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早期,实力最弱的韩国,为何能在楚魏的眼皮底下吞并了郑国?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12-14 13:56:36

郑国,地方不大,但经济富庶,地处枢纽之地。

因此,魏、楚、韩等大国,都对郑国虎视眈眈。

而在这些大国中,韩国是实力最弱的一个。

当时的楚国是老牌大国,天下疆域最大者;当时的魏国是霸主,“天下莫强焉”。

而当时的韩,虽然“大于诸侯”,比一般诸侯强大一些,但在楚、魏面前,还是“小弟弟”,甚至于···他比郑国也强不到哪里去!就算没有人和他抢,以韩国自身的实力,还不一定干得下郑国来!

然而,最后,到底还是韩国吞并了郑国。

这是怎么回事呢?

郑国:“必争之地”

郑,在今河南省中部,史谓“天下之中”。

“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四通五达之郊”、“盖四方必争之地”也。

今天,我国铁路交通的南北和东西两条大动脉(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就交汇于郑州。

显然,无论古今,这里都是中原咽喉之地,兵家所必争!

何况,郑国的地方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方之一,无论农业还是工商业都十分发达。

所以,到了战国这个“大争之世”,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郑国都是大国们眼中的“香饽饽”。

不好拿的“香饽饽”

然而,当时郑国这个香饽饽,却不是那么好拿的。

1、郑国自身仍有较强的实力。

春秋之初的郑国,曾是天下第一个“小霸”,也曾横行一时。

后来,郑国丢掉了小霸之业,不复当年之勇。

到战国初期,郑国虽然早已经不复当年之盛,但也保持了相当的实力,算是中等诸侯中的强者。

春秋后期,郑国经“子产之政”,国力得到了一定的增强,从而又有过一段发展。

春秋末年,郑国灭掉了楚国的属国许国;又趁周王子朝之乱,趁机伐周之六邑冯、滑、胥靡、负黍、狐人、阙外。

在晋国六卿之乱中,郑国与齐国一起干涉晋国内乱,帮助范氏中行氏对抗赵氏,当时,帮助赵氏的卫太子“望见郑师众,太子惧,自投于东下”···要知道,卫国也是一个中等诸侯,居然被郑师吓倒,可见郑军实力之强。

而且,当时的郑国,可不只是会吓唬吓唬中小诸侯,对大国,他也不那么杵!

前401年,郑国主动进攻楚国的犊关,并大败楚军,使楚军的景之贾、舒子共战死。

而我们后面也会介绍,郑国在与韩国的多次交锋中也是互有胜负。

总之,此时的郑国,因为地理条件所限,不可能再恢复霸业,但是,“小惠易行”,郑国在军事改革、经济改革上一直走在时代前列,仍然是一个“小而强”的诸侯,谁要把他灭掉,也是很难的!

2、夹缝中生存的艺术。

作为在晋、楚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活跃了几百年的诸侯,郑国早已经熟练了夹缝中求生存的艺术。

灵活的外交政策,使他总能借一个抗一个,游刃有余。

看起来,除非天下的平衡被打破,否则,郑国还能够继续“滑”下去。

郑国这个“香饽饽”,看起来是不好吞下去的!

尤其是···你韩国,实力不比郑国强多少,争又争不过魏楚,这口饭,实在轮不到你韩国来吃呀!

早早定下取郑之策:关键之地

从实力的角度来说,要抢郑国这个“香饽饽”,韩国是最没有机会的。

但是,韩国贵在“专注”。

大佬们实力强,机遇多,要忙的事情也很多。

魏国强,但他当时重心在夺取西面秦国的河西之地;楚国大,但他还有一众中小地方要去争!

而且,两位老大哥之间,还有霸业要去争。

韩国就不一样了,韩国的眼中,只有郑!

当时的韩,西为秦、魏,南有楚,东南为郑,东面为宋,中间包着两周。

楚、魏两个大佬,不来打你韩国你就烧高香吧;秦国当时虽然还不是非常强,但同样是你韩国惹不起的;而两周虽弱,但借你韩国两个胆子你韩国也不敢去灭···只有郑、宋是可以搞一搞的。

韩国立国之前,韩氏就决心以吞并郑国为目标,并早早开始了行动。

在三家瓜分智氏地盘时,段规就建议:分地必取成皋。

韩君不解:成皋,石溜之地也!寡人无所用也!拿这样的地方干什么?

