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汪精卫绝对是一个高度脸谱化的角色。每当人们提起汪精卫这个名字,恐怕第一印象就是“汉奸”,是“无恶不作”如此种种。但是事实上早年的汪精卫并非是汉奸,甚至可以说是“道德完人”,不贪财,不好色,甚至不畏死,可以说全身都是“光环”。
这里不是要给汪精卫翻案,他在历史上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像是汪精卫这样一个“道德完人”,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这条回不了头的道路?他表面的光环下,又隐藏着何种性格必然性?
道学先生与爱国志士很难说汪精卫到底是何时开始变化的,但是早年间的汪精卫看起来确实像是一个正派人,他做的事情也都是正派人的事情。说他是言行合一的,不为过。汪精卫和蒋介石不同,他出身书香门第,是传统的中式文人家庭出身。
其自幼跟随父母读书,其父母又都是道学学者,因此汪精卫身上的道学思想比较浓郁,至少早年是这样的。当时的汪精卫一度被称为“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而作为这样的“名流”其生活也应当更加风流才对。
但是当时的汪精卫和其他名流完全不同,他的生活中不存在赌博,酗酒,嫖妓,贪污,他甚至不抽烟也不近女色。他的生活仿佛限制了一切的纵欲,就好似一个清教徒一般。汪精卫在遇见马来亚华裔巨富之女陈璧君之前,还是有那么几段恋情的。
但是当他与陈璧君完婚之后,就真的再也没有去找过其他女人,在这一点上确实无可指摘。而且当时汪精卫在与陈璧君坠入爱河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革命成功”之前拒绝和陈璧君结婚,而在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也确实兑现了承诺与陈璧君完婚。
1908年,汪精卫决定刺杀载沣,胡汉民极力阻止,汪精卫直言:“我今为薪,兄当为釜。”陈璧君坚决同往,汪精卫说:“你是英国公民,形势不对你就把英国护照抛出来,清廷不敢杀你,英国领事馆自会救你。”陈璧君听完后,竟当场撕掉了自己的英国护照...幸运的是,陈璧君后来虽然去了,但是却并未被捕。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刺杀失败,汪精卫和黄复生被捕。汪精卫在法庭上疾呼:“本名汪兆铭,别号精卫。我决心炸死载沣以振奋天下人之心。”汪黄二人还争相承认自己才是主犯,只求能够轻判对方。此情此景,哪怕是肃亲王也唏嘘无比。
1910年,在肃亲王的提议下汪黄二人竟被免除死刑,后来肃亲王甚至时常前往狱中探望汪精卫,两人经常为政见争到面红耳赤,虽为敌人却惺惺相惜,可谓君子之交。然而谁又能想到,此时的汪精卫,数十年后竟然会成为中国千年历史中的头号大汉奸...
从恐日到降日王克敏,华北伪政府的首脑,汪精卫前中国的头号汉奸,日后汪精卫在汉奸之路上最大的政治对手。王克敏投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荣华富贵,他的门徒王萌泰也是一副德行,两人都是政治失意,在日本人高官厚禄的诱惑下成为汉奸。
但是汪精卫你可以说他犯下了各种罪,但是你说他贪污,说他为了富贵投敌,确实不客观。那么汪精卫到底为啥投敌呢?其实用大白话说,就是他怕了,他可能是真的信了自己“曲线救国”的那一套,甚至对此深信不疑。
后来日本即将败亡之际,汪精卫应该是清楚自己才是错的那个,但是此时的他已经不能随便说话,所以后来他的精神状态愈发糟糕,基本上就等同于疯了。如果真的只为求财,王克敏就是一个很好的对照组,多半是不会疯,只会四处求活。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之后,汪精卫认为蒋介石守卫上海无望,干脆就派陈公博找到了统兵百万的张学良,希望他能够南北夹击上海日军。但是张学良却以“巩固后方,拥护中央方针”为由拒绝出兵,并且索要军费500万。
正是因为张学良的按兵不动,守卫上海的蔡廷锴血战33天后被迫退走。5月初中日签订停战协议后,汪精卫亲自北上督促张学良整兵备战,但是却被张学良晾了4天,张学良称病,可是此时他却在和宋子文一起游北海...
热河抗战爆发后,汪精卫又以行政院院长的名义逼张北上,遭拒,张学良明示汪精卫“你没有指挥权”。汪精卫只好找到蒋介石,蒋介石只送他两个字“剿共”。汪精卫气愤不已,出走上海,公开表示:“原期竭尽心力以救国难,乃荏苒数月,事与愿违。”
这无疑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同情,然后这场风波最后的结果竟然是汪精卫“出国考察”,张学良留了下来主持华北军政。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汪精卫是南京政府内最抗日的那一派,然而经过此事后,汪精卫就变了,他性格中存在软弱的一面,这一面使得他不再相信中国能够战胜日本。
性格上的必然性懦弱自卑,优柔寡断,反反复复,自视甚高,纵观汪精卫一生,这些性格特质始终都伴随着他。汪精卫之所以在政治斗争中屡斗蒋介石然不能,甚至连李宗仁都斗不过,就是因为他不够果断。
汪精卫出身于一个传统家庭,十四岁先后丧父丧母,之后被过继到了叔父家中,这样的生活使得汪精卫从小就有着一种自卑感。他总是试图干出一番大事业,让别人瞧得起自己,但是他的能力却不够。文化家庭的出身,也让他不由自主的将自己与别人划开了界限,让他对自己自视甚高。
这也促成了他政治生涯中的反反复复,因为他“必须抓住每一次机会”,隐藏在革命与道德完人外表下的,是一颗不忍寂寞的心,是一个不为利但求名的躁动灵魂,而这些都被汪精卫掩藏在了其“爱国”的热枕之下。
然而刺杀载沣失败之后,汪精卫本该慷慨赴死,然肃亲王好言以救之,死里逃生难免爱惜生命。原本的“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也变成了“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市带寒烟”。后来汪精卫选择投日,怕是也多有此意。
另一方面,陈璧君长期不满汪精卫居于蒋介石之下,也不断劝汪投日。汪精卫是大家庭的庶子,继子,不受重视,陈璧君则是马来亚巨富之女,常理来说他汪精卫高攀不起,所以面对妻子他本就有些自卑,又哪里受得了这枕头风?
如此种种,投日已成必然之举,这是汪精卫性格的必然性。那么如果没有陈璧君他就不会投日吗?恐怕也未见得,因为中国的艰难抗战也是历史必然,而汪精卫只能打顺风仗,1927年如此,1937年必然。
他就是这样一个,无能的人。
参考资料:
阜阳师院学报:汪精卫卖国投敌原因探索
视野往事:汪精卫的“完人时代”
李志毓:汪精卫的性格与政治命运
民国档案:试析汪精卫沦为汉奸的个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