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飞驰,窗外广告为何能同步?揭秘

壹家娱乐说 2024-08-28 05:16:35

在现代社会,交通工具的种类日益丰富,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从最初的自行车、公交车,到如今的地铁、出租车等,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其中,地铁以其高效、快速的特点,成为许多人出行的首选。而随着地铁客流量的增加,众多商家也看中了地铁这个充满商机的场所,纷纷投放广告。在搭乘地铁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窗外的广告,这不禁让人好奇,地铁速度如此之快,这些广告是如何做到与地铁同步的呢?

毕竟按照常理,地铁上的广告应该是模糊的残影,难以看清的画面,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完整且不断变化的图像,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黑科技呢?

事实上,地铁窗外广告的原理并不复杂,其采用的是“费纳奇镜”原理。早在两百年前,就有科学家发现了这一原理。费纳奇镜最初的发明是需要人们转动两个圆形盘来观察动画。1832 年的冬天,比利时物理学家尤瑟夫·普拉托和奥地利数学家西蒙·史坦弗几乎同时发明了费纳奇镜。当时,人们将图案画在圆盘上,然后转动圆盘,透过均匀的条带狭缝装置,就可以观察到动画效果。这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动画形式,类似于现在几秒钟的 GIF 动画。

虽然看似简单,但这一原理的发现却历经了很长时间。其利用视觉暂留原理,当透过狭缝的位置与图案的转动相匹配时,人们就能看到后面每一帧动画的图样。原本短暂的帧与帧之间的变化被人们的大脑“脑补”上,就形成了连续的动画效果。这就如同我们小时候喜欢看的漫画书,每一张都有不同的画面,但如果快速连续翻动,就会呈现出动画的效果。地铁的窗外广告也是采用了类似的原理,在地铁通道安装长条灯柱,每一个灯柱就相当于一个小屏幕,上面显示着某一个画面。

当地铁快速行进时,这些画面就像一张张胶片被放映出来,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动画。 1824 年,英国伦敦大学的一位教授皮特·马克·罗葛特在《对通过垂直狭缝观察轮子辐条外观变化幻觉的解释》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人眼观察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虽然这篇文章主要是关于幻觉形成的论述,在现在看来可能已经过时,但在电影史和动画史上却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将不同图案画在圆盘上,转动圆盘使画与画之间的缝隙转动频率匹配,从而形成动画。当图案之间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肉眼很难察觉。 然而,这一原理看似简单,却有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付出了惨重代价。普拉托在研究后期,因沉迷于视觉暂留的研究,将太阳光聚集在自己眼睛上长达 25 秒,最终失去了视力。这一惨痛的教训提醒我们,在进行任何实验时都要规范操作,切不可冒险尝试。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在地铁上安装投影呢?

毕竟这样似乎会更加方便。但实际上,如果在每一列地铁上都安装投影,工作量将非常巨大,而且一旦出现问题进行维修,成本也会很高,操作起来也比较麻烦。而采用现在的广告灯柱方式,遇到灯柱坏掉的情况,只需更换坏掉的灯柱即可,大大减少了麻烦。

同时,更换广告画面也只需更换灯柱上的内容,相比地铁上的投影更加便捷。总之,地铁窗外广告与速度同步的奥秘,既展现了科学原理的巧妙应用,也体现了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本和便利性考量。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