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必要制造远洋补给核潜艇对远洋作业的其他核潜艇进行补给?

友琴评军事 2024-11-01 18:01:50

最近又有一个声音:叫着为了适应远洋发展,我们要做“远洋补给潜艇”给弹道导弹核潜艇补充弹药和物资,让我们的威慑力更持久。

那么今天来说说吧。

潜艇补给舰的项目并不是一个特别新的概念,在二战期间就有一些专门的补给舰给潜艇做后勤支援。例如德国的沙尔号潜艇母舰,不仅仅可以承担潜艇的补给任务,还能吊装潜艇完成潜艇的修复、救援和运载任务。

在二战期间,美国、法国、日本也都有一些潜艇补给舰在服役。不过这玩意到了现代基本上就属于没什么太大用处的存在了。

就连美国,专用的潜艇补给舰也只有两艘在服役,以至于一张照片都可以同时拍下来:

如果说原因,其实很简单,这是VIIC型的U型潜艇,

如果只是看在海里航行的照片,这玩意看着挺大。

但如果上面站上人,你会发现哎?!画风怎么变了?

这玩意那么小吗?没错,VIIC在德国的一众U型潜艇中还是排水量比较大的,达到了871吨的水下排水量,通常,更小型号的U型潜艇的排水量只有300-400吨。知道为什么当时叫潜艇了吧?本身都是不大的小船。

由于吨位小,因此在海洋中的自持力比较低。所以就需要有不断的补给,而且潜艇补给舰的另一个作用是提供住宿。例如前面咱们提到的沙尔号

本身这艘船的船员配额有232人,但有410人的住宿空间,为的就是让潜艇中的艇员可以在船上休息。

而现代潜艇,如果按照吨位排水量来说就已经就不能叫“艇”了。以常见的攻击型潜艇“基洛”级为例,水下排水量超过了3000吨。

其内部的可用存储空间已经超过很多国家的护卫舰。这还只是常规动力潜艇,如果是核动力就更大了。例如我们70年代下水的汉级核动力攻击潜艇,水下排水量就超过了5000吨。

有这么大的排水量,本身潜艇的自持力就足够了,也没有必要再搞一些“远洋补给船”专门为潜艇服务了。

不过,武器装备这玩意有各种不同的思路和看法,在1980年代苏联立项了11570项目,这个项目一直执行到了1996年俄罗斯时期。

建造了专门为弹道导弹核潜艇做补给的远洋补给舰。

想法很美好,当台风级潜艇发射弹道导弹后,可以为台风级潜艇迅速补充弹药,让台风级潜艇来来一波攻击。

只不过由于设计水平和建造水平的原因,一艘“亚历山大·布利金“级弹药运输舰只能携带最多16枚R-39弹道导弹。要说16枚导弹也是不少了吧,但是,要补充的是R39弹道导弹,这种导弹的净重量为84吨。

补充的时候是连同外部的发射套筒一起进行替换。总重量超过了90吨。啥概念?这是一架波音-737-100客机的起飞重量。

或者是一辆半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重量。

看图片假想图很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用亚历山大·布利金换R39导弹操作起来很复杂。

由于两条船都是水面舰只,有横摇的问题,按照当时的说法,换一枚R39弹道导弹需要耗时2小时以上。而且这种操作还都是白天在做的实验,很难在夜晚完成。就目前而言“亚历山大·布利金”仅仅在港口中实现了为数不多的换弹操作。

而相较于有专门的潜艇禁锢设施和大型天车的专用换装船坞来说,用船换导弹也就是太小儿科了。

并且我们如果从潜艇的实战角度来说,发射一轮潜艇上的所有弹道导弹,基本上一个国家就灭国了,也没有太多的需求再来一波。

至于潜艇上的米面粮油,这些生活物资其实也不一定要用船只来补给,还有更方便的方法,一趟不行,就来两趟,潜艇上的人不多,一次性吃不了7吨的物资的。

哎,不是开头人家问的是远洋补给潜艇吗?怎么干说水面补给和空中补给了呢?其实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事情得说,就是潜艇的作战守则,潜艇尤其是弹道导弹核动力潜艇在水下航行的时候是有一个黑暗森林法则的。由于潜艇在水下的通讯都是依靠效率极其低下的长波通讯。没有便捷的实时通讯手段。自己又是一个国家核威慑的核心力量。因此在弹道导弹核潜艇所执勤的水域是“一山不容二虎”的。——在执勤水域内发现水下目标第一时间摧毁。这是自从弹道导弹核潜艇出现以来各个国家为了保证自己的核威慑的可靠性的一条铁律。看到这件事别吃惊,很好理解。在陆地上你能允许不明身份的人靠近你的核弹发射井吗?在海里难道就能允许了吗?

所以如果建造一艘“远洋补给潜艇”去潜艇的执勤区域送温暖,本身就是一个有去无回的任务。

0 阅读:31
评论列表
  • 2024-11-01 21:12

    没货船吗,非要潜艇对前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