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在叙军事行动引发多方关注,中东局势再掀波澜

问旋情感文案 2024-12-12 16:51:02

近日,以色列在叙利亚展开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使中东地区局势愈发紧张复杂。

一、以色列在叙军事行动详情

(一)空袭行动

据以色列国防军 12 月 10 日消息,过去 48 小时内对叙利亚实施了约 480 次打击。其中在 12 月 9 日,以色列空军出动 350 架战机,对叙利亚境内 320 个战略目标发动攻击,此次空袭规模堪称二战结束以来最大的海空突袭战。打击目标涵盖大马士革、霍姆斯等地的防空阵地、空军机场以及武器生产设施等,多艘叙利亚海军舰艇被击中,同时大量武器装备被摧毁,包括“飞毛腿”导弹、巡航导弹、战斗机、坦克、雷达等,叙利亚军事潜力遭受重创,约 70%至 80%的战略军事能力被以军破坏。

(二)地面行动

以色列陆军装甲部队越过叙以军事缓冲区,进入叙利亚大马士革农村省,占领了该省邻近黎巴嫩边境的数个城镇,其推进位置已接近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有报道称距离大马士革仅 25 公里。此外,在 12 月 8 日,以色列国防军地面部队全面控制了叙利亚原政府军位于戈兰高地的赫尔蒙山哨所,该哨所对以色列监视黎巴嫩南部地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军事行动目的分析

以色列此次军事行动目的多方面。一方面旨在消除军事威胁,长期以来将叙利亚视为威胁的以色列,企图通过摧毁叙利亚战略性武器和军事力量,确保无论叙利亚新政府态度如何,都无法对其安全构成挑战,同时剿灭真主党势力,清除伊朗留在叙利亚的残余力量与武器库,切断伊朗对真主党的军援通道。另一方面,有分析认为以色列可能借机侵占更多叙利亚土地,其国防部长卡茨证实 9 日摧毁叙利亚舰队并在叙南部建立“防御区”,且以总理内塔尼亚胡宣称戈兰高地永远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未来以色列极有可能长期控制戈兰高地甚至更多叙利亚领土。

三、各方反应强烈

(一)国际社会谴责

以色列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表示联合国反对任何侵犯叙利亚领土的行为,联合国秘书长叙利亚问题特使裴凯儒呼吁以军停止在叙境内军事行动。土耳其外交部也对以色列侵占叙利亚领土一事予以强烈谴责。

(二)伊朗发声指责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指出叙利亚事态的主要策划者是美国和以色列,并强调抵抗力量将更强大,叙利亚被占领地区终将由叙利亚青年解放。

四、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最终结局预测

(一)冲突加剧致国力衰退甚至灭国

以色列长期在中东的强势依赖美国支持,若美国因自身实力或战略重心变化减少支持,以色列将孤立无援。周边阿拉伯国家及伊朗等与之长期有矛盾的国家可能联合对抗,使其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此外,以色列军事上的频繁行动与长期占领部分地区,加深与周边矛盾,若继续强硬军事与领土扩张政策,可能引发更大规模冲突战争,过度军事投入将拖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致国力衰退,甚至可能在长期战争消耗中走向灭国。

(二)实现和平共处与地区融合

国际社会一直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及各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巴以冲突等问题。随着国际社会对和平呼声渐高,以色列可能在外部压力与内部有识之士推动下,认识到和平共处重要性,与周边国家及巴勒斯坦等通过和平谈判达成长期稳定和平协议,实现地区和平稳定。同时,以色列在多领域发展水平较高,中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双方加强经济合作,以色列可促进自身经济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地区经济一体化与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信任,为和平共处奠定基础。

(三)维持现状但地区紧张局势持续

以色列目前军事力量较强,周边国家虽不满但短期内难以形成致命威胁军事同盟,在军事力量相对平衡下,各方可能维持“冷和平”状态,虽无大规模战争,但地区紧张局势仍存,小规模冲突摩擦不断。另外,美国等外部势力出于自身在中东利益考虑,可能继续斡旋调解,维持地区相对稳定,防止冲突升级失控,但这也可能导致地区问题长期搁置无法根本解决,以色列与周边国家矛盾依旧存在。 中东局势未来走向充满不确定性,以色列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后续影响以及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进程仍需国际社会持续关注与共同努力。

五、历次中东战争回顾

(一)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 年 5 月 - 1949 年 7 月)

