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霸主孙权,面对曹魏和蜀汉,他是如何一步一步称帝的?

诺斯罗普的笔记本 2024-02-10 11:23:38

孙权与曹操、刘备本是两代人,历史却作出了让他们同台竞技的残酷抉择。那么他是如何称王的呢?

一、诚信公平,聚力任能

易中天教授对刚接过政权的孙权概括了十六个字:“孙氏入吴,基础不牢;老大一死,地动山摇。”好在有张昭、周瑜一文一武两个旷世英才辅佐,一个“率群僚而立辅之”,一个“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尽管如此,孙权面对接过来的“烫手山芋”,首先做的是公平对待、诚信凝聚江东势力。

第一股政治势力是“淮泗军事集团”(即“枪杆子”),简称“淮泗将领”。主要是孙坚、孙策旧部,代表人物有周瑜、程普、黄盖、凌操、韩当、蒋钦、周泰、陈武、太史慈等。

第二股政治势力是“宾旅寄寓之士”(即“笔杆子”),简称“流亡北士”。主要是因躲避战乱而逃依江东州牧、太守的北方士人,代表人物有张昭、诸葛瑾、步騭、张纮、严畯等。

第三股政治势力是“江东世家大族”(即“钱袋子”),简称“江东士族”。“顾陆之裔”(西晋左思《吴都赋》)就是指顾、陆、张、朱“四大家族”。“顾”有顾雍、顾邵、顾谭等;“陆”有陆逊、陆绩、陆抗、陆凯等;“张”有张温等;“朱”有朱治、朱然、朱桓、朱据等。“虞魏之昆”的代表人物就是虞翻、魏腾等。

“创业讲诚信,遍地是黄金”。孙权深知其理,即不论是“淮泗将领”,还是“流亡北士”,都必须诚信做人,公平对待,凝心聚力走“江东化”的道路,才能使东吴立足于不败之地。

孙权举贤任能世所罕见。赤壁之战启用33岁的周瑜为前线总指挥,夷陵之战任用26岁的陆逊担任水路大军总司令;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就丞相一职,从孙邵到江东大族代表人物顾雍(当了19年丞相);当另一江东大族代表人物陆逊任丞相时,诏书中竟明确了“内外兼任,君实兼之”,“总司三事,以训臣僚”的职责。也就是说让其总揽“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大权。正是孙权用人之精准、之大胆,才有了东吴创业、建国、强盛58年的辉煌历程(曹魏45年,蜀汉42年)。

二、宽善理性,巧解内讧

“守业讲理性,弯腰捡黄金”。孙权18岁执政之时,孙代家族有战功、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多的是,其中不服的自然也大有人在。面对家族功臣、血缘亲戚的刁难,甚至内讧,孙权把年轻气盛、锋芒毕露的一面藏了起来,展现出了他“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的宽仁和善与理智人性的一面。

孙暠,三叔孙静的长子,孙权堂兄。其父子屡有战功,见权年纪轻轻便当“老大”,心里极不平衡,想取而代之,便“整帅吏士,欲取会稽”。也就是准备趁权根基未稳,攻战其治所会稽,夺取大位。不料风声走漏,内应虞翻传来消息说早有准备,暠只好悻悻撤离。对待堂兄孙暠,孙权采取了念其初犯,看在叔父孙静之面上,饶恕了他,还让他戴罪立功。

孙辅,大伯孙羌次子,孙贲之弟,孙权堂兄。与兄孙贲跟随孙策征战多年,战功显赫,全凭本事居庐陵太守之职。孙权即位后,质权能力,疑其不能管好东吴,也想“代之”。然而,族内支持辅的人很少,辅竟写信予曹操,欲借外力将权赶下台。不料,送信人将信“瞒辅予权”。权“盛怒”,言“不杀鸡不足以骇猴立威”。

于是与张昭一起召见孙辅质问,“兄厌乐邪,何为呼他人?”人证物证俱在,辅不敢抵赖。此次,权也只杀了辅的亲信以儆效尤,并软禁其“不再参军政”,还是没有大义灭亲。正是其宽善理性地巧妙处理兄弟内讧,才换来了孙氏家族近50年的博大团结和空前繁荣。

三、仁孝垂范,围术杀祖

“峨冠博带”的汉朝是我国礼仪之邦的鼎盛时期之一。“无为而治”、“独尊儒术”是其社会文明的核心理论。“孝、悌、忠、勇、仁、智、信”等成了当时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面对蓄谋反贼李术和有杀父之仇的黄祖怎么处理,对于刚执政江东的孙权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李术,自小有野心。孙策在位时封其为庐江太守。公元199年,策曾命他截杀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而事成有功。孙权即位后,因仍官居原职而不服气,“不肯事权”。此时,“亡叛”之徒不在少数,术则聚其实力,欲抗权附曹。权看出其阴谋后,先试探性地要求他交出部队,术竟以信“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而公然挑衅。

此间,恰逢曹操派人来接华歆到朝廷为官。权便借机带信奉承曹操道:“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当然也把杀严象的责任全部推到李术身上)。还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目的:“术必惧诛,复诡求救,勿复听受”。在作好了外围工作后,权果断出兵围逼李术,数月后“城破枭首”,然未杀随众,更未屠城。此战勇谋有余,仁政有施,威信大增。

