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文物看山西,古建宝藏冠华夏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句话在文博爱好者的圈子里广为流传。山西就像是一座 “中国古建筑宝库”,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每次提到山西,大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陈醋、面食、煤炭这些广为人知的标签。然而,在这片土地之下,还隐藏着数量惊人的古建筑。
(山西古建筑)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的数据,山西现存古建筑有 28027 处,约占全国古建筑总量的十分之一,稳居全国榜首。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您每天去参观一处山西古建筑,要看完所有的建筑,得花上 76 年多的时间!而且,这仅仅是登记在册的数量,实际存在的可能更多。
数量惊人再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 2023 年初,山西拥有 531 处,同样位居全国第一。在这之中,古建筑就有 420 处,占比高达 79%。从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古建筑在山西应有尽有,它们就像一部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岁月的变迁。
(佛光寺东大殿)
从北朝时期的石塔算起,距今已有 1500 多年的历史。比如五台佛光寺北魏孝文帝时期(471 - 499)的祖师塔,它是创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的墓塔,砖结构,高约 8 米,平面六角形,塔的形制国内罕见。还有太原市晋源区北齐天保七年(556)童子寺燃灯塔等,这些仿木结构的石塔,为研究北朝时期木构建筑提供了珍贵样本。
跨度之长到了唐代,南禅寺大殿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 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 年),规模宏大、结构完整,被誉为 “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广仁王庙正殿建于唐大和五年(831 年),是唐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唯一道教场所,它们并称为中国现存的三座唐代木构建筑,承载着大唐盛世的雄浑气魄。
(南禅寺大殿)
五代时期,长治市平顺县王曲村的天台庵大殿建于后唐长兴四年(933 年),虽历经修缮,仍保留着唐代木构特征;镇国寺万佛殿创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 年),单檐歇山顶,唐风浓郁,殿内 11 尊五代彩塑更是国内寺观仅存的五代雕塑作品,极为珍贵。
宋代建筑风格多样,晋祠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 - 1032 年),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前廊八根木雕盘龙更是栩栩如生,是现存古建筑中 “副阶周匝” 与木雕盘龙的最早实例;高平崇明寺中佛殿建于北宋初年,单檐歇山顶,使用 “断梁” 结构,历经千年不倒,是唐代建筑向宋代建筑过渡的珍贵典范。
(晋祠圣母殿)
辽代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善化寺大雄宝殿以及应县木塔等,展现了辽代独特的建筑风格与高超技艺。应县木塔,又称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 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 “世界三大奇塔”,全塔斗拱众多,高达 67.31 米,屹立千年,堪称建筑奇迹。
(崇福寺弥陀殿)
金代、元代的建筑在山西也大量留存,如朔州崇福寺弥陀殿、芮城永乐宫等,不同朝代的建筑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与建筑工艺,山西古建就像一条从未断流的历史长河,奔腾不息,让后人得以溯源而上,探寻华夏建筑文明的源头。
品类丰富山西的古建筑品不仅数量多、时间跨度长,其类别也极其丰富,就像一部涵盖了各种建筑类型的百科全书,涉及城池、衙署、园林、寺观、庙堂、戏台、楼阁、古塔、民居等各个方面,几乎囊括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全部场景,是古代社会的一个缩影。
(平遥古城)