段规就指出:“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着,地利也。万人之众,而破三军着,不意也。王用臣言,则韩必取郑矣”!

韩采纳了段规的建议,积极开展工作,在瓜分地盘时,拿到了成皋这个地方!

至韩之取郑,果从成皋始。——《战国策.韩一》

成皋,可说是郑地的西北大门,天险之地。

如此,在韩郑之争中,虽然双方实力相差不大,但是,你郑西北的大门被人家韩国把持着。

而且,西北这个大门,距离你郑国的都城还很近!

如此,一来,你郑要长期在西北面保持强大力量防御;二来,你与韩在其他方面竞争时,即便获得了机会,也不敢加大力量,更不敢持久!

可以说,由于“分配”到了成皋,因此,韩从一开始就在对郑国的竞争中掌握了绝对主动!

稳扎稳打,全力以赴

尽管早就有了取郑之意,尽管早早拿到了成皋,但此后三十年间,韩没有对郑动手。

原因很简单:时机未至!

一来,韩当时的实力还不比郑强,没有取胜把握;二来,当时韩的统治中心,本在平阳,也就是今山西临汾一带。中心地区距离郑国过远,力量不便投入,不但没有把握在攻郑取胜,即便取胜,果实也不会是你韩国的!

因此,一段时间内,韩国的重点是消化新分得的地区,充实国力,并准备迁都事宜,以便下一步行动。

随即,韩将中心迁到了宜阳。

这是一招险棋。

宜阳在韩国西部边陲,非常靠近秦国,而当时秦与三晋关系已经比较紧张,韩定都于此是很不安全的。

之所以定都于此,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取郑”!

这个阶段,韩国的目的是为了攻略郑国的西南部。

后来,随着韩国夺取郑国西南,韩又迁都到了阳翟,目的则是进一步向郑国的腹心挺进。

后来,取郑以后,韩则直接迁到了新郑,目的是为了经营郑地!

由此可见,韩国一心取郑,其取郑不是“试一试”,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全力以赴,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直接攻郑,胜负各半,但便宜战尽!

然而,即便如此,在韩国与郑国的直接交锋中,韩国优势并不明显。

前423年,韩武子出师伐郑,首战取胜,杀死了郑幽公。

虽然说取得了胜利,开了个好头,但韩并没有捞到实质利益!

八年后,韩国迁都到宜阳,进一步展开攻势,负黍并以攻略地方为主要目的!

前409年,韩国攻郑,夺取了郑国的雍丘。

但是,当郑国发起反击时,韩国还是吃了不少败仗。

次年,“郑败我负黍”,韩军吃了败仗。

随后,“九年,郑围我阳翟”,郑国再次发起反击,并围攻韩的阳翟。

从史书记载的大战来看,这个阶段的韩郑交战,双方各有两次胜利。

如果是体育比赛的话,那么,双方算是打了个平手。

然而···战争,并不是体育比赛。

尽管有胜有负,但显然,韩国夺取了郑国的雍丘、负黍、阳翟等地,一步步夺取郑国的地盘。

而郑国虽然也取得过一些胜利,但并不能收复失地···

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前面提到的:韩国取得成皋后的战略优势,以及其稳扎稳打的推进节奏。

由此,韩国已经能够具备了解决掉郑国的实力。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跑赢”比自己实力强的魏、楚,自己夺下郑国!

三晋压楚

楚国也来了!

老牌大国楚国不但实力强劲,出手很猛,而且,还很会玩!。

一方面,他夺取了郑国南部的大片土地,一直打到了榆关。

另一方面,楚国在接连取得胜利的同时,又通过归还俘虏和部分土地等方式,迫使郑国倒向了自己,成了自己的盟友!

如此,在夺郑的竞争中,老牌大国楚自然就处于领先地位了!

韩国不能独力应对楚国。

幸运的是,虽然此时三晋已经各自独立,但在对付秦、齐、楚这样的大国时,大家还是紧密合作的。

因此,老大哥魏国挺身而出,三晋联合,一起反击楚军!

魏国老大哥当时还是很猛的,加上赵、韩的实力,楚国连战连败。

楚国只好求助于秦。

于是,秦国出手,攻打韩国的宜阳等地,并在河西对魏军发起了反击!

