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贪书记官瘾大:家庭会议设秘书长,出行警车开道,官邸住四合院

历史有小狼 2024-11-14 18:20:51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对于负责一方发展的官员们来说,广泛学习其他地方的经验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做法。但在云南玉溪前市委书记罗应光手上,“调研”和“开工”却都变成了他大搞形式、包揽政绩的便捷手法。当官上了瘾的他不但在公众场合习惯“作秀”,近百次调用警车为自己出行开道,日常办公也配上秘书,甚至回家后都还要组织家人“开会”,让他们向自己汇报“工作”。由于他的行为突出,罗被调查审判后还成了云南纪委宣传片中“官油子”的典型代表。

爱好调研的“罗会长”

罗应光生于1966年底,是再云南土生土长的拉祜族人。1988年他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原本成绩和能力都很受看好,但他却放弃了旁人眼中前途更好的城市工作,而是回到了离老家不远的思茅,从基层干部做起。

对于他的这个决定,从当初带他的老师到身边圈子里的熟人,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表示赞同。因为这些人大都认为,以罗毕业时的能力,完全可以选择一些城市里更安稳、条件更好的职位。

但罗应光自己一旦决定,就完全不考虑变更,凭借着他对云南本地风土人情的熟悉了解、本身就精明颇有办事能力的性格,他没花太多时间就从楚雄州委副书记做到了昭通市长,此后更是不断高升,一路进到了云南省委。

在他任职于云南省委和担任玉溪市长期间,时常都有关于他的新闻大事见诸报端。例如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增强产业发展、加快扶贫攻坚、提升城建品质……,许多与当地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上,都可能会出现他的身影。

为了推行这些新的举措,罗应光往往会出面组织进行前期调研,言必称传达指示、学习经验,接着再举办盛大气派的上马仪式,营造起足够大的社会影响力。

如果考虑这些项目上马的频率和数量,当地群众的切身生活质量、社会环境早就应该得到不小的提升改观。可是实际上,当地干部群众对他推动的许多政绩项目并不买账。

因为这些一窝蜂上马的项目看似高大上,实际上多是盲目的“形象工程”。喊口号轰轰烈烈、落地执行却罕有进展甚至不少还直接停工、临到总结时就弄虚作假,因此虽然有“外地经验”作为旗号,却少有实效,老百姓从中体会不到实惠,自然也就不会给出良好的评价口碑。

至于罗应光本人,由于总是好出风头、爱调研、爱开会、爱传达,他还得到了“罗会长”、“罗调研”、“罗传达”等一堆调侃意味浓厚的外号。

其本人后来也自我反省,说自己总是把力气花在造势出彩的表面文章上,但实际执行却不出力,更加没有做到久久为功。“口号喊得震天响”,却不关注实事,当然只是虚有其表。

2021年5月底,罗应光因为涉嫌受贿接受云南省监察部门的调查,此后移送到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按照红河州检察院的起诉状,从2002年开始,罗应光便利用再楚雄州、昭通市、玉溪市和云南省担任各级职务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同`时自己也收受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应当依法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家庭会议有啥用?

利用职权非法受贿之外,罗应光非常热衷于营造自己的官场形象,也就是抓住各种细节,给自己的个人公众形象“上油”。他公开发言时爱喊口号、言必称“开会传达”,特别重视各种亲身调研。调研本来是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的有效手段,但却被罗经营成了排场甚至“作秀”——他每每下基层总是喜欢调用警车来开道引导,招摇过市,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观看。

由于在工作中习惯了焦点中心、万人瞩目的感觉,罗应光甚至连回到家里都不肯“放松”下来。他给自己罗家和妻子渠家的近亲晚辈制定了一套“会议流程”,经常都会制定主题,把这两家的人召集起来开家庭会议。

要说“家庭会议”,在许多普通家庭中也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疑难问题,家庭亲戚之间也会有意见不合的地方需要当面讨论,这种时候把所有相关人等召集起来当面谈,无疑是一种省时省力且有效率的做法。

