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 秒后,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
苗族,一个历史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炎黄战争时期,能歌善舞,被唐朝诗人杜甫以“五溪衣裳共云天”诗句所赞叹其服饰文化,归属于我国五十六民族之一的独特民族。
至今却有38万人散落在美国中,甚至对于中国没有什么认同感!
那么在这些背叛了故乡,流落到了美国,丧失了对中国的认同感的苗族身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
其原因还要从苗族的历史来源讲起。
因战争离开故乡的苗族们从苗族历史上看,苗族最早的一次迁徙可以追溯到至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
苗族作为最早的稻作民族,上古时期便以种植水稻为生,到了秦汉以后,苗族因王朝变迁中所产生的郡县制而逐渐聚集,开始以种地为生。
因其在发展中不断地与其它民族人民进行生产资料的交换,自身的封建社会经济也有了极速的发展。
在苗族的社会当中,一些被称为“蛮酋”“蛮帅”的人更是成为了世袭的“土官”,拥有着大量的土地。
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苗族人,则是成为了这些世袭“土官”们手下的人肉“牛马”,为其卖命、无偿劳役,耕种着他们的土地。
到了南宋王朝期间,为了拉拢这些“土官”们,朝廷开始以各种官职去笼络他们,从而加强王朝对于他们的统治与制约,这些被封赏的“土官”也随之变成了土司。
所谓的土司,就是各王朝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所制定的一种统治制度,以往的封建王朝“以土官治土民”,而土司则是更胜于土官的一种权利体现。
但无论如何,土司世袭制终将会影响到封建王朝对于自身集权统治的管理,在土司世袭制的影响下,各土司往往会因为土地上的纠纷等问题产生战乱,这对封建王朝的集权统一管理有着极大的影响。
而到了明清时期,为了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减少边疆地区拥兵自重的危害,当时的中央政府开始以“流官”逐渐代替“土司”,但这一举措遭到了早已在“自家”领土作威作福许久的土司们的反对。
这个在明清时期所使用的“改土归流”政策,对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有着极佳的管理作用。
它不仅可以加强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又可以安顺当时的人民百姓。
但当时的苗族土司们却因此而失去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权利,产生了对于“改土归流”政策的极大不满。
而这种不满逐渐的演化成为了叛乱,自明朝开始便大规模的起义,反对明朝的统治。
到了清朝,这种反对声更是演化到了极致,在17世纪到19世纪,先后爆发了“万历三大征”、“雍乾”、“乾嘉”、“咸同”等起义。
这些反对的声音很快便遭到了明清两朝的镇压,在血的洗礼下,许许多多的苗人只能离开自己曾经的故乡,沿着祖辈们所留下的足迹向着东南亚地区所迁徙。
除开这些因战火纷扰而被迫迁徙出中国的苗族们,还有一些自祖辈开始便居住在中国边疆地区的苗族们,这些人因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和其他的民族交流并不密切。
为了寻求更好的耕作条件,他们逐渐向着植被更加密集,土地更加肥沃的亚热带地区走去,而东南亚则恰好处在他们的要求之中。
就这样,无论是因战争、政治因素所导致的出走,还是因寻求更好的发展所迁徙的苗族们,不断的向着东南亚地区走去,并最终分化到了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地区。
这些迁徙到了东南亚地区的苗族们,又是怎么踏上了前往美国的道路上的呢?
越南战争下的苗族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20世纪中期,美苏两国冷战,东南亚地区被他们选定为了角逐的场地。
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地环境,以求谋得更大的战争利益,美国找到了出生在老挝东北部的苗族将军王宝。
王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加入法国印度支那军队,作为一个底层士兵参与着大大小小的战争。
二战结束后,王宝进入了老挝王国军队,并在1964年成为了唯一的一个苗族将军,在老挝东北部拥有自己的武装势力。
而看中了王宝在老挝东北部武装势力的美国,将他选为了美国中央情报局行动的特种部队的领导人。
为了更好地赢下这场不光彩的战争,美国还承诺部分苗族“只要他们愿意在越南战争中支持美国,为美国作战,那么战争结束后允许这些苗族移民到美国,享受安稳和谐的新生活。”
而早已经受过许许多多的战乱,身体与心灵疲惫不堪,内心深处期望着拥有一个和平安稳的新家园的东南亚苗族们又怎么会放过这些机会呢?
