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不遮体,面目狰狞,耗资2亿拍摄的《红楼梦》,简直太辣眼睛了

说一件史知兴替 2024-08-22 21:02:42

2024年8月16日,顶着“四大名著改编”的光环,《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高调上映,却遭遇了始料未及的口碑滑铁卢。铺天盖地的差评席卷而来,网友的愤怒几乎要溢出屏幕,直指导演胡玫。这部耗时近20年,投资高达2亿的电影,究竟做错了什么?

那些原本寄希望于新技术、新视角重现经典魅力的观众,在影院黯然离场,只留下一句句辛辣的吐槽在网络上发酵。“红楼变青楼”,这五个字,几乎一针见血地点明了这部电影最致命的硬伤。

当经典遭遇“颠覆”

“颠覆”似乎成了近年来文艺作品追求“新意”的万能法宝,但这种“颠覆”往往建立在对原著的粗暴解读,甚至曲解之上。新版《红楼梦》中,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的编排,都陷入了这种误区,最终引发众怒。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真实新闻信息,润色而出。写作不易,文中会有5s免费广告,为了维持生活,还望海涵,观看后即可阅读全文。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一,原著中对其描写着墨不多,却留下了大量解读空间,也成了历版影视作品改编的“重灾区”。

新版电影对秦可卿的塑造,似乎着力于放大其“风流”属性。预告片中,但凡有秦可卿出现的镜头,几乎都充斥着暧昧的暗示。薄纱、花瓣,以及那刻意营造的迷离眼神,都指向了一个与观众心中“金陵名门少奶奶”相去甚远的形象。

对于外界的质疑,导演胡玫的回应是“还原原著”,但这种“还原”显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原著中,关于秦可卿的“风流”描写,更多是隐晦的暗示和人物命运的伏笔,而非直接的身体暴露和感官刺激。

这种打着“还原”的幌子,行“迎合”之实的做法,最终只会落得“挂羊头卖狗肉”的骂名。在网络时代,观众早已练就了火眼金睛,任何试图消费经典,挑战大众审美底线的行为,都将遭到反噬。

当“病态美”变成“惊悚片”

如果说秦可卿的“翻车”是过度解读的结果,那么新版林黛玉的失败,则可以用“离谱”二字来形容。

87版《红楼梦》中,陈晓旭塑造的林黛玉,以其纤细柔弱的形象,和忧郁哀婉的气质,完美地诠释了原著中“病态美”的精髓,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经典。然而,新版电影却将这种“病态美”演绎成了“惊悚片”。

且不说演员本身的外貌条件与大众审美中的“林妹妹”相去甚远,单是那呆滞的眼神,夸张的龅牙,以及毫无美感的鼻子特写,都足以令观众精神值狂掉。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新版林黛玉完全失去了原著中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情和灵气。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木讷、呆滞,甚至有些“土气”的表演方式。

有网友戏称,新版林黛玉“像极了女版宋小宝”。这句调侃,看似荒诞不经,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电影在选角上的失误,以及导演对人物理解的偏差。

林黛玉的美,是病态的、脆弱的,但同时也是高贵的、诗意的。这种美,需要演员自身的气质和表演功力来支撑,绝非简单的服化道和“瞪眼式”演技能够呈现。

毁掉的不仅是审美

如果说人物形象的崩塌,只是新版《红楼梦》的表面问题,那么剧情的魔改和对原著精神的曲解,则是这部电影的致命伤。

原著中,贾府作为四大家族之一,虽然走向了衰败,但其礼仪规矩、诗书底蕴,以及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依然是作者着力刻画的重点。

然而,在新版电影中,贾府却成了一个充斥着各种“狗血”桥段的“夜总会”。贾珍与秦可卿之间的互动,被处理得直白露骨,毫无美感可言;府中下人毫无规矩,举止轻浮,与原著中森严的等级制度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对原著的“魔改”,不仅是对经典的亵渎,更反映出创作团队的功利心态和审美偏差。他们试图用低俗的情节和夸张的表演,来迎合一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却忽略了《红楼梦》最核心的思想价值。

为此《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映后,票房成绩与口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顶着“红楼梦”的IP光环,还辅以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但最终只收获了惨淡的票房,沦为彻头彻尾的“炮灰”。

究其原因,除了影片本身质量不佳外,观众的审美疲劳和对经典的尊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近年来,打着“致敬经典”旗号的翻拍作品层出不穷,但真正获得观众认可的却寥寥无几。粗制滥造的服化道、毫无演技的流量明星、以及对原著精神的曲解,早已消耗殆尽了观众的耐心。

当一部作品失去了内涵,只剩下空洞的噱头和粗俗的表达,那么等待它的,只有市场和口碑的双重失败。

改编、审美与经典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所引发的争议,并非个例,而是当下影视创作环境中,经典改编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拥有跨越时代、地域、文化背景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对经典作品进行改编,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更不是打着“致敬”的旗号进行肆意的曲解和颠覆。如何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和再创造,是摆在所有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尊重原著,并非意味着要一字不动地照搬原作。相反,优秀的改编作品,往往能够在忠实于原著精神的同时,融入时代元素,以更加贴近当代观众审美的方式,重新诠释经典的内涵。

虽说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大众的审美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多元并不意味着“无下限”,更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践踏文化底线。

新版《红楼梦》对秦可卿、林黛玉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贾府的刻画,都不同程度地迎合了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但却失去了对人物和故事的深度思考,最终沦为肤浅、粗俗的“文化快餐”。

新版《红楼梦》的失败,也提醒众人,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应该坚守对艺术的敬畏,对文化的责任,以及对观众的尊重。

笔者认为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所引发的争议,为当下影视创作敲响了警钟。在IP改编热潮之下,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艺术价值,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是所有影视从业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经典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其跨越时代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对经典进行改编,不应该成为消费经典的工具,而应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契机。

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优秀的经典改编作品,以更加精良的制作,更加深刻的思想,以及更加贴近当代观众审美的方式,让经典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