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三刀(公众号“黄三刀”,欢迎关注)
和外省的朋友介绍家乡,经常讲两点“梗”:一是漳州话就是台湾话,几乎无差别;二是据考,杨贵妃和唐明皇谈恋爱,用的是闽南语。一般情况下,会引起外省朋友的“阅读兴趣”,毕竟外省的朋友一般以为福建话只有一种。
就第一点,有科学依据,话说几万年前,人类曾徒步到台湾。也就是说,一群“漳州人”走过漫长的“东山陆桥”来到台湾的左镇,他们在那里生活繁衍,成了“左镇人”。
在历史的穿越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用漳州地名命名的台湾地名:漳州寮、海澄里、南靖里、茄萣乡(长泰)、云霄街、照(诏)安路、铜山馆、平和村、漳浦厝、龙溪、圆山、芝山岩、白礁亭、月港大桥……
这无疑让漳州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地名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联,每个人看到一个熟悉的地名都会想起与之有关的生活,童年的记忆、少年的梦想、青年的追求、中年的奋斗、老年的休闲,还有亲戚朋友,悲欢离合等等。
当这个地名标志在另一张地图上的时候,你的生活发生了想象中的位移,心由此动,情由此生,在那里,在那个你还没有到达的地方,有曾经和你或者你的先人一起生活过的人群,他们是你的老乡,也许,还可能是你的同宗——正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
至于第二点,朋友们一般表示怀疑,因为他们想象不出来,闽南语谈的恋爱会是什么味道?无论如何,自从看过一篇相关论文之后,我就笃定杨贵妃谈的是闽南味的恋爱。也就是说,杨贵妃如果到了台湾,也是没有语言障碍的。
啊啊,我这是在哪里啊,在台湾如在漳州,在漳州如在台湾,这就是常说的“闽台两地自古以来人同祖、文同缘、神同源、俗相近、言相通”的境界吗?而杨贵妃恐怕想代表唐明皇要加上去的是——“心相系”。什么心?什么爱心......是文化之心。
有人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这虽然是一种调侃的说法,却反证了一个事实,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记录,不仅无处不在,而且“在”得悠久,“在”得永远。当下的文化热,反映了人对自身的深切关怀。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多维反映。当人们要把某种人与另一种人加以区分的时候,文化是一个衡量的标准。
世界文化是地球人与外星人的区分标志。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欧洲文化、日本文化等等,是我们识别不同国家人群的一个重要试标。而一国之内,区域文化则是区分是不同区域人群的的一个重要试标。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同祖同根。有专家画出一条台湾文化成形路线:中原文化——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台湾文化。闽南文化也好,台湾文化也好,作为区域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文化与闽南文化形成一定的差异,这是同根的差异,外表不大像,而是DNA是一样的。
因此,闽南人看台湾文化,既有一种亲切的陌生感,又有一种陌生的亲切感——这种感觉,像漳州人看到泉州人,厦门人;又像久不往来的亲戚突然相见,说着说着,突然发现,原来我们还是姑表亲,算起来,你是我的表弟,我是你的表哥。
你遇到非洲黑人、欧洲白人、美国人、日本人、俄国人有这种感觉吗?没有。这是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似曾相识燕归来”,认祖归宗,我们是一家人。毕竟人嘛,是社会的动物、文化的动物、情感的动物。
在一定的意义上,文化是一种记忆,一种依附于文字、古迹和文物的记忆。记忆把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揭示未来的走向。文化的穿越不仅是为了过去,更是为了将来。
波兰的人类学者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论》一书认为,“人作为动物首先要满足生物需要。随之就似乎创造了一个新的、第二性的、派生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文化。人们不断地维持它,使它再生产,由此也就创造了‘生活的文化规格’。文化成为物质和精神的器械,借助它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具体的特殊任务。”
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认为,“今天全世界有三种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回教文化与代表东方的中华儒学太极文化。”话说中华文化融“儒、释、道”为一体,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
只要是中国人,不管是海峡东岸还是西岸,终归是要走到一起的。因为,五千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生机勃勃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归宿。
所以,下回向外省的朋友介绍家乡的时候,我会改陈述句为问句引导:你想听杨贵妃和唐明皇是怎么用闽南语谈恋爱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