战争起因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引发阿拉伯国家不满。20 世纪初大量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致使阿犹两族关系紧张升级。1947 年联合国分治方案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犹太国和阿拉伯国,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战争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1948 年 5 月 15 日至 7 月 8 日前,阿拉伯联军 4 万多人从多方向进攻以色列,当时以色列总兵力 3 万人且多为游击队和民间武装,武器装备落后,随后以色列向联合国请求停火,5 月 29 日联合国停火决议通过,英国撤走阿拉伯军团军官并停止供武,双方停火四周;第二阶段自 1948 年 7 月 9 日至 10 月 14 日,停火期间以色列组建国防军三军体制,兵力达 6 万并组建摩托化部队,还在美国援助下获得轰炸机、坦克等武器,发起“十天进攻”夺得约 1000 平方公里土地,后因双方需调整于 7 月 18 日再次停火三个月;第三阶段从 1948 年 10 月 15 日至 1949 年 1 月 7 日,以色列对埃及进攻,夺取内格夫首府贝尔谢巴,后埃及旅增援被围,三个月后突围,12 月 22 日以色列发动“霍雷夫战役”,攻占奥贾并侵入西奈半岛,后在英美干涉下撤出,1949 年 1 月 6 日埃及同意停战谈判,南线全面停火。最终以色列占领内格夫地区和外约旦之间的巴勒斯坦地区,边界和非军事区得以划分,近 100 万巴勒斯坦人因战争流离失所。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 年 10 月 29 日 - 11 月 6 日)

此次战争因 1956 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而起,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为夺回运河掌控权,联合以色列制定“卡代什”计划并对埃及发动战争。1956 年 10 月 29 日下午,以色列军队空降至埃及境内米特拉山隘,埃军迅速反击。30 日至 31 日,以军占领多处地区后进入防御等待英法加入。30 日英法向埃以递交最后通牒遭拒,25 小时后英法联军参战,其空军轰炸埃及机场,埃军撤离西奈半岛,以军占领各阵地。11 月 1 日至 5 日,以军陆续占领加沙、沙姆沙伊赫,英法军队空降至塞得港、富阿德港并空袭轰炸。在国际社会谴责下,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阿拉伯国家与英法断交,美军戒备、苏联施压,英法于 11 月 6 日下午接受停火协议,以军于 11 月 8 日撤出西奈半岛,埃及实现苏伊士运河国有化。

(三)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 年 6 月 5 日 - 6 月 10 日) 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封锁蒂朗海峡,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以色列认为这威胁其安全与利益,遂发动战争。1967 年 6 月 5 日,以色列出动全部战机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空军基地发动突然袭击,短时间内摧毁大量阿拉伯国家战机,掌握制空权。随后以色列地面部队迅速推进,占领埃及西奈半岛、叙利亚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耶路撒冷老城也被以色列占领。以色列在六天内取得决定性胜利,领土面积扩大三倍,极大改变中东战略格局,加剧阿以矛盾仇恨。

(四)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 年 10 月 6 日 - 10 月 26 日) 埃及和叙利亚为夺回第三次中东战争失去的土地,于 1973 年 10 月 6 日犹太教赎罪日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战争初期,埃叙联军凭借突然性和兵力优势取得进展,埃及军队突破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东岸防线,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发起猛攻。以色列遭受初期打击后迅速组织反击,凭借先进军事技术和强大动员能力扭转战局,双方在战场激烈争夺,战斗惨烈。在联合国安理会要求下,双方于 10 月 26 日停火。此次战争虽未改变以色列占领阿拉伯国家领土现状,但打破以色列不可战胜神话,使阿拉伯国家一定程度恢复信心,还引发 1973 年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五)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 年 6 月 6 日 - 9 月 29 日) 以色列以驻英大使遭巴勒斯坦武装分子暗杀为借口,出兵黎巴嫩,目的是打击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势力,消除其对以色列北部边境威胁。1982 年 6 月 6 日,以色列军队大规模入侵黎巴嫩,迅速占领黎南部大片领土,并对巴解组织在黎基地和据点猛烈攻击。巴解组织顽强抵抗但因实力悬殊渐处劣势。战争过程中,以色列与黎巴嫩基督教民兵组织等势力既有冲突又有合作。最终以色列获胜,巴解组织被迫撤出黎巴嫩,以色列在黎南部建立“安全区”,但以色列也陷入长期黎巴嫩泥潭,加剧中东地区动荡不稳定。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