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帮助肝病领域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及时更新学术知识和掌握科研动向,《国际肝病》与《临床与转化肝脏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JCTH)联合推出“期刊共读”栏目,每两周(周二)精选1篇文献,摘选重点或解读亮点,希望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启迪科研思维和提升写作能力均能有所裨益。
本期分享一项来自我国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刘成海教授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团队联合进行的一项多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1],探讨了恩替卡韦(ETV)联合抗纤维化中成药扶正化瘀片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抗病毒初治患者肝癌发生率的干预作用。
点击上方链接查看原文
肝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WHO最新全球癌症数据显示:我国肝癌发病率已升至第4位,相关死亡率居第2位。“肝炎—肝硬化—肝癌”是慢性肝病自然病史“三部曲”,肝硬化是导致肝癌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其中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年发生率为3%-6%,是我国肝癌的首要病因。因此,积极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对于减少的肝癌发生有重要意义。
抗病毒治疗是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基本治疗原则,但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之后仍可有肝癌发生。中医药在慢性肝病中应用广泛,但是目前研究尚有一定局限性:1)观察对象不一:纳入对象既有肝纤维化又有肝硬化,肝硬化患者未明确区分代偿期或失代偿期等;2)干预措施不同:既有抗病毒初治患者也有经治患者,所用抗病毒药物包括ETV、阿德福韦酯等;3)结局指标不一:除了比较肝癌发生率,失代偿事件发生率不甚清楚,干预方案合适的起效疗程也尚不了解等。因此,研究人员拟通过多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探讨ETV联合抗纤维化中成药扶正化瘀片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抗病毒初治患者肝癌发生率的干预作用。
研究方法和结果采用多中心的临床队列,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1298例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初治患者,分为单用ETV组、扶正化瘀片+ETV组,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均衡两组基线并进一步分析。
主要结局指标为肝癌5年累积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其他失代偿事件的5年累积发生率,并观察肝纤维化非创指标等变化。
结果显示:经PSM校正后,与单用ETV组相比,扶正化瘀片+ETV组可显著降低代偿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癌5年累积发生率(21.8% vs. 9.8%,P<0.01),不过两组患者失代偿事件的累积发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41% vs. 2.37%,P=0.083)。当干预>36个月时,扶正化瘀片+ETV组较单用ETV组的肝癌发生风险显著降低,其风险比为0.216(95%CI:0.108, 0.432)。在治疗1年及末次随访时,扶正化瘀片+ETV联用组可显著降低无创血清指标APRI、FIB-4(P值分别为0.025和0.024)。
图1. 文章图片摘要
亮点解读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初治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与抗肝纤维化的联合能更好地预防患者肝癌的发生,是乙肝相关肝癌二级预防的有效方案。
经PSM校正后,ETV单用组和联合治疗组的显著差异始于治疗36个月时,且疗程越长,作用越为明显。
随访期间,两组的无创肝纤维化指标——FIB-4和APRI差异明显,提示联合治疗降低肝癌发生的作用主要与抗肝纤维化效应有关。
扶正化瘀片系多中药成分的复方制剂,具有多途径的抗纤维化的综合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保护肝细胞损伤、改善肝窦内皮细胞去分化以及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等,这些作用可能也与其改善肝脏微环境、减少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生相关。
总结展望该项研究为乙肝相关肝癌发生的二级预防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方案,并为进一步大规模、前瞻性和随机临床试验验证与深入药理机制探讨提供了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
范海纳
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专业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肝病。
雷淑娟
医学硕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主治医师,专业为临床医学,研究方向为慢性肝病的中西结合防治,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 论文 2篇。
通讯作者
谢青教授
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主要从事感染性疾病与肝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刘成海教授
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所所长,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期刊简介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JCTH,《临床与转化肝脏病杂志》,pISSN: 2225-0719, eISSN: 2310-8819)是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办,Xia & He Publishing Inc. (华誉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收录肝病领域的临床或转化相关的研究论文、综述、述评等。
2022 Impact Factor: 3.6
2022 CiteScore: 5.6
投稿:
https://mc03.manuscriptcentral.com/jcth
邮箱:
jcth@xiahepublishing.com 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