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5日,蓝天下的北京首钢园区,PM2.5仅为1微克/立方米。南方周末记者宋炳晨/摄
一场夜雨洗去了北京城的喧嚣,天空宛若碧玉,在昔日首钢园区冷却塔后展开,远处西山上的小亭清晰可辨。
烟囱高耸,钢铁巨兽昼夜轰鸣,位于石景山的北京首钢园区曾是重化工业的代表。如今,曾作为北京冬奥会核心场地的它,工业的尘埃已彻底抹去。
2024年9月5日,在此举行的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主题活动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驻华代表涂瑞和说,这里当天的PM2.5仅为1微克/立方米。
每年9月7日是“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2019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为强调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类健康,决定设立这一纪念日。2024年“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的主题是“进行投资,即刻保卫清洁空气”(Invest in Clean Air Now) 。
花钱治空气可以带来什么?
能源基金会支持的一项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大气治理效益费用比为3.5,即投入1元钱,能换来3.5元钱的回报。
“投资清洁空气,改善空气质量,不但没有拖累经济,反而取得了空气质量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不只是健康收益投资空气带来的效益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健康收益。上述研究显示,中国“十三五”至“十四五”期间,全社会投资清洁空气的总成本预计约2.4万亿,取得的健康收益约3.5万亿。
空气污染影响人类健康早已成为共识。2024年5月,《柳叶刀》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2021》显示,在88个危险因素中,颗粒物空气污染是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总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8.0%。
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中与许多健康问题相关,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过早死亡,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地区,影响尤为严重。《柳叶刀》研究认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空气污染,未来几十年全球预期寿命的改善可能会受到显著影响。
除健康收益外,上述能源基金会支持的研究显示,投资清洁空气还拉动了GDP增长3万亿,取得额外税收4800亿,提升了居民的收入约1.4万亿,增加了就业770万人,实现了累计的协同二氧化碳减排量超过24亿吨。
“这让更多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觉得,自己也有希望走这样的路径。”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区项目总监万薇常听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担忧,投资清洁空气会带来高昂的成本,对经济发展起反作用。她认为中国提供了十分有力的例子——过去11年间,在快速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依旧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
钱花在哪了2013年,北京空气污染正严重的时候,郝吉明开着车,想看看雾霾的边界在哪里,他一路向北,开出五环、开到长城,没有蓝天;开到延庆,才见到天空稍泛蓝。
也是那一年,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成为中国第一个针对PM2.5的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要通过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等多项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幅降低PM2.5等主要污染物。
郝吉明回忆,近十年国内投入资金,开展了多项重要研究课题,包含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等,按照基础研究查明原因、开发新技术、开展应用示范,推动地方和企业行动等步骤,逐步推进。
除科研外,诸多领域与投资清洁空气相关。比如UNEP发布的《2024年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实用指南》提到,投资供应链管理以减排;投资能源转型,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在教育领域投资提高公众认知;保护森林、湿地和海洋;以及推进国际合作等。
从雾霾围城、红色预警到北海琼华观白塔、故宫门前摄星轨,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闫世东感到“10年前,谁也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相比2019年下降了16.7%。
2022年9月24日,北京故宫角楼星轨,景象梦幻绮丽。视觉中国/图
治理进入“深水区”根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北京市2023年空气中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
但放眼全国,郝吉明认为,北京还处于爬坡阶段,全国339个城市中,按空气质量从好到差排序,北京最差时可排到200多名,“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依旧任重而道远”。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建议,PM2.5年均浓度为5微克/立方米。
北京连续三年达到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但这一数值仅达到了WHO第一阶段35微克/立方米的过渡值,是5微克/立方米的6.4倍;全国的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也是这一数值的6倍。
全国来看,2024年6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显示,重庆、湖北、浙江、上海等地空气质量出现反弹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不力。例如重庆市“两高”项目盲目上马监管缺位、涉气行业管理不到位、督察整改不力,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大气污染防治形势缺乏清醒认识。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曾多次公开警示,“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
空气污染治理已进入深水区。郝吉明发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污染的一大特征是硝酸盐和二次有机物快速增长,甚至在冬残奥会等区域联防联控、工业源活动水平大幅度降低的特殊时期,仍然难以阻止硝酸盐的快速生成。
硝酸盐由氮氧化物转化而来,其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排放,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则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汽车尾气和油气挥发等。
这两类污染物不仅直接影响空气质量,还会在大气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控制难度大。
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2023年12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印发,要求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0%以上。
梁淑怡|插图
南方周末记者 宋炳晨
责编 汪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