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三国第一家族,低调到令人惋惜,仍能光芒万丈

新波聊历史 2024-07-03 15:31:05
隐秘的三国(44)主笔:朱晖(闲乐生)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五十九岁,年近花甲,时日无多,又新立平定关中之大功,于是拥曹派名臣董昭就劝曹操,以汉初诸侯王制,进魏公,立社稷,并让汉献帝赐曹操九锡,这下可触及了某些人的政治底线,许都保皇派遂群起反对;而曹操的首席谋臣荀彧,竟也旗帜鲜明的站出来公开表示反对——明公兴义兵,除暴乱,平天下,本为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受人以德,,不宜如此。

这些年来,荀彧作为曹操手下的第一谋臣与二号人物,对曹魏集团贡献巨大,而曹操对荀彧也十分信重亲近厚待,不仅将自己的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儿子荀恽,而且很早就封了荀彧为万岁亭侯,邑两千户,户数仅在张绣、夏侯惇二人之下。曹操还一度打算让荀彧做三公,与自己同处一个级别,只是荀彧坚决拒绝,这才作罢。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至少在建安九年曹操平定冀州之前,曹操与荀彧之间还是如胶似漆,合作愉快的。

然而,随着曹操权势日盛,欲多方引进冀州、关中等地人才进入自己的霸府,力图搭建全国性、全阶级的官僚班子,以打破颍川士族垄断朝廷文官系统的情况,改变颍川许昌至高无上之首都地位,而谋求建立一带有平民风气之法家寒族政权之后——这就与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终至不可调和。史载:“献帝颇好文学,(荀)悦与(荀)彧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荀彧、荀悦(荀彧堂兄)同以反对曹操著称的孔融掺和在一起,亲近汉献帝,其政治倾向,已然非常明显。

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曾经的配合无间,如今的渐行渐远,人心越来越冷,越来越摸不透各自的想法,夜色越来越黑,越来越看不清各自的脸。荀彧向以德行周备,名重天下,海内英才俊杰莫不以为仪表,又是当今朝廷的老臣、重臣,更是曹魏文臣集团的开基元老与精神领袖,他的意见态度至关重要;所以一时间,曹操承受的政治压力空前巨大,最后只得强迫荀彧调离尚书令之职,贬为光禄大夫,借口让他来伐吴前线劳军,而趁机将其扣留在军中,双方乃正式决裂。荀彧不久便积郁成疾,最终病逝在寿春。

对于荀彧之死,《三国志》原文记载的就是这么简单;但流传更广的是《献帝春秋》上是这样记载的,说曹操送给了荀彧一个食盒,打开却是空的。

曹操这样做,其实是想告诉荀彧:你一心想点亮的汉朝那盏孤灯,已经灯枯油尽了!你一直坚持的食汉之禄,也已经不可能了,就连一粒米饭都没法给你食了!

荀彧当然明白曹操的意思,按照儒家礼制,天子之死曰崩,诸侯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士人之死曰不禄,禄者,禄米,禄食也;曹操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但明白,与洒然接受是两码事。《魏氏春秋》上说,荀彧看着这空无一物的食盒,只觉理想破灭,万念俱灰,于是当场便服毒自尽了!!

这就是身为士人的荀彧所做出的抉择。他自始至终都无法接受东汉之旧秩序已然衰亡的现实,也无法接受曹操过于激进的法家制度与用人原则,一边是共创伟业的战斗友情,一边是无法调和的政见矛盾,荀彧能怎么办?结果曹操在逼他,颍川士族也在逼他,这终使其纠结成了一个怪物,无以自处,只能不食魏粟,选择作为一个汉臣死去。可他的子孙却仍要在大魏高官厚禄,沐浴他亲自开创的大魏荣光。所以李贽说:“世间道学,好两头骑马,喜踹两脚船。卒之俱不能得而反以两失也。岂独荀令君然哉!”

曹操和荀彧,本是刘邦张良、刘秀邓禹般的一对良臣明主,互相还是儿女亲家(荀彧的长子荀恽娶曹魏安阳公主),最后却结局至此。令人唏嘘。

不同于荀攸郭嘉等战术型军师,荀彧则属于战略规划师,他一生以“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反对流寇主义,牢固根据地)、“奉天子以从众望”(反对自由主义,统一思想)、“坚守官渡以待变”(反对逃跑主义,稳定人心)三大战略决策,奠定曹魏建国之本。另外,据裴注引《彧别传》,荀彧死前,将自己所有写给曹操的信全给烧了,导致他为曹操献的那些奇策密谋,很多就这样失传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在史书上看到的荀彧,只是很表面的一部分,他背后的复杂与诡谲,都被他自己掩盖在了迷朦的史籍之中,似水无痕。而曹操竟然也不愿再揭秘(否则不会失传),就让他俩的友谊与荀彧的忠诚,保留那最纯洁最美好的一部分吧!

