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清凉寺须弥座,被遗忘的艺术瑰宝,等你来探

醉香谈旅游 2024-12-15 15:34:43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艺术珍宝或因声名远扬而备受瞩目,或因地处偏远而鲜为人知。平遥县城 14 公里外卜宜乡永城村的清凉寺,便是那被岁月尘封、少有人问津的艺术遗珠。它虽寂寂无名,但其所蕴含的明代须弥座艺术,却有着足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清凉寺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 年),历经明嘉靖、隆庆以及清雍正年间的修缮,在历史的更迭中默默坚守。而全寺的精华所在——主殿七佛殿中的七尊明嘉靖年所塑彩塑与须弥座,犹如隐匿于尘世角落的艺术精灵,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

须弥座,这一在佛教建筑与造像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元素,在清凉寺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其基本形制为四方形衍生出的 28 边形束腰式,上置仰莲平台。这种独特的形状设计,既遵循了传统须弥座的基本架构,又在细节之处展现出别样的创新与精致。当我们走近这些须弥座,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上下枋、上下枭那纷繁复杂的纹饰。莲瓣纹,宛如圣洁的莲花在石座上徐徐绽放,花瓣的纹理细腻而清晰,每一片都仿佛有着生命的灵动,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花卉纹则以其丰富的种类和精美的造型,将大自然的繁花盛景浓缩于这一方石座之上,或娇艳盛开,或含苞待放,栩栩如生。卷草纹如灵动的藤蔓,蜿蜒曲折,肆意蔓延,给整个须弥座增添了几分活泼与灵动的气息。菱形纹相互交织,规整而有序,彰显出一种严谨的对称美与秩序感。如意云纹则仿佛是天空中飘逸的祥云,自由舒展,带着一种祥瑞的气息,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与欢喜。

尽管部分纹饰因岁月的侵蚀而陈旧风化,甚至出现残缺,但依然难掩原作那精美艳丽的神韵。束腰拐角处的负重力士,更是须弥座上的点睛之笔。这些力士像虽体量小巧,却个个造型勇武。他们怒目圆睁,那瞪大的双眼仿佛要将世间一切邪恶与阻碍瞪破;龇牙咧嘴的神情,充满了力量感与威慑力,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他们守护的决心;健壮的肌肉高高隆起,每一块肌肉都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似乎在默默承受着巨大的重量,却又显得神气十足,毫无疲惫与退缩之意。他们以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诉说着那个时代匠人们对于力量与美的理解,也为须弥座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从造型风格上来看,平遥清凉寺的须弥座融合了传统与创新。它既遵循了宋代《营造法式》中对于须弥座形制的严格规范,又在纹饰的选择与搭配、形状的细微变化上展现出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与匠人的巧思。这种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充分展示了当时匠人们高超的技艺水平。他们在有限的材料与工艺条件下,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创造力,将一块块冰冷的石头雕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

这些须弥座不仅仅是塑像的基座,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以及社会风貌。在那个宗教盛行的年代,人们通过对须弥座的精心雕琢与装饰,表达着对佛的崇敬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处纹饰、每一尊力士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寄托。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这样的艺术瑰宝却长期被忽视。相比名声在外的镇国寺、双林寺,清凉寺的落寞让人不禁感叹。但也正是这份落寞,使得清凉寺的须弥座得以在相对宁静的环境中保存至今,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守着那份最初的艺术本真。

如今,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须弥座时,应当怀着敬畏与珍视之心。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艺术的创造者。我们有责任与义务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们的存在与价值,让这份被遗忘的艺术瑰宝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让古老的技艺与文化得以延续与传承,不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彻底消逝。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