城池类,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其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 827 年–约公元前 782 年),距今已有 2800 多年的历史。城墙周长 6163 米,高约 12 米,设有六座城门,城内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道蚰蜒巷纵横交错,构成了严谨规整的布局,如一只静卧的神龟,既体现了古代的风水理念,又便于城市的管理与防御。古城内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县衙、票号、庙宇、民居等一应俱全,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屋顶以单坡顶和双坡顶为主,门窗雕花精美,尽显北方建筑风格,日升昌票号更是以 “汇通天下” 闻名于世,见证了晋商的辉煌。
(霍州署衙)
衙署建筑中,霍州署衙堪称代表,它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河南内乡县衙并称 “中国四大古衙”,年代最为久远,始建于 1300 多年前的唐代,现保存建筑为元、明、清时期,其中最重要的署衙大堂为元代建筑。总建筑面积 3.85 万平方米,分中轴线、东辅线、西辅线三大建筑群体,衙门前的二龙戏珠影壁气势恢宏,谯楼、仪门等建筑各司其职,展现着古代行政机构的威严与庄重,这里曾是官员办公、断案的场所,承载着厚重的吏治文化。
关于中国四大古衙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故宫博物院(中央)、河北省保定直隶总督署(省)、山西省霍州署(州)、河南省内乡县衙(县)构成了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古代官文化系列 。
第二种说法:山西平遥古县衙、河南内乡古县衙、河南叶县古县衙和江西浮梁古县衙,被称为 “中国四大古衙”。
(晋祠)
园林方面,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经过历代的修建与扩建,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文化。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沟渠池沼熠熠生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国宝建筑坐落其中,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典范,前廊木雕盘龙栩栩如生,殿内宋代彩塑生动逼真;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十字形的桥身横跨在方形的池沼之上,造型独特,宛如展翅欲飞的大鹏;献殿金代所建,却宋风犹存,结构轻巧坚固,是供奉供品以及祭祀圣母的殿堂,整座晋祠如一座露天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尽显古典园林之美。
(五台山)
寺观庙堂更是数不胜数,就拿五台山来说,作为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其上的寺观庙堂星罗棋布。五台山显通寺,那可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之一,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距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再看万荣后土庙,它是祭祀后土圣母的庙宇,这座庙宇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 年)开始修建,历经多个朝代修缮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万荣东岳庙同样不容小觑,它创建于唐,宋、金、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建筑有飞云楼、午门、献殿、东岳大帝殿等。飞云楼堪称古建一绝,纯木结构,楼身四面设有悬挑的平座及回廊,每层檐下斗栱密如蜂巢,造型复杂多变,工艺巧夺天工。
(水镜台)
戏台在山西古建中也独具特色,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戏台、临汾市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太原市晋祠明代水镜台、运城市池神庙的清代三连台等留存至今,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样本,更是戏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数百年来,台上梨园子弟演绎着人间悲欢离合,台下观众沉浸其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王家大院)