荀彧死后,许都的反曹派遭受严重打击,基本一蹶不振。曹操于是顺利的进爵魏公,封冀州十郡,建都邺城,而以青州名士华歆继任荀彧为尚书令,主持许都朝廷;并任命荀攸为魏国尚书令,主持魏国政务。相较荀彧,荀攸心思缜密,低调理性,曾被曹操称赞“无毫毛可非”,正是代表荀氏家族与曹操进行和解的最好人选。

然而,荀攸没过一年也病死了。他病重的时候,曹操特意交待世子曹丕:“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曹丕乃独拜于荀攸床下,殷勤问病,跟个孝子一般。

荀攸本书提的很少,他看似很低调,但作为曹操的军事谋主,他为曹魏崛起做出的贡献可不比荀彧少,只是因为他为人谨慎,重视保密,所以很多妙策都湮没无闻了。就连他的表弟辛韬问他当年平河北的妙计,荀攸都三缄其口,问的急了,只说:“王师自往平之,吾何知焉。”

腹有乾坤,锦绣内藏,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荀攸之谓也。

据说,由于工作的关系,荀攸好友钟繇倒是知道他“前后画奇策十二”的详细情况,也曾打算出本书宣传一下,但后来考虑这都是密谋,好些不能公开,所以钟繇也只能把它带进坟墓去里了。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荀攸之谓也。

曹操虽与荀氏颇有些政见上的龃龉,但对于他们的贡献还是相当肯定的。荀彧死后,被谥为“敬侯”,潘勖还为他作了碑文,要知道曹操一向强调薄葬,禁止立碑(注1),就连曹操自己死后也没有立碑,但却让荀彧留下了碑文。而荀攸死后,曹操更“言则流涕”,仰天长叹:“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而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吾没世不忘。”

颍川荀氏双杰虽然都已经死了,但他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并没有就此结束。曹魏最终还是葬送在了荀彧的门生司马懿的手里。而遍数整个魏晋南北朝,从西晋开国功臣荀顗(荀彧六子)到玄学大家荀粲(荀彧幼子),从陈群(荀彧女婿)再到其子孙陈泰、陈准,从水镜先生司马徽到钟繇钟会父子,再到庾亮、陈霸先;从迎天子至颍川到九品官人法,从曹魏平蜀到东晋北伐,再到羯族之灭绝;由荀彧发轫的颍川士族主导了中国历史此后三百多年的走向。

另外一边在西部战场,夏侯渊、张郃、徐晃果然不负曹操所托,攻至蓝田,诛杀关西老军阀梁兴,降其三千余户。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春,夏侯渊又不辱使命,抛弃辎重,长途奔袭,迂回穿插,转斗千里,围魏救赵,以战养战,大胆突击,先后打跑马超、击溃数位胡族首领羌王、氐王、屠各王,逼死韩遂,保全凉州。特别是长离一战,面对韩遂优势兵力,夏侯渊却豪气冲天,称“贼虽众,易与耳”,于是以寡击众,大破韩遂,威震凉州。

十月,夏侯渊又领军消灭了盘踞河首(注2)长达三十余年、号称“河首平汉王”的义从胡(即西汉时的小月氏人后裔)首领宋建。你说这宋建什么名字不好取,非要取个“平汉王”的大逆之名,结果夏侯渊攻灭该国后,从上到下各级官员没有一个准降,尽数诛灭。

曹操闻得捷报,喜出望外:“宋建造为乱逆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也。”

接着,夏侯渊又派张郃趁胜西进,扫定河西走廊诸羌部落,至此,凉州平矣。

后来曹操每接见羌、胡首领,一定要夏侯渊陪同,诸羌皆战战栗栗,畏之如虎。

真没想到,折磨了东汉帝国上百年的羌乱,竟然被夏侯渊在一年之内搞定了。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二月,曹操拜夏侯渊为征西将军,封博昌亭侯共八百户。真没想到,曹操少年时“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的理想,在夏侯渊身上实现了。

此时此刻,曹操心中无限感慨,想起自己少年时放荡无度,四处惹祸,有次不小心竟被以酷吏闻名的沛相王吉捉拿归案,关键时刻,是好兄弟夏侯渊站出来顶罪,才让曹操得以脱身,然后发动父亲曹嵩的关系将事情摆平。

真没想到啊,夏侯渊救了少年时曹操的命,又实现了曹操少年时的理想。一切就仿佛是少年曹操经历王吉之难后,分裂在了两个灵魂上,各自走了两条路,一条走成了如今的曹操,一条走成了如今的夏侯渊。

更没想到的是,三年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正处于其军事生涯巅峰的夏侯渊,竟突然在定军山被老对手刘备派兵伏杀,消息传来,一向冷静的曹操也没法淡定了,虽然这一年他已经65岁,离他去世只有一年而已。但曹操仍然强拖着年迈的身体率领大军,踏上了自己最后的征程,为了老对手,为了好兄弟,为了少年时的梦,为了江山,为了过往,为了忘却的纪念。

注1:碑源于先秦时代,立于墓穴旁边,本为棺椁下葬时牵引用的石柱,后逐渐演变成纪念性的墓碑,碑文刻记死者姓名、籍贯、生平经历、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对死者的溢美之词。特别是西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于是建安十年(205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宋书·礼志二》)。于是原本在地面的石碑逐渐小型化后移到墓中,成为盛行于魏晋至唐宋的“墓志铭”。参阅刘兴林编著:《战国秦汉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73页。

注2:黄河源头之意,秦在此设枹罕,即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