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瘗旅文》:祭文“三绝”之一,为何让人破防?

耕其田 2024-09-20 11:54:39

王阳明被《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称为明朝一哥。

他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为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死后被追赠谥号“文成”,是明朝历史上惟二之人,另一个人是刘伯温。

他武能上马定乾坤,先后平定赣南匪患、宁王朱宸濠造反、广西叛乱等。

他贵州龙场悟道,传习心学桃李满天下,影响后世500余年。

《明史》更是盖棺论定:“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他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文治武功、悟道这些对我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我却被他的《瘗旅文》破防,它与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和韩愈《祭十二郎文》合称为祭文“三绝”。

一、《瘗旅文》前情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自号“阳明山人”,是浙江余姚人。

正德皇帝不务正业,太监刘瑾专权,坊间流传正德是“坐皇帝”,刘瑾是“立皇帝”。

言官戴铣、李光瀚等联名上疏,请求“斥权阉,正国法,留保辅,托大臣,以安社稷”。

王阳明不过是正六品的兵部主事,只比七品芝麻官略高一级,人微言轻啊。他却上疏为戴铣等人鸣冤。

这一下子王阳明不但被刘瑾下入大牢,还在午门廷杖四十,危在旦夕。他还被提绣春刀的锦衣卫追杀,命悬一线。他最终被贬谪千里,为贵州龙场驿丞。

《瘗(yì)旅文》便是在龙场所做,题目意思是埋葬客死他乡的人。

在龙场的一个秋天,有一位不知姓名的吏目,自称来自京城,携一子一仆,将去赴任,经过龙场,投宿在当地苗人家。

王阳明从院子的篱笆间望见,想去打听北方的情况,但阴雨昏黑,只好作罢。第二天一大早,王阳明派人探望,他们已经出发。

将近中午,有人从蜈蚣坡来,说:“坡下死了一位老人,旁边有两人在痛哭。”

王阳明说:“这必定是那个吏目死了,可怜啊!”

薄暮时分,又有人来,说:“坡下死了两个人,一个人坐在尸体旁痛哭。”探问情形,是那吏目的儿子也死了。

隔了一天,又有人从蜈蚣坡来,说:“看到坡下堆积了三具尸体。”那个仆人也死了。唉,真是让人伤痛啊!

想到他们曝尸荒野,无人收葬,王阳明便叫了两名童子,带上簸箕、铁锹,前往蜈蚣坡掩埋他们,但童子面有难色。

这接二连三的死人,年少的童子也害怕呀。

王阳明说了这样一句话:“噫!吾与尔犹彼也!”“唉!我同你们也和他们三人是一样的。”没有这句话,估计便没有这篇祭文。王阳明将心比心,视人如己。

童子听了,都伤心落泪,主动请求前去。于是王阳明就在尸体旁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土坑,埋葬他们。又用一只鸡、三碗饭作为祭奠。

王阳明和吏目三人非亲非故,准确来说,连一面之缘也算不上,他却推己及人,怀有悲悯之心。

二、《瘗旅文》

接着才是正文:

呜呼伤哉!你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我是龙场驿丞,余姚的王守仁。我和你都是北方中原人,我不知道你的家乡在哪一州哪一县,你为什么来做这荒山的鬼魂?

古人不轻易离开家乡,即使外出做官,也不逾千里。我是被流放到此,是理所应当。你又有什么罪过?

听说你不过是个吏目,俸禄不足五斗米,你和妻子、儿子躬耕也可有,为什么却为五斗米而搭上你的七尺之躯呢?还有你的儿子和仆人陪葬?

呜呼伤哉!你如果是为五斗米而来,应该欣然上任,为什么那天望见你,不胜其忧呢?想你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袭,忧郁煎熬,这能不死吗?但我没想到是这么快呀!

我哀怜你们三人尸骨无依,而来埋葬,却使我产生无穷之怆。

呜呼伤哉!如果不埋葬你,幽崖下野狐成群、山沟中毒虫粗如车轮,也会将你吞入腹中,不致长久曝尸荒野。

你当然已经无知无觉,我又怎能忍心不管呢?自从我离开父母家乡到这里,也已经三年了,经历瘴毒而能苟全性命,是我未尝一日戚戚。

我悲伤若此,是为你的缘故多,为自己的少。我为你作支挽歌,你听一听。……

王阳明把自己和吏目合二为一,王阳明命运多舛,13岁丧母,38岁的他还没有儿子,也是千里之外背井离乡。慨叹同是天涯沦落人,人生无常,伤痛不已。

在200余年后,清乾隆癸亥(1743)年秋天,修文知县王肯谷陪同在贵州任通判的孙谔前往蜈蚣坡寻找‘三人坟’。王知县作《三人坟记》,孙通判作诗:

主仆扶男来瘴地,可怜同日葬幽冥。

史书已失三人姓,驿路犹存一尺坟。

魂叫青枫天欲幕,骨缠白草昼常曛。

蜈蚣坡下伤无限,痛哭当年瘗旅文。

‘三人坟’至今任人凭吊,王阳明的悲悯也动人千古!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