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官,也是新中国的开国少将。
当年,他因从事地下活动,被敌人逮捕,押往榆林监狱。
那时,他遭受酷刑,皮开肉绽,也一声不吭。敌人也是无奈,他这副骨头,硬是不曾屈服过。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他奔赴晋察冀,带回300万法币,一解边区财政之燃眉之急。
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他跟随毛主席东征西征,参加了直罗镇战役、抗日河防保卫战,乃至解放西北的诸多战斗。
开国将军复出后要工资,南空司令:平反了还不满足,算什么待遇账
15岁的共产党员
李赤然的故事,要从1927年说起。
那年,随着“四·二”反革命政变的爆发,革命似乎被压得抬不起头来,暗潮涌动。
然而,历史并不会因一时的挫败而停滞。
共产党人也并未因敌人的铁蹄而止步,反倒是在压迫中愈发坚定。
1927年10月11日晚,清涧起义燃起,这是陕西大地上共产党人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反抗,点燃了北方武装革命的星星之火。
只是,敌我力量悬殊,群众基础尚未稳固,结果到年底,这支队伍竟只剩下29人。
1928年,渭华起义亦告失败。
瓦窑堡的上空,笼罩着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
蒋介石的指令在此地如黑云压城,“宁错杀一千,不放走一人”“不消灭共产党,死不瞑目”。
敌人丧心病狂地反扑,势欲将革命火焰彻底扑灭。
他们未曾预料到,火种却在更深处悄然埋下。
就在这样残酷无情的环境中,李赤然于1929年从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彼时,他还不过是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却已成了共产党坚强的一员。
在那充满恐怖的年代,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意味着随时随地面对牺牲,但他没有迟疑。
1930年,李赤然考入绥师,旋即担任中共瓦窑堡党支部委员、绥师党小组组长,后来又被任命为安定县委委员、区委书记。
他虽然年纪尚轻,革命斗志却已如燎原之火。
可地下工作充满险象,最终他被敌人捕获,押往榆林监狱。
面对酷刑,敌人的皮鞭落在他身上,伤痕累累,血肉模糊,但李赤然硬是没服软。
他知道,屈服并不会换来生的希望,反倒是将革命信念埋进泥土,化为无声的抗争。
狱中的坚守换来了组织的营救,他被成功解救出狱,随后担任瓦窑堡区党委书记。
1934年,谢子长亲自将他调往红军部队,他的步伐从此更加坚定,直面枪林弹雨,红旗飘扬。
此后,李赤然历任陕北红军指导员、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再到师政委。
抗战爆发,他奔赴抗日军政大学深造,学习结束后担任陕西红军独立师政委,肩负起更重的责任。
在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里,他先后任职于两延河防司令部,出任政治部主任兼警备5团政委,后来又执掌八路军留守兵团的训练团,兼任团长与政委一职。
为延安带回300万法币
1942年2月14日,李赤然接到一项绝密任务:将晋察冀抗日军民苦心积攒的300万法币,运送至延安。
这笔巨款,分装在500个密封严实的白包中,每包重达30斤。
对于边区,这钱不亚于雪中送炭。
可这任务,前两次都已折戟。
此前,两支队伍试图将这笔款项送至延安,但无一成功。
华北局负责人鲁贲,连同妇救会主任,都为这笔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那300万法币,几乎落入敌手。
敌人的警觉并非徒劳。
日伪军早已知晓这笔款项的存在,为了截获这笔钱,特务如鬼魅般潜伏在黑暗中,四处追踪。
三百万由人民心血汇集的巨款,已然成为一场猫鼠游戏中的焦点。
这次任务,党中央明言:只许成功,绝不容失败!
李赤然接令时,心知这责任有多重。
他不仅要面对日伪特务的疯狂追杀,还要在风云变幻的战场中,巧妙掩护这笔款项,避开无数危险。
李赤然没有急于上路。
他明白,这300万法币是打破国民党封锁、缓解边区经济困境的希望。
这钱,就是革命的脊梁,缺了它,边区经济恐怕会雪上加霜。
他更清楚,前两次任务的失败,决不仅仅是运气不好。
敌我形势复杂,地形险恶,稍有差池,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于是,李赤然开始冷静分析前两次的教训。
他仔细研读军事地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胜败,在此一举,这次既要巧妙躲避明枪暗箭,又要以智破敌。
2月18日,李赤然向参谋长呈报了详细的作战方案,思路清晰,计划周密。
他首先提出,眼下征召的新兵大多来自平原地区,别说走山路,怕是连山都未曾见过。
这批新兵,脚下的路远不如想象中那么平坦,险峻的山地行军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一种考验。
因此必须要抽出时间,专门训练这些新兵的山地作战本领,磨练他们的耐力与适应力,做到行军如风,稳如磐石。
其次,李赤然深知,敌伪军早已在交通要道严密设防,想要顺利将法币送到延安,绝不能走常规路线。
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挑选一条伪军想都想不到的“天险”之路,一条他们认为人马绝不可能通过的险峻山道。
这条道路位于五台山北侧,直通忻州北站。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向军区申请派遣精明强悍的侦察员,与队伍一同探明这条无人知晓的道路。
李赤然心如明镜,知道这次行动若稍有差池,必定功亏一篑。
他要求军区发给每位新兵四颗手榴弹和必要的枪支,作为自卫之用。
至于携带300万法币的重任,李赤然决定绝不外传,保密工作做到滴水不漏。
他将亲自挑选那些政治可靠、军事素质过硬、体力强健的新兵完成这项任务。
且为了避免引起敌人的注意,他特意强调,不要派遣部队护送,以免引来怀疑或泄露风声。
李赤然提出了一条极具迷惑性的策略:故意放出风声,宣扬这支新组建的游击队“战斗力差,纪律松散,遇到鬼子就四散而逃”。
这一手,正是为迷惑敌军而设。
正是这精心设计的方案,让李赤然最终成功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
他带着300万法币顺利返回延安,为边区缓解了财政上的燃眉之急。