民居建筑则充满了生活气息,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晋商大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院落,整体呈双喜字形布局,分为 6 个大院,内套 20 个小院,313 间房屋,建筑装饰精美,砖雕、木雕、石雕题材广泛,寓意深刻,展现了晋商家族的兴盛与繁荣,以及浓厚的家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这些大院高墙深宅,庭院深深,既保障了居住的安全与私密,又体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家族秩序。
山西彩塑与悬塑的魅力谈及山西彩塑,不得不首推五台山佛光寺与南禅寺。佛光寺东大殿,这座被誉为 “中国古建第一国宝” 的唐代殿堂,其内的彩塑更是稀世珍宝。重建于唐懿宗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 年)的东大殿,佛坛上置彩塑 35 尊,与大殿同期塑造。南禅寺大佛殿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大殿内设有佛坛,坛上布有唐建中年间重建时的彩塑 17 身,现存 14 身。整组塑像身份分明,主仆有序,让人们看到了现实的影子,贵妇、宫娃、将军、胡人,他们的衣着、头饰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呈现出唐代佛像彩塑的一大变革 —— 世俗化。
(佛光寺塑像)
从唐韵悠悠中走出,来到平遥古城西南方向 6 公里处的双林寺,这里被称为 “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寺内彩塑数量惊人,多达两千余尊,且尊尊传神,殿殿精彩。这些彩塑继承了唐、宋、辽、金、元时期的优良传统,高度写实,是我国明代塑像中的优秀之作。在木质骨架上,匠人们根据形体需要缠以麻绳、草等材料捆扎,再以山西晋中地区特有的红胶泥为材质塑形,而后经沥粉、贴金、着色、敷彩等多道工序精心雕琢。主殿内,除了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菩萨外,大大小小两百多尊人物塑像立体地分布于一屋上下,表现了形形色色世俗的人物和生活景象,造型写实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隰县小西天)
离开平遥,一路向西,来到山西临汾隰县的凤凰山巅,小西天又名千佛庵,因大雄宝殿内塑有佛像千尊而得名。踏入大雄宝殿,就如同进入西天 “极乐世界”,千余尊彩塑遍布整个殿堂,高者达 3 米多,小者仅有拇指大小,天宫楼阁、珍禽异兽、奇花异木…… 精美绝伦、金碧辉煌,展现了自然界万物之灵;菩萨、神灵、金刚罗汉…… 姿态万千、生动传神。
这些悬塑将泥土悬塑于空中,工艺复杂、难度极大,在三百多年前,没有机械设备的辅助,全凭工匠以手工制作,一点一点雕琢出这不朽的艺术品,至今仍保存完好,其工艺技法之高,创造力之丰富不禁让人感叹。在这仅有 169.6 平方米的殿堂内,其彩塑数量就占了山西省明清彩塑作品的 4% 以上,悬塑精巧堆叠、繁而不杂,“极繁美学” 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无愧为 “中国悬塑艺术之绝唱”。
壁上丹青,山西壁画的震撼山西壁画的魅力同样令人折服,首屈一指的便是芮城永乐宫壁画。永乐宫,这座中国现存最早、最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永乐宫壁画总面积达 1005.68 平方米,分别绘制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里,绘制时间略早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几乎与元代共始终,是唐宋绘画传统的继承与完善,既有确切的年代可考,又留有画师姓名,为研究元代绘画提供了珍贵线索。
(永乐宫壁画)
其中,三清殿的《朝元图》堪称元代寺观壁画的巅峰之作。步入三清殿,总长 97 米、平均高度 4.4 米的《朝元图》绘于东、北、西三面山墙,画面以八个帝后主像为中心,向两列伸展成庞大的行列,绘有天神 290 位,并肩接踵、神采飞扬。这些神祇造型丰腴端庄,简练概括,神形兼备,饱满而富有张力,其刚健挺拔、飘逸流动的人物造型构成了层次分明、沉稳流畅、连绵宏大的壮阔画面。
画家们运用了传统的程式画法,使得近三百个形象无一雷同之感,每个人物的衣饰、神态各异,或执笏,或执各式武器,或持伞扇,或捧各种宝物,或慈颜悦色,或怒目圆睁,或安静宁谧,或意兴奋发,或左顾右盼,或对主神有所申诉,或直立而倾听,二百九十个人就有二百九十种各有特色的表现,宛如一场盛大的 “汉宫威仪” 展览,是大组织的人物画会集。
(高平开化寺)
开化寺坐落在高平陈区镇舍利山,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 年),历经唐、宋、元、明、清多次修葺,现存大雄宝殿、大悲阁等建筑,其中大雄宝殿内的宋代壁画更是稀世珍品,开化寺壁画绘制于北宋绍圣年间,正值宋代文化昌盛、艺术繁荣之时,画师们深受当时文化氛围的熏陶,在壁画创作中展现出高超的技艺与独特的风格。
壁画以经文本生故事为主,宣扬因果报应等佛教伦理,兼具惩恶扬善的劝世意义,内容涵盖忍辱施舍、仁智信义、孝友善德、闻法持戒等方面,故事曲折动人,内容展载广而繁复。西壁壁画最为精美,大体分为三组,中间一组为说法图,南面及北面一组是佛经故事,如《须阐提太子本生》《善友太子本生》等,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了转轮圣王遍访各处求佛法以及太子观耕、渔、织,关心民众等情节。
