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本是列强间争夺霸权的战争,同彼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关系不大。不过,由于时任执政府的北洋军阀同英法协约国关系密切,所以最终仍卷入战争。
北洋政府起初试图中立,但在协约国的怂恿下,尤其是判断出战争形势变化后,最终改变过去的中立态度。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正式向德奥同盟国宣战。但由于国力较弱,所以没有派遣军队,而是“以工代兵”,派遣劳工支援协约国作战。
同中国直接接壤的俄国,就此成为中国劳工的输入国之一。正好,这时的俄国劳动力短缺,急需后方生产力,所以也把目光瞄向人口稠密的中国。其实早在1915年,俄国就开始在中国境内招募劳力。而在1917年之后,更多的华工赴俄支援。
华工勤劳吃苦,是俄国后方军事生产的重要保障
就此,数以万计的穷苦工人,浩浩荡荡地奔赴俄国各地。在乌拉尔的矿场、顿巴斯的煤田、高加索的油田、卡累利阿的林场,处处都有中国人辛勤劳作的身影。此时由于国家积贫积弱,在外的华工自然备受剥削、任人宰割。但俄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确吃苦耐劳”。
数十万华工的辛勤劳作,极大巩固了沙俄帝国的后方生产。据统计到1917年,俄国农村劳动力丧失高达47.4%,幸亏有华工补充缺口,才不至于后方生产完全崩溃。伴随着战事进行,很多华工甚至被运送到战争前线,从事挖战壕和战地勤务,甚至被直接编入作战部队。
赴俄华工数量,巅峰时期达到70万
而伴随着战争的白热化,赴俄华工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粗略统计,1915年有3万人,1916年突破10万人,1917年就达到60~70万人。在华工省籍中,尤以山东人最多。《山东省志·侨务志》记载:“一战期间,在俄国的华工共有数十万人,其中山东人约44万”。
伴随着规模壮大,华工们也开始为自身的权益而斗争。譬如,1916年底,距离莫斯科90公里的察夏车站发生中国工人大罢工;1917年初,北方铁路的华工们向沙俄当局请愿,要求改善工作条件;1917年,华人无产者与彼得格勒、莫斯科、基辅等城的俄国工人一道参加了反对临时政府、争取民主和平、反对战争的示威的游行。
十月革命爆发后,华工们积极参加红军
在争取权益的斗争中,华工们的经验和觉悟也愈发高涨。1917年10月25日,“阿芙乐尔”巡洋舰的开炮,宣告着十月革命的到来。广大身在俄国的华工欣喜若狂,纷纷踊跃参加苏俄红军,捍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紧随其后的俄国内战中,中国战士随苏俄红军作战,在战场上打出了国威。
在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地区,张福荣带领的“中国军团”作战勇猛,让苏俄大将布柳赫尔都刮目相看。在高加索地区,包清山的“中国赤卫师”纵横驰骋,屡挫白卫军的进攻。此外,“红鹰团”、“红星支队”等中国战士组成的部队,也都在俄国战场上打出了威风,扬威异域。
据统计,在俄国内战期间,红军队伍中的中国战士不少于5万人,如果再算上参加各地游击队的华工,其总数应当在15~20万之间,为苏维埃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向列强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