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政协网2023年3月15日报道:“由南京市政协主办,南京智库联盟、浙江大学江苏校友会、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共同承办的‘陈美林教授著作捐赠仪式’在吴敬梓纪念馆(秦淮水亭)举行。”
陈美林教授著作捐赠仪式
此前,科举博物馆的副馆长尹磊同志曾与我联系,他知道笔者因年事已高,一般不参加这些活动,但此次活动由政协主办,他们很重视,而“秦淮水亭”重建的动议曾得到省政协的大力支持,尹磊同志希望我能出席此次由政协主办的活动。当天还由他亲自来接我去与会。
会后即有同志问我,怎么想到要重建秦淮水亭的,当年又是如何做工作的。归来后,多年前获得博士学位的老学生来看我,谈起此事,也建议我做一回顾,以期后来者知晓。
老学生并举出两年前笔者所发表的《“儒林”之旅的回顾与反思》长文,叙述一己研究吴敬梓著作半个世纪的历程,对后学颇有启发,这是从精神文明来探讨吴敬梓的人文贡献的,而吴敬梓生活的社会环境未有人探考过,老学生知道我曾做过一些工作,也应该做些回顾。此言亦有道理,乃就动议“秦淮水亭”重建一事略作交代。
为了深入探析吴敬梓作品特别是他创作的小说《儒林外史》的思想蕴涵,不能不先行考察他的家世、生平、思想和生活状况。
在考察的基础上,我先后发表了《吴敬梓身世三考》《吴敬梓家世杂考》《关于吴敬梓家世的几点辩正》《略述康熙〈全椒志〉中有关吴敬梓先世资料》《吴敬梓“秦淮水亭”考索》等系列文章,这些考证的文章,初步理清吴敬梓在家族中的地位,吴氏家族的内部矛盾,吴敬梓与族人、乡人的关系,“逝将去汝”而移家金陵、购置秦淮水亭以居等一系列旧事,在“论文乐友朋”的交游中,除传统的文士外,也有颜、李学说的传人,懂得科技和梵文的学者,由于生活的日渐贫困而接触到下层市井的各色人物,这对于他“闲居日对钟山坐,赢得《儒林外史》详”的创作极为有利,如果没有南京、水亭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吴敬梓是不可能创作出《儒林外史》这样的精神产品的。
《吴敬梓研究》
至此,对于精神文明、物质环境、人文科学成果的相互关系有了较为深入的体认。这一认识在我长期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一直予以重视。
1995年5月26日,香港大学主办“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术讨论会,安排我与饶宗颐、王水照等八人做专题发言。发言后,会议尚未结束,我便飞往韩国,应启明大学之邀,参加该校主办的“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展望著名学者讲演大会”,除我之外上海的王水照、台湾的王更生和余培林也在此次应邀之列。
在这接连参加的两个会议中,我的发言都涉及这一体认,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依附、彼此渗透、互为条件的。
《三读集》
此际,武汉大学拟编一本名家讲演集,因我曾被该校聘为兼职教授,向我约稿,乃将这两次发言整理成《物质文明、人文科学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一文给他们,被收入由该校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名家讲演集》中,后又收入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的拙作《三读集》中。这一认识,虽然成文公开发表于后,但此前已曾有所实践,那就是动议修复秦淮水亭这一活动。
2
此项活动始于1981年,先行发表两篇文章以造声势,一是该年4月于广州出版的《随笔》15期上发表《吴敬梓在南京》,该文以七十年代撰写的一些考据文章为基础,用散文笔法予以介绍,便于更多读者阅读。全文分为四小节:“逝将去汝”“秦淮水亭”“闲居日对钟山坐,赢得《儒林外史》详”“论文乐友朋”,描述了吴敬梓生平大略:因与乡人、族人不睦而移家,入住南京秦淮水亭,广交朋友终日著书。
