调必须增强风险意识,积极应对。他表示,医院承办此次会议,正是响应党中央医疗卫生工作的指示,切实履行传染病防治能力。会议邀请了众多权威专家,就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增强临床工作的诊治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共同推进“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最后,杨帆教授再次祝贺肝病研究所成立40周年,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并期待大家在交流中启迪思维,收获新知,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王嘉东教授在致辞中向长期奋斗在一线的员工表示诚挚敬意,并感谢关心支持研究所发展的同仁。王嘉东教授回顾了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40年来的历程,特别提到1984年陶其敏教授带领下成立的肝病研究所,不仅研发了中国第一个乙肝疫苗,还为我国乙肝防治提供了有力武器。40年间,老一代科研人奋斗不息,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使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成为辉煌的存在。

他强调,研究所以肝病研究、科学研究为核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肝癌、脂肪肝及病毒性肝炎防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

展望未来,王嘉东教授表示,肝病研究所将继续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探索肝病发病机制,为开发新型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将加大科研投入,培养后代科研人才,接续奋斗,铸就更加辉煌的明天。站在40周年的新起点上,他坚信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将再接再厉,为我国乃至全球的肝病防治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在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健康委陈新书记的致辞中,他首先代表西城区卫生健康委向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成立4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陈新书记强调,传染病作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危害,一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加速和人口流动频繁,传染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如SARS、禽流感、MERS、埃博拉以及新冠疫情等相继爆发,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面对这一形势,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推动科研创新、完善卫生体系已成为共同责任和使命。从政府到医疗机构,都在积极推进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传染病防控策略,提高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的能力。

陈新书记提到,西城区感染及传染病质控中心在新冠疫情期间成立,并挂靠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辖区传染病防控与救治工作作出巨大贡献。他相信,在西城区感染及传染病质控中心的指导下,辖区内的15家二级、三级医院的感染疾病科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传染病防治能力,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百姓带来更大福祉。最后,陈新书记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会议通过一支短片回顾了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的发展历程,40年前陶其敏教授以身试药,研发出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的历史,以及其与同事们共同研制出乙肝和丙肝的第一代诊断试剂,为中国肝炎防治事业作出里程碑式贡献的壮举。陈红松教授表示,作为肝病研究所的后人,必将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为“健康中国”和“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威胁”贡献力量。

随后,陈红松教授提到,今年的11月1日恰逢“寒衣节”,缅怀古人的日子,他特别介绍了国家一级美术师万纪元先生为纪念陶其敏教授绘制的油画作品,并请工作人员展示。接着,他邀请肝病研究所前任所长王宇教授、魏来教授,前任副所长刘玉兰教授和现任所长饶慧瑛教授共同为油画揭幕。

此外,肝病研究所和中联肝健康促进中心共同成立了陶其敏医学发展专项资金,以传承陶其敏教授的医学精神。随后,进行了资金项目启动仪式。

最后,陈红松教授总结道,四十年来,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秉承优良传统,开拓创新,为祖国的防疫事业和传染病防治事业付出了不懈努力。至此,开幕式圆满结束。

在随后进行的学术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就新发突发及重大传染病诊疗与防控的主题进行主旨报告,内容涵盖肝炎的危害消除、肝细胞癌的预防进展、长新冠机制研究进展等前沿话题,为提高传染病的防控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下午分设多个分会场,肝病分会场聚焦于肝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肝硬化、肝癌免疫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议题,为肝病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感染分会场则围绕感染病的诊治进展展开讨论,如肺结核的甄别、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新冠病毒感染的抗病毒药物应用等,旨在提高感染病的防控能力。此外,北大医学+其敏计划分会场不仅涉及北大医学在感染与肝病防治的专题研究,还特别设置了校友交流版块,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国际肝病》将对会议内容进行持续报道,敬请关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