他们答应了美国的条件,并开始在老挝与越南帮助美军作战。
但之后的局势发生了转变,长期以来,美国投入在越南战争上的资源消耗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战争中美国军队的人员伤亡问题也在美国政治斗争中引起了许多人的讨论与不满。
在纽约,当地人民对于越南战争的反对声越来越大,到了后来甚至爆发了一场约30万人参与的反战游行,这场反战运动影响到了当时美国的绝大多数阶层。
随着国内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以及越南等地区顽强的反抗,美国在1973年的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在越南战争停火撤退的协议,并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撤出了自己的军队。
在战争结束前夕,美国军队使用直升机,不断地运送着当地的残留士兵从西贡到他们停留在海上的航母上。
在这之中不乏苗族的身影。
同时,许许多多的东南亚的苗族人因为战争的原因以难民的身份不断的流亡到了泰国,在泰国与各方势力的运作下,加上美国曾经提出的承诺,这一批苗族被送往了美国,以苗族难民的身份被美国所接收。
那么这些语言并不相通,身份上作为难民的苗族人是如何在美国生活的,又是怎样逐渐对中国失去了认同感的呢?
在美国生活的苗族们美国作为一个在法律上有着相关移民条例的国家,应对难民移民有着熟练的经验。
在苗族的文化里,他们注重家族的血统传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连接紧密,相互照顾,在他们的民族传统节日里,他们也会相聚一堂,感受来自亲情的温暖。
但是到了美国,为了避免苗族人聚集相拥,影响到当地治安的管理,美国政府将他们打散分离,规定每一个难民家庭不可以超过八个人,超过了八人的家族必须分家后才可以进入到美国。
受此影响,原本具备强大凝聚力的苗族家庭关系就此打破。
同时在接受地区的分配上,美国也将这些苗族分配到了资金匮乏,基础措施落后的地区。
初来乍到的苗族们,先是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有着语言、文化、肤色等不同的困扰,又因美国政策的失去了家族的庇护,这让他们在美国的生活举步维艰。
作为难民的他们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可以找到工作,这使得他们在到达美国初期很难找到工作赚钱,只能靠领取美国政府所发放的政府救济金勉强度日。
后来,在美国政府的组织下,由美国政府聘请老师专门教授他们英语与当地法律条例,这对他们在美国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但并非土生土长的他们,以难民的身份进入美国,当地人对他们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美国政府所教授的文化仅仅可以满足他们最简单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他们所能从事的工作也大都是简单的体力劳作。
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分苗人开始主动的寻找融入美国社会的途径,他们通过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以及积极主动的了解美国相关文化,使他们的后代逐渐融入到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当中。
因生活社会文化的不同,再加上一代又一代苗族人的变更,最开始到达美国的那一批苗族人已经日渐稀少,更多的是那些自美国出生,接受着美国文化环境影响,接受着美国知识教育的“新苗族”。
这些从小便生活在美国,接受着美式教育的新苗族并没有接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民族认知的教育缺失更让他们丧失掉了对中国苗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再加上当地人对于来自亚洲的他们的歧视,更令他们对自己身份产生厌恶,讨厌起了自己曾经的出身。
在这样的环境文化熏陶、缺失掉了的民族教育之下,这一批新的苗族对于中国的认同感越来越少,甚至到了完全没有认同感!
结语苗族的迁徙变更令人唏嘘,回顾他们的历史,不难发现往往都伴随着战争与政治的动荡。
这些流落到了美国的苗族们因为缺乏了相同的文化环境,缺少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逐渐失去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最后甚至失去了对故乡的认同,令人悲哀。
但无论如何,这些苗族的根永远在中国,文化的认同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我们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地推广着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他人,这些游子们终有一天会回到故乡的怀抱。
作者:大白菜编辑:苏眠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苗族——种族,风俗和传统丨刘慧茹
苗族丨百科
土司丨百科
王宝丨百科
越南战争丨百科
赵庆莲.美国苗族印象.民族工作,1996(12):37-38.
黄秀蓉.从“苗族”、“美国苗族”到“苗裔美国人”——美国苗族群体文化认同变迁.世界民族,2017(1):83-93.
黄秀蓉.老挝裔美国苗族的文化适应模式探析.世界民族,2022(3):94-105.
刘向阳.美国苗族人研究.世界民族,2009(6):54-59.
游洲.跨界民族视角:冷战时期美国与老挝赫蒙武装关系研究.世界历史评论,2022,9(1):11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