在《随笔》发表《吴敬梓在南京》一文后数月,1981年8月9日在香港《大公报·艺林》发表此前写成的《吴敬梓“秦淮水亭”考索 》,就“秦淮水亭”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做一番考据。
结论是“水亭”位处于青溪、秦淮河汇流处的淮青桥附近,曾是南朝江总的园宅,但江总宅舍确切地址已不可考,吴敬梓友人王又曾有诗云“住近青溪江令宅”,而不言“住是青溪江令宅”,是有分寸的。此地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的宅第,周围有众多的六朝遗迹,吴敬梓生活于此,对他的“六代情”的滋生颇有促进作用。
《吴敬梓评传》
这两篇文章发表后,我又陆续在苏、浙、皖的报刊上发表相应的文章,1981年大公报发表的《考索》一文,被1984年1期《南京史志》全文转载。
1986年创刊的《南京城市研究》创刊号发表两篇特约稿,一篇从理工科考察由齐康教授撰写,另一篇则从文史科考虑约笔者为之,乃写成《恢复和发展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其中一节为“名胜古迹,择善修缮”,便有恢复“秦淮水亭”的建议。
拙作还被2004年召开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会议文集《文化与城市性格 》收入,南京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
除撰文介绍外,我还同时在一些学术活动中呼吁。如1984年秋由汪海粟主持的纪念吴敬梓逝世230年学术讨论会上,我便提出修建“吴敬梓纪念亭”的建议,据《南京日报》报道,这一建议得到与会者的热烈赞同。会后,1987年在夫子庙晚晴楼召开的秦淮风光带建设的座谈会上,我也明确提出重建“秦淮水亭”的倡议。
《吴敬梓》
此外,有关单位召开的如“古都研究与传统文化”一类的学术会议上,我也一再呼吁。由于不断撰文发表,会议呼吁,重建“秦淮水亭”一事渐为人知,我便考虑再从正式渠道提出这一动议。
3
我曾任省政协六届委员(教育界)、七届委员(文化界),在十年任职期间,凡参加有关活动时曾向同道宣传重建“秦淮水亭”的意义,并正式写提案两次。
1990年省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我第一次写提案,建议在“秦淮风光带”建设中安排重建吴敬梓“秦淮水亭”的项目。据孙富中主任在此次会议提案汇报中说,对这一提案,“南京市政府非常重视,交待有关部门对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力争尽快开工建设”。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于1990年5月23日做出答复,并由省政协转致本人,答复中肯定“此议很好”,“我市非常重视”,“力争尽快开工建设”,还表示“感谢您的建议,欢迎您对我市政府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对此答复,颇为满意,但等待数年,未见明显进展。
于是,在1994年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我再次写提案敦促此事,并给市委书记写信申述此一项目的意义,希望得到重视,付诸实施。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吴敬梓》
很快就收到市政府办公厅于5月7日的答复,说“市领导十分重视”,要求“秦淮区政府立即将此项工作列入区里的旅游工作计划之中”,区里也派了张德宽、王克瑶两位同志接我去他们选定的地址考察,并征询在下意见。因牵涉到拆迁、经费等问题,未便多说,表示尊重政府决策,只盼早日建成。
在市、区努力下,终于在1997年秋建成,10月1日有关负责人接我去参观。10月21日吴敬梓故乡的全椒县人大主任李忠烈来访,为感谢笔者先前对他们工作的支持,特将由景德镇烧制的吴敬梓瓷像送我一尊,我于是建议李主任也送一尊给秦淮水亭,他欣然同意,并与秦淮区约定日期 ,陪同李主任去夫子庙,旅游局负责同志接待,双方交谈,约定彼此联系,相互支持。