(高平开化寺)
在艺术表现上,开化寺壁画布局严谨,构思巧妙,采用左中右式或左右式构图,左右部分又以连环画形式表现故事内容,在图与图的分界上,或图案走边,或树木分片,或流云分景,看上去满目珠玑,密而不乱,繁而不叠,错落有致,在集中中见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线描与重彩完美融合,相得益彰,线条刚劲,顿挫有致,以中锋用笔,勾勒人物、器物线条时沉着有力,如描绘建筑的线条笔直规整,展现出宋代建筑的精巧结构;刻画人物面部和服饰时,转笔圆润流畅,起收顿挫有致,将人物的神情与衣饰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人物面部传神,界画清晰工整,达到了 “应物象形”“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的艺术境界。
琉璃溢彩,山西琉璃的惊艳谈及山西琉璃,介休素有 “琉璃之乡” 的美誉。介休后土庙,庙内琉璃瓦、琉璃构件琳琅满目,无处不在,尤其是三清楼,作为三重檐式十字歇山顶建筑,屋顶大量运用黄、绿、蓝三色琉璃,造型灵动巧妙,螭吻、宝顶装饰遵循道教文化传统,将本土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彰显传统韵味,更蕴含着介休独特的文化内涵,故而后土庙也被誉为 “琉璃艺术博物馆”。
(介休后土庙)
殿顶之上的脊饰、屋檐下的悬鱼,造型优美且色彩丰富多样。除常见的黄、绿两色外,稀有的孔雀蓝釉更是点睛之笔。这种釉色早在唐宋年间便已初现端倪,元朝时得以完善,明清达到兴盛,后因原料采集艰难、工艺极度复杂而失传,幸得现代山西琉璃匠人不懈努力、反复试验煅烧,才使其重焕生机。
黄釉、绿釉通常以铅作为熔剂,而烧制孔雀蓝釉则需在铅的基础上加入大量 “马牙硝”(主要成分是硝酸钾和硫酸钠),其性能独特,是普通工业硝无法替代的,因而显得尤为珍贵。在此基础上以铜作为呈色剂,方能使釉色呈现出如梦如幻的孔雀蓝。
(介休后土庙)
后土庙建筑屋面常采用 “剪边” 和 “聚锦” 的形式,用主色和辅色巧妙搭配,如常见的灰色屋面搭配黄色和蓝色剪边,菱形聚锦图案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或黄、或蓝、或绿,或黄配绿、蓝配黄,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庙内三清观的影壁壁芯,两条黄龙于海水波涛中翻腾,夜叉持珠立于海面,配以五色云头、五彩祥珠,尽显气势磅礴;太宁宫影壁壁芯则展现出人们想象中的蓬莱仙境,蓝色海水里小巧精致的黑色海螺若隐若现,仙山上祥云缭绕,宛如仙境落凡尘。
建筑屋脊上的琉璃构件更是精美绝伦,三清阁正脊饰有色彩各异的牡丹花,花瓣柔美舒展,十字歇山顶的螭吻为四龙相望,远看相似,近看各有千秋,宝顶造型宛如炼丹炉,搭配八卦图案,顶部的绿色宝瓶熠熠生辉,金黄色的雕花饰片、高耸巍峨的宝刹、形态各异的浮雕龙凤、仙人瑞兽等,无一不彰显着介休后土庙琉璃艺术的独特魅力,令人目不暇接。
(张壁古堡)
与后土庙遥相呼应的张壁古堡,同样是介休琉璃艺术的杰出代表。这座集军事与文物价值于一体的古堡建筑,声名远扬,其建筑琉璃构件大多烧制于明万历年间,历经四百多年风雨洗礼,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是介休琉璃艺术的巅峰之作。
张壁古堡空王殿,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顶部的明代三彩琉璃构件堪称一绝。整个殿顶采用黄、绿、孔雀蓝三彩琉璃装饰,色彩鲜艳夺目,其中以孔雀蓝最为出彩,其色纯正优美,仿若采撷湖水之色,凝聚碧空之韵。
(张壁古堡)
脊瓴之上,游龙翔凤、雷公牡丹枝蔓等图案栩栩如生,顶部威风凛凛、神态各异的骑士仿若下一秒便要驰骋疆场,整个作品生动传神、巧夺天工,在国内琉璃艺术作品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此外,古堡内还有两座明代的琉璃碑,碑身通体施以孔雀蓝釉,碑座为瓜皮绿釉,碑文由黑釉书写,其碑建于明万历 41 年(1613 年),是国内绝无仅有的琉璃珍品,为古堡增添了一抹厚重的历史底蕴。
若想更深入探寻介休琉璃的魅力,介休博物馆不容错过。馆内负一层的《介休琉璃艺术展》,陈列着近百件展品,多为介休后土庙、五岳庙、城隍庙等古建修缮时替换下来的建筑残件。虽为残件,却依然能让人领略到明清时期介休琉璃艺术的高超水准与独特美感。
(祆神楼)
走进山西,探寻古建密码山西古建筑不仅仅是砖石土木的堆砌,历史的风云变幻也在古建身上镌刻下深深印记。而在这些古建背后,是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岁月的侵蚀、风雨的洗礼,加之人为因素,让许多古建筑岌岌可危。真可谓是看一眼少一眼!
山西古建筑,是华夏文明的脊梁,是历史馈赠的厚礼。它们承载着过去,诉说着兴衰荣辱;如果你计划来山西看古建,或者你已是来过无数次的古建爱好者,把你最喜欢或者想了解的山西古建打在评论区,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