黄祖,刘表的江夏太守,与孙权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公元203年,一击黄祖“大破其舟军”,然因山越叛乱而被迫撤防。公元207年,二征黄祖,然因太夫人染重病急返事“孝”却未谋面离世,仅“掳其人民而还”。公元208年,孙权带着杀父之仇,离母之恨,三征黄祖,斩其战将孙就、张硕,擒苏飞,获民众数万,“屠其城,而枭其首”(作者认为:既然“获民众数万”,那么“屠其城”则有点记过之嫌)。此役,孙权终于报了杀父之仇。在那个封建年代,孙权三次攻击黄祖,实际上是对其父母尽孝,给东吴人民垂范。

四、英明果敢,决战赤壁

公元208年,刘备被曹操一路追杀,“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毫无还手之力,曹操有“会猎于吴”之意,“饮马长江”之势。然曹新破刘表,得其水军,雄狮百万,面对强敌,“孙刘联盟”这一政治共同体应运而生。世人大多认为“孙刘联盟”是鲁肃、周瑜、诸葛亮等人促成的。

主要有:一是鲁肃劝孙权,我降了“不失州郡也”,而主公你降了“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十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二是周瑜则分析曹操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后方有“马超、韩遂为患”,且“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天气大寒,缺乏马料”等。三是诸葛亮,《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则用了“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说周瑜”等三个篇章来传奇描绘。但作者个人认为,恰恰是孙权本人英明绝伦、果敢决策,一手缔造了“孙刘联盟”。

孙权,“形貌奇伟,碧眼紫髯”,“目有精光,方颐大口”,“骨体不恒,长上短下”,可见其不同与凡人!15岁任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参与孙策军政要务,“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执掌东吴后,鲁肃给孙权拟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的战略目标。

然而,面对强敌,孙权早已在降与战之间做出了选择。《吴主传》中有周瑜、鲁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与周瑜“君言当击,甚与孤同”;与鲁肃“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当周瑜主动请战曰“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时,孙权竟脱口而出:“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还请瑜、肃、普先行,孤在柴桑(今九江西南)作后援,并言你们如出师不利,“孤当与孟德决之”。显而易见,“孙刘联盟”与曹操决战赤壁,孙权早已在筹划兵将、器械、粮草,早已下定了必战的决心。

五、隐忍韬晦,败刘坑曹

公元219年7月,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其不挡之势以致曹操有迁都之念,威震华夏,气吞环宇。正当此时,孙权则一方面利用吕蒙这个“病秧子”,陆逊这个“臭小子”,自己也“装孙子”来欺骗关羽。另一方面则写信给曹操“乞以讨羽自效”,“称臣于操,称说天命”,还叮嘱再三务请保守机密,待关羽大量抽调荆州守兵到樊城前线之时,竟悄然发动“白衣渡江”光复了荆州。

孙权使韬晦之计杀关羽,夺荆州后,继续打“外交牌”迷惑曹魏的视线。公元220年10月,曹丕称帝,孙权选择的是向丕“使命称藩”,送回俘将于禁,还接受了曹丕册封的“吴王”。为什么?孙权清楚地知道:刘备报仇克日将至。同时,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孙权真正担心的是曹丕“与西俱至”,两面受敌。

公元221年4月,刘备称帝。3个月后,以“替二弟关羽,三弟张飞报仇”为由,冒然发动了“夷陵战争”(实际是夺荆州,吞东吴的战役)。孙权在做好曹魏外交工作的同时,也在积极调兵遣将,亲自备战,抢设“三道防线”。战争过程采取的是“主动后撤,诱敌深入,拖垮敌人,寻机歼灭”之战略战术,终于在13个月后让不可一世的“刘叔叔”发出了“吾乃为陆逊所折,岂非天邪?”的悲叹!

曹丕、刘备称帝前后,孙权隐忍韬晦讨好曹魏,智斗刘备,放弃了第一次称帝机会。223年4月,群臣“固重以请”劝谏孙权“尊帝号”,“权不许”。此时,孙权是在选择一条既不同于曹操“把黄袍当衬衣穿”(翦伯赞老先生妙语),也不同于刘备“把衬衣当黄袍穿”,而是“自己做个黄袍先反着穿”的道路。仅仅是把曹丕的年号“黄初”,刘备的年号“章武”各摘一个字即“黄武”做为自己独立王国的年号,第二次放弃了称帝机会。

孙氏父子都有浓烈的“皇帝情结”。孙坚有得到“传国玉玺”就兴奋地返回老家“顺应天命”之举。孙策曾与张纮有“一与君同符合契”之言(符、契是中央政府调动军队的凭证)。孙权接班后,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在29年内,把“联蜀抗魏”和“通魏弱蜀”导演得游刃有余,不但击败了刘备,而且哄坑了曹操(丕)。终于,在公元229年4月13日稳然称帝,年号改“黄武”为“黄龙”,国旗为“黄龙大牙旗”。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