如此,魏国只好将重点重新放回了秦国。

这个阶段的竞争,告一段落。

经过这个阶段的竞争,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1、郑国被进一步削弱了。

这个阶段,虽然是楚国与三晋大战,但是,大家也都顺手夺取了郑国许多土地。

所以,郑国的实力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更加狭小,已经不能单独应对韩国了。

2、一度在夺郑之争中的楚国,这个阶段遭惨败,丢失了大梁等大片地区,一时也难以继续北上争郑了!

这些变化,对于一心要吞并郑国的韩国,都是十分有利的!

积极准备对郑国的最后一击

此后,三晋联合作战进入高潮期。

三晋联合作战,连续击败楚、秦、齐,又夺取了郑国、宋国的大片土地。

既有所得,自然要利益分配。

魏国得利自然是最大的。

韩国,在实际利益索取上,则依然是只为了取郑!

文侯二年,伐郑,取阳城。伐宋,到彭城,执宋君。七年,伐齐,至桑丘。郑反晋。九年,伐齐,至灵丘。——《史记.韩世家》

一系列作战,无论是独自行动,还是三晋联手,韩国都是胜利一方。

然而,在这些胜利中,唯有郑国的阳城,是“取”,拿了下来。至于其他伐宋、伐齐的胜利,韩国则虽然是积极参与,但并没有索取太多实质利益!

可见,在三晋联合这个红利中,韩国只求取郑!

把握机遇

郑国虽然弱了,但是,毕竟人家在春秋几百年的血雨腥风中早就学会了夹缝中求生存。

所以,郑国的外交十分灵活。

郑国也认识到:韩国是郑国最大的威胁!

于是,郑国干脆认韩国做大哥,依附于韩:我都是你小弟了,你总不好打我吧!

然而,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韩国要的是你的土地和人口,要的是吃掉你!

郑国很快也认识到这一点。

于是,郑国又转投了魏国,企图借魏国来压制韩国的野心。

三晋联合,韩国确实是魏国的盟友,但是,盟友归盟友,大家毕竟是各自独立的诸侯,魏国也不希望韩国吃掉郑国,过分壮大。

因此,郑国投了魏国,韩国一时也确实不好下手!

如此,郑国自以为安全了!

但是,韩国要取郑,已经谋划了武子、景侯、列侯、文侯,数代君王,他们怎么肯擅罢甘休呢!

韩国同样清楚:魏国虽然不愿意韩国吞并郑国,但是,此时要对付楚、齐、秦,魏国同样需要三晋继续联合!

所以,一般情况下,韩国去攻郑,魏国一定会阻拦!后来,魏国就为了保护依附于自己的卫国而跟赵国大战!

但是,如果韩国把握住机会,迅速灭郑,形成既成事实,魏国也只有把这口气吞回去!

前375年,魏国与楚国开战。

利用这个机会,韩国迅速出手,攻其不备,迅速出手,一举灭郑!

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韩非子.饰邪》

史书没有描写韩国最后灭郑的具体过程。

但是,很显然,韩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袭击,一举灭郑的。

否则,如果韩国稍有顿兵,魏国必然来干涉,韩国灭郑之事就可能功亏一篑!

而韩国之所以一举成功,其实与其数代以来的稳扎稳打是分不开的:从取成皋,到经营阳翟,夺取阳城,韩国已经完成了对郑的战略包围,控制了郑国少有的关键之地,只需找准时机,就可以一举而成了!

所以,韩最终取郑,既是因为对短暂机遇的出色把握,也是由于其数代以来的稳步经营!

战国之初,韩的实力并不比郑强多少。

然而,苦心经营,最终一举吞并郑国,实力大涨,由此稳居大国之列!

这个过程中,韩几代君主,在战略上谋划严密,稳扎稳打,展现了非常高的战略水平和谋略能力!

遗憾的是,韩国似乎在取郑过程中,用尽了所有的智慧和力气。灭郑后,该国似乎走向了迷茫,再不见清晰的战略与过人的谋划了···

0 阅读:983
评论列表
  • 2024-12-15 09:29

    韩国灭郑最有利的外部时机就是三晋同盟,战国初期三晋同盟基本上是所向无敌,共同进退,扩大地盘,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