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里,一条标题为#体制内,年过35岁还没提拔成领导,还需要努力吗#的问题浏览量高达92万。
有人说,在体制内,35岁不到副处级,仕途基本就这样了,很难说这种看法是对是错,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在基层,35岁确实是一个“坎”。
为什么存在35岁这条神秘的分割线?
有人将体制内发展总结为“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25岁~35岁;第二个十年:35岁~45岁,第三个十年:45岁~55岁。
这三个十年环环相扣,第一个十年尤为重要,像在打地基,如果在35岁前没有取得一定的成就,那么后面的两个十年也就无从谈起。
因为在体制内,年龄是一条硬性红线,是组织认定你是不是值得培养的年龄线,对于大部分地区的基层单位来说,35岁不升副科的话,组织将不再重点培养。
在县乡层面,担任团委书记一职的普遍年龄为30岁左右,而乡镇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中,也不乏35岁左右的中坚力量,在市一级,35岁以下的科长更为普遍,其中的佼佼者大约在35岁便已晋升至处级领导岗位。
以近期在推选年轻干部的某市为例,候选要求必须是90后,另一部分是35岁以内的年轻党组成员。从这些案例中就能看出来,无论是普通干部的选拔还是领导干部的选拔,都在趋于年轻化,为的是解决单位领导年龄断层的问题。
所以35岁,就像是一个梦碎梦醒的年龄分割线,那么该如何在35岁前实现体制内的跨越呢?
体制内晋升的依据
在同等条件下,符合晋升年限的干部中,谁的提拔机会更大呢?
有人说:高学历、高学位的人才本身脑门上就贴了“提拔”的标签,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因为学历是衡量一名干部水平最直接的量化指标。
虽然不能绝对地说拥有高学位的干部能力、人品或成绩一定比其它干部更好,但学历、学位可以量化,具有普遍的认可度和公信力。因此,拥有更高学历的干部在提拔晋升中更具有优势。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两名干部同时进入体制,一个本科,一个硕士,转正后的定级、工资是完全不一样的,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考入公务员后,通常可以任命为四级主任科员(对应为职级),而非副科(职务)。
虽然职务与职级有所不同,但职级与工资、住房、医疗等待遇是相挂钩的。具体来说,四级主任科员的职级定为二十四级,这意味着他们在薪资待遇上会比普通科员更高。
于是不少体制内的本科生,把读个好入学、好毕业的在职研究生作为自己“冲一冲”的晋升路径。
体制内怎么简单读研?
钱少、事少、好拿证的“同等学力申硕”一直以来都是体制内的人偏爱的读研方式,属于国民教育系列,在体制内很受认可!
“同等学力申硕”好入学、好毕业,不用参加考研,本科毕业满3年且有学士学位即可向高校报名入学,报名成功后就可以开始美好的读研之旅啦!
开始读研后也无需到校,可以选择在节假日、周末上网课进行学习,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短短2年,就可以拿到硕士学位证书(学信网可查),无论是评职称还是升职加薪都能派上大用场!
有了硕士学位证的加持,35岁的这个坎儿,或许将变成人生上坡路的开始,全国“同等学力申硕”读研正在火热报名中,快来私信咨询报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