同年12月3日,秦淮区政府邀请我撰写“秦淮水亭修复记”,推辞不得,乃勉力为之。当区领导见到碑文末署有“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字样,一定要笔者署名,不要用组织名义,乃遵照他们的意见予以改动,然后由他们勒石为碑,嵌在院墙之上。
《十年动议·政协促成——吴敬梓秦淮水亭修复记》
秦淮水亭建成后,新华日报于1998年1月14日以“融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为一体”的题目,报道了“吴敬梓故居陈列馆开放”,介绍该馆占地800平方米,以秦淮水亭为主要景点,碑廊中嵌有名家绘制的反映吴敬梓生平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有迁寓秦淮、绝意仕途、绕城暖足、愤世著书、重修秦淮水亭记等5块石碑。江苏社联主编的《社科信息 》(1998年2月6日第五期) 则以一个版面介绍,并附有照片二张。
其时,有政协同志约我写一文介绍,乃应命写成《十年动议·政协促成——吴敬梓秦淮水亭修复记》一文,发表在《江苏政协》2004年9期,此文又被全国政协所选中,收入他们主编的《人民政协记事》一书,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由此可见,修复秦淮水亭一文,已为省政协、全国政协所认可——也算是入了史志了。
4
岂知“秦淮水亭”建成不久,《扬子晚报》1998年1月14日第一版有“敬梓又临秦淮河,故居清净已不在”,实情如何,不得而知,此后不断有“水亭”败落的消息传来,也无能为力。
陈美林教授
2011年9月25日《金陵晚报》记者于峰来访,谈及秦淮水亭已不存在,9月28日《金陵晚报》有黑字标题报道《夫子庙“吴敬梓故居”如今成了茶馆》。同时 黄强持其所作《文人置业那些事》来访,请为该书作序。书中有一章谈“秦淮水亭”的现状,“陈列室已经落满灰尘,一片沧桑”“一些老年市民常来此唱戏、娱乐”,最后向我发问:“不知当年花费十年工夫,多方吁吁,才复建了秦淮水亭的陈美林教授,今年可故地重游?假若见到此情此景,他又有何感慨!”
其实,在2004年,夫子庙社区的民间艺术馆成立,由于原址狭小,活动受限,迁至东水关一座“面积200平方米”的建筑中。又按照区领导的指示“移来吴敬梓半身塑像”,这就是吴敬梓纪念馆新址。
有媒体报道“吴敬梓原故居成包子馆,另选址重建”,新的纪念馆同时也是民间艺人活动的场所,为此引来一些媒体的批评报道。
秦淮水亭
在这形势下,受到友人敦促,又不得不过问,乃于2011年11月4月给市委书记写信反映。市委办公厅于4月17日复信,说“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王为崧同志高度重视”,并转来夫子庙街道办的答复,但仅说明现状,并无改进措施。
乃于2013年5月6日再次给市委写信,市委办公厅6月6日复信,说已批示秦淮区处理,“区领导高度重视”,要将东水艺苑迁走,“以秦淮水亭为载体,恢复吴敬梓故居展览馆旧貌”。
秦淮区曾于5月15日接去座谈修葺水亭一事,散会时,何区长希望笔者为文绍介,乃写成《吴敬梓和儒林外史》一文,加一副题“为秦淮水亭修葺而作”,文末点明“今年为吴敬梓逝世260周年,有关部门拟修葺秦淮水亭,乃应邀作此短文”,刊发在《钟山风雨》2014年4期。
新馆于2015年4月对外开放,但园内修葺工作仍未到位,如原馆中五块石碑不见踪影。一些媒体如《现代快报》有所报道。经记者刘静妍追踪询问,夫子庙文旅集团总经理李宗虹在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尹磊等人陪同下来访,刘静妍同志也来参加,李总表示重修记可以重刻,临走时又索书几种和两张光盘作为资料。
吴敬梓纪念馆
2021年秋,南京工业大学薛莉清副教授来访,说她是市政协一个课题组成员,主要负责策划在秦淮水亭办一个“吴敬梓与他的时代——明清儒林意趣”的展览,就有关问题向我咨询两次。其它活动未曾参与,展览会开幕也是从报道上见到。
直到今年3月15日的活动中才再次与薛教授相逢,由她领我们在纪念馆中走了一圈,希望秦淮水亭能够得到持续的重视和保护,这才与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地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