同时,还带回了800名经过严格训练的新兵。
李赤然的这次行动,是一次革命斗争中的辉煌胜利。
动乱中受到迫害
1945年4月,李赤然作为七大代表返回延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随后的解放战争中,李赤然转战南北,任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继而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兼敌工部部长,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智慧与胆略。
其后,他被任命为骑兵6师政委,继续在战火纷飞中展现卓越的军事才华。
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他又历任第一野战军4军12师政委、军副政委及兰州卫戍区政委,为西北战场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赤然奉命赴上海,创办防空兵高炮学校,直接受命于毛主席,担任校政治委员。
此后,他历任空军2军政委、高级防空学校政委及南空副政委等要职,继续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陕北红军的一员,早年在刘志丹的指挥下,李赤然参加了陕北红军的多次反“围剿”作战,其中崂山战斗、榆林桥战斗尤为著名。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李赤然追随毛主席,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西征,面对敌人的铁骑,他不曾退缩。
抗日战争期间,他再度出征,参与抗日河防保卫战,为延安安全筑起铜墙铁壁。
在解放西北的诸多战役中,李赤然多次立下赫赫战功,甚至曾在战斗中腿部负伤,但他依旧坚持奋战,直到硝烟散尽。
而他那次成功将300万法币送往延安、带回800名新兵的传奇行动,更是他功勋卓著的真实写照。
1955年,李赤然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及一级解放勋章。
在动乱的年代,李赤然受到诬陷和迫害,职务被免,迁居西安。
多年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来,他终于迎来彻底平反,恢复副大军区级待遇。
1979年6月,李赤然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继续为国家建言献策。
1982年,随着年岁渐长,他光荣离休。1988年,国家为他颁发了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老一辈革命家的品质
1980年5月,李赤然带着满心的希望回到南京军区空军,处理整整八年中的私人物品和个人待遇问题。
南京到西安的搬家费、拖欠已久的房租费、未发的工资,还有那些被无端没收的书报,甚至连妻子翟平因株连受牵连的名誉也都需要恢复。
凡此种种,背后关系着老革命同志应得的尊重与公道。
令人欣慰的是,军区内的政委、政治部主任以及许多干部群众,对此事抱有极大的热情。
他们不顾繁忙的工作,纷纷站出来帮李赤然找证据、查清事实,整理出一张清晰的账单。
他们的态度明确而积极,迅速将一份详尽的处理报告提交到司令部,期望能够早日解决问题,让这位老同志不再为这些琐事烦扰。
然而,事情的转折点,恰在司令员的冷漠态度上。
他不仅迟迟不上报空军,也不给任何明确的答复,甚至在公开场合愤愤不平地说:“这些老家伙平反了还不满足,算什么待遇问题的帐!”(李赤然将军回忆录原话)
一番话,充满了对老同志的不屑与轻蔑,丝毫不顾革命前辈们曾为国家浴血奋战、殚精竭虑的历史贡献。
对李赤然而言,钱物待遇并非他心头的大事。
他早已历经风雨,心中自有定力。
他所要求的,不过是一个公道,是对那段辛酸历史的一个公正了断。
讨个公道不仅是为了他个人,更是为了那些曾经和他一样,站在历史风口浪尖,为革命付出一切的无数老同志。
1982年5月,李赤然接到了来自军委空军的正式通知,宣布他光荣离休。
很快,他搬进了位于西安的兰空干休所四号。
这是一套紧邻马路的兵团级住房。
路上车来人往,噪音和污染挥之不去,闲杂人等穿梭其中,安全问题令人忧心。
更不堪的是,垃圾成堆,苍蝇乱飞,老鼠横行,这样的环境让人不禁叹息。
根据军委总后规定,像李赤然这样的老同志,住房面积应为270平方米。
然而,这套老旧的房子显然不足270平,且破旧不堪,急需维修。
直到1992年,兰州军区才追加了70平方米的面积,并拨款修缮。
但是所给的每平方米240元修建费,不过是实际需要的冰山一角,与当时兰州军区规定的600元标准相差甚远。
李赤然并未对此多有抱怨。
作为一名从革命洪流中走出的老战士,他自参加共产党那天起,便将生命交给了党的事业,从未追逐名利地位。
倘若他在意这些,凭借他的资历和功勋,争当个中将、上将也可以。
可李赤然心中所信奉的,是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为人民服务的终身实践。
面对外界的威胁险阻和个人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李赤然淡然处之。
他之所以在晚年提到这些待遇问题,并非为己发声,而是为那些与他一样,为革命奉献了毕生精力、如今却近乎风烛残年的老战友们发声。
这些老同志,本该得到更多的关爱与重视,却常常被忽略,这才是他心中的真正忧虑。
后来李赤然已离休多年,他仍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想着为党和人民再做些有益之事。
晚年,他被聘为陕西省航空联谊会的名誉会长,参与了航天航空展览馆的筹建工作。
1986年,在李赤然和几位老红军的积极倡导下,得到了西安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协会"终于成立。
李赤然被任命为副会长,同时兼任革命传统报告团的团长。
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继续影响着后辈,传递革命的精神和信念。
谈起这些成就,李赤然总是谦逊地说:“离休后,我不过做了一些应尽的努力,党和人民却给予了我如此崇高的荣誉。”
这种淡泊名利、心怀大局的精神,正是老一辈革命家最为可贵的品质。
他的一生,既是共产党人的一生,也是无数革命先辈们无怨无悔、为国奉献的缩影。
参考资料:
李赤然将军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