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摧毁夫妻关系的“隐形杀手”,很多人都在无意识的做

凤军时尚穿搭 2024-10-18 15:27:06
导语

在情侣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朋友之间,哪怕是最亲密的关系也会因为一点小误解就闹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吵就是好几天。

情侣之间吵架的时候说对方说对方只顾着玩手机不理自己,其实自己也是玩手机没和对方说几句话,而这和不理人是一个意思,但是情侣之间就会觉得被冷落很不爽。

这样的一种认知扭曲的行为叫做“敌意想象”,有一些机构专门针对情侣进行的调查发现,几乎有一半的情侣都存在着这种现象。

这种现象仅仅是情侣之间存在吗?

其实不仅仅是情侣之间会有这种现象,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夫妻之间也会出现。

敌意想象。

简单来说,当事人会将中立或者模糊不清的行为当成带有恶意的行为其实就是发生了敌意想象。

就比如刚才提到的情侣之间一方面对另一方玩手机的时候没和自己说几句话而表示出冷落,于是另一方就会生气。

但是当时另一方也不是没看手机,甚至别看手机的时候就对着另一方傻傻笑,当事人以为他在看自机其实是他在看手机。

但因为另一方没能感知到当时看手机这一点,敌意现象就会发生,将这一行为解读为冷落,从而发生了争吵。

这个认知扭曲其实是有其产生的原因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心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帮助我们保护内心的一种机制。

当我们感受到伤害的时候,内心的防御机制就会启动来保护我们不受伤害,这个时候就产生了认知扭曲。

当人际关系中发生一些模糊不清的行为时,我们的内心防御机制就会开始工作,如果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保证或者确认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就会将这些模糊行为解读为伤害自己,从而导致敌意想象的产生。

这是一种由内心防御机制引发的扭曲,它帮助我们保护自己免受潜在伤害,但是同时也可能让我们错失了理解他人真实意图的机会。

那敌意想象的表现是什么呢?

其实有这么几点:

1.误解模糊行为。

当他人的行为模糊不清时,我们可能会倾向于将其解释为故意伤害自己。

比如同事没有主动和自己打招呼,于是就会猜测是不是因为自己之前没帮他做事他才这样不帮忙搭理自己的。

2.将偶然行为解读为故意。

即使他人并没有针对我们,我们也可能将其解读为故意伤害自己。

比如朋友迟到了,但实际上是因为交通原因,于是就认为朋友没有诚意,故意迟到来伤害自己。

3.夸大负面行为。

对于他人犯的小错误,我们可能会过度放大并将其视为针对自己的恶意。

比如家人没有及时给自己回消息,于是就觉得家人不关心自己,给自己回个消息这么难么。

4.防御过度。

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潜在伤害,我们可能会过度防御,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或关心。

当伴侣出于好意想要安慰自己这个时候为了不被伴侣伤害到就拒绝了伴侣的安慰,其实这很有可能导致伴侣认为自己被冷落了而生气。

敌意想象产生的原因。

就像上面提到的这些情况,会产生这种情况一般是有一个原因,就是当事人在之前遭遇过类似的情况,并且之前的情况对当事人造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

于是后来的每一次类似经历都会被当事人当成负面经历来看待,从而产生敌意想象。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迁怒,当下因为别人的事情感到不开心,于是将这份情绪带到与他人的身边,对他们进行情绪发泄。

但是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正巧被你这个时候惹到了,承受了你本不该发泄到他们身上的情绪。

这个时候遭遇到情绪攻击的人如果没有进行过情绪管理或者心理疏导,一直不开心的情绪可能会在他们心中蔓延,并且产生一定程度的固化,将这种情绪转化成一种习惯性思维。

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即使当时没发生什么对你造成负面影响的事情,你也会条件反射地将这件事和以前的不愉快联系在一起。

这种情况被称为敌意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解读为出于恶意或自私,而不是出于无意或善意。

这种偏差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个体的心理状态、以往的经验以及社会和文化背景等。

其次当前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当事人的认知方式,当我们感到焦虑、愤恨或者不安时,更容易产生敌意想象,因为我们的内心处于高度警觉和防御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往往将外界的一切都视为潜在威胁,因为我们担心受到伤害或者被拒绝。

与此同时,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也会促使敌意想象产生。

不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通常在亲密关系中感到焦虑和不确定,因此他们倾向于过度分析他人的行为,以寻找潜在的威胁和不安定因素。

这种过度分析往往导致误解他人的真实意图,并将其解读为恶意行为。

还有一些高敏感型人格的人容易产生敌意想象,他们更加敏感和细腻,因此更加关注他人的情绪和需求。

但是,有时候他们过度关注,导致他们产生误解,并将他人的行为解读为对自己的忽视或冷漠。

如何克服敌意想象。

其实想要克服敌意想象有很多简单的方法,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

主动与对方沟通,会比猜测来的更好,猜测只会让双方对彼此产生更多误解,更加激化矛盾,而主动沟通则能让双方都意识到自己的误解,回到正轨上。

其次,要学会进行自我反思与认知调整,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可能存在偏差时,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是否存在其他解释?

是否对方实际上并没有恶意?

通过调整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减轻敌意想象带来的负面情绪。

同时提升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也非常重要,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免过度反应或夸大问题,让彼此更加轻松自在。

最后建立信任感也非常关键,当我们与他人建立起稳固的信任关系后,更容易相信他们的真实意图,无需担心敌意想象带来的误解。

结语

其实敌意想象不仅仅存在于亲密关系中,它是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在家庭、友谊还是其他人际关系中都有可能出现。

了解并克服敌意想象对于改善沟通、增进理解以及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