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那个年代(129)—年代符号:半边户

谈谈农的鼓与呼 2024-10-19 04:12:53

文:郑学良

当年大集体时代,农村生产队里存在相对特殊的一种家庭,称作“半边户”。

说起“半边户”,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会一脸懵,“户”应当是完整的,怎么还会有“半边”呢?所以,想弄清“半边户”的含意及由来,必须了解我们的户籍管理制度及其沿革。

建国后,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的,就是社会管理这一块,实行的是严格区分的城乡二元管理户籍制度,所有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可大了。农业人口,居住且被限制在农村,只能当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口粮、收入等靠集体产出的分成分红,医疗、退休等均无保障。非农业户口呢,基本居住在城镇或者厂矿,口粮由国家定量供应,且享受招工、招干等特别待遇,就业由国家安排,衣食住行,基本上有最低的保障。至今,这种户籍隔离和区别对待政策,仍深深影响着一大批人,例如,现在城市居民和农民的退休养老金待遇差别悬殊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身份地位、工作职业、福利待遇等差别,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上,两者之间鸿沟巨大,这也影响了婚恋的选择,尤其是从六十年代末开始,城乡、农业与非农之间的互通婚姻很少,出身于农村的小编,八十年代末期考上了中专,跳出了农门,同学当中有毕业分配到乡镇政府、中小学的,找对象时,有工作的最好,实在是找不到,退而求其次,最低也要求是吃“商品粮”的非农户口,因为好不容易跳出家门,找个对象是农村的,将来的后代又是农村人,岂不是白努力了?

虽然增量很少,但是呢,存量这一块,城乡、农业与非农之间的婚姻和家庭还是有不少。国家正式建立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1958年,此前,没有这么严格的划分,互相通婚常见,已形成婚姻家庭事实。还有,一些农村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如顶职、招工、当兵提干等成了非农人员,已成家的,当然不可能丢弃配偶和孩子,当“陈世美”,未成家但已有农村婚恋对象的,一般也会选择继续下去。

那有人会说,一个家庭同时有农业和非农户口,为什么不能统一转为非农户籍呢?因为当时,国家为减轻粮食供应、就业等负担和压力,限定城市和非农人员数量,严格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人口,“农转非”有很严格的标准和指标,普通干部职工很难把家属“农转非”。所以,大集体时代,农村里的“半边户”还是比较常见的,一个生产队多多少少会有那么几户。

“半边户”又称“四属户”,哪“四属”?干部、职工、老师、军人这四种人员的家属,干部、职工、老师、军人等都是非农人员,有正式工作,拿国家工资、吃国家粮,而这些人的配偶和孩子,属于农业人员和户口,成人是生产队社员的一员,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挣工分,凭工分参与集体分粮分红。“半边户”,实际执行的是一户两制。

“半边户”这一特殊家庭,在生产队里的地位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一方面,“半边户”是生产队里人们羡慕的对象。半边户,至少有一个主人是吃国家粮、拿国家工资的,除了本人吃喝不愁外,每月还会给家庭带来固定的收入,这在当时非常珍贵,因为一般农户,靠劳动挣工分,那时工分值低,可能一个家庭一年的工分分红还抵不上国家干部职工一二个月的工资收入,而且只有到了年底,才能分到现钱,平时用度靠养鸡鸭下的蛋换点油盐钱,与一般社员家的捉襟见肘相比,半边户家的经济无疑要宽裕得多,生活也滋润得多。

就连半边户家里的孩子,也是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因为半边户家的孩子,有条件带来一些相对高档的玩具和材料。玩游戏是儿童们的天性,小编所在生产队,有一户半边户,男主人在供销社开车,经常带回一些钢管、轴承、链条等,稍加工后,就成了精致高档的铁环、滑板车、链子枪等玩具,而我们这些纯农民社员家孩子,拧一根铁丝当铁环、削一个竹筒当竹枪,虽也玩得不亦乐乎,但在一起比较后,难免自惭形秽。

另一方面,半边户在生产队里,不但不受欢迎,反而是不受待见的。半边户在村里不受待见,倒不完全是出于农民社员嫉妒,关键是当时集体劳动及分配制度有关。生产队是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大家共同生产劳动,创造财富,然后按劳动量和贡献值分配财富。那时的半边户,绝大部分是男主人在外面有工作,女主人及一大帮孩子在农村,这样就会形成半边户家的付出与收益倒挂。

首先,是劳动问题。半边户家的女主人,既要参加劳动生产,又要操持家务,难免力不从心,出工劳动不是那么满勤,更主要的是,个别人优越感强、养尊处优惯了,哪里像普通女社员吃得起苦,劳动起来拈轻怕重、懒散、出工不出力等,这让生产队其它的女社员不满,像锄草、挑粪等劳动,都不愿意与其搭档。

其次,是分配问题。半边户因为另一半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对生产队的年底分红倒不是很依靠,但是呢,全家人的口粮必须依赖于生产队供应,当时的粮食分配政策是“人七劳三”,生产队集体所产粮食的70%按人口分,30%按劳动(工分)分,但是呢,不管人七也好劳三也罢,这个粮食只是分配的数量,不是无偿的,而是换算成货币价值,要冲抵工分的价值。一个社员家庭工分值减去分配的粮油换算值后,有剩余,则是盈余户,如不够减的话,则是亏支户。

生产队队里的亏支户,就是那些劳动力少的家庭,所挣工分少,工分值不足以支付冲抵基本的全家口粮。那怎么办呢,理论上,是要亏支户家庭额外向生产队交钱,用于支付购买的基本口粮。

生产队时,亏支户一般有两类家庭,一类是家里老弱病残多,负担重,对于此类家庭,集体还是社员都表示同情,不可能再要他们向生产队交钱,而是挂账,待来年及以后年份补齐:另一类亏支户就是半边户,同样是工分少不足以冲抵分配的口粮,那么就要求他们交钱,一些很严格的生产队,半边户不向生产队交钱,就不给他们家分粮食。但是呢,现实中,也有一些生产队出于面子、人情等因素,在半边户不愿交钱的情况下,差额实行挂账,仍然分口粮,这相当于半边户沾了生产队集体的便宜。

正因如此,半边户在外工作的男主人,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平时也是尽力与家乡及村里的人搞好关系,全然没有国家干部、职工、教师、军人的身份优越感,例如,小编生产队,一个半边户是供销社开卡车的,开车回家时,集体的化肥农药、个人的瓜果蔬菜,都会顺路捎带。另一个半边户是在公社当警察,每次回家,兜里会揣上一二包烟,晚饭后,到队长、会计家里或者人多的地方坐坐,扯扯龙门阵,期间不停地递烟点火,联络关系、融洽感情。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