可是罗应光推动召开的“家庭会议”,却并不是这样的情况。

不管有事没事,也不管是不是和每一个亲戚都有关系,罗应光只要心血来潮,就会召集两家所有人到自家来开会。他甚至还为这样的会议设置了正副“秘书长”,一切流程按照在政府单位的流程进行,会后还要出会议纪要。

罗渠两家的亲戚家人只要人在本市,接到通知后都必须到会,这其中不乏早就不管事只养老的老人,也有年纪还小并不懂事的幼儿,所有人都应召而来的结果就是罗应光的“家庭会议”规模动不动就有七八十人。

那么,这样的家庭会议,到底有什么实际意义、又解决了多少具体问题呢?

罗应光自己也承认没啥用,他只是为了享受那种被两个家族许多人簇拥在中间的感觉,“就像大观园里的贾母一样”,所有人都在捧着自己、所有人都忙着说好听的话,自己则坐在中间最显眼的位置上,志得意满地教育大家“既要当官、又要发财”。

从杞麓湖工程开始

这些远亲近亲之所以簇拥在罗应光身边,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拉近亲戚关系、享受亲情,而是指望从罗应光掌握的职权中获得好处,把利益带回自己家里去。

罗应光自己也认为这种事情司空见惯,能有什么好处,当然也尽量让身边的人都沾到光、都有份。于是他先是出手站台,给自己的弟弟和妻弟“打招呼”,帮助他们获得政府工程分包的优先权;后来,随着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他的操作也更加毫无顾忌,许多近亲远亲甚至他的驾驶员,也都因为他明里暗里的“帮助”而捞到了好处。

最有代表性的事例发生在治理杞麓湖工程执行期间。

杞麓湖是位于玉溪通海的一座重要湖泊,历来被视为通海人民的母亲湖。2014年,罗应光走马上任当上市委书记,不久后便经手了杞麓湖治理项目。

这个治理项目原本是经过玉溪市委研究决定的环境保护项目,总计投入7亿资金,目的对杞麓湖开发过度、污水排放严重的问题进行系统治理。一旦治理成功,不但能够大大改善通海人民的居住环境,对发展玉溪旅游也很有利好。

但是在罗应光眼里,这个项目却成了以权谋私、让亲朋好友都能沾到好处的“香饽饽”。面对着络绎不绝求上门拉关系的人潮,罗应光大手一挥、慷慨相助,让他们成功地拿到了杞麓湖治理的分包环节。

市委书记带了头,体系内的其他干部自然也就没了顾忌,纷纷搞起了各图私利的暗箱操作。最后,这个项目的7亿款项全部花了出去,但杞麓湖的环境却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有了第一个湖,此后治理星云湖、抚仙湖的工程也都走上了差不多的老路:罗应光的弟弟和小舅子都获得了利益空间巨大的项目分包,就连给他开车的司机因为嘴甜会来事,也得到了罗应光的“帮助”,成功地承包到了治理工程中的一个环节。

三湖治理工程上马之初,云南当地的许多媒体都曾经大篇幅报导,罗应光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是美丽玉溪建设的“组合拳”,呼吁大家都热切期待,这个项目完成之后一定会看到一个全新的玉溪。

但是这个项目的真正效果如何呢?罗应光在任时,通过对舆论的把持,将杞麓湖水质未出现好转的原因归结于雨水太少,声称如果老天爷赏饭多多下雨,这座湖的环境就能够变好。这些铤而走险弄虚作假的行为,之后都被省纪委监委一一起底,罗应光当初的大言不惭也就完全成了自带讽刺意味的笑话。

在他之后担任玉溪市委书记的王力曾说,杞麓湖的生态环境治理不好,罗应光才是真正的“最大污染源”。

结交“好友”,走上邪路

也有一些知情者认为,最初罗应光放弃分配到更好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做基层干部,那时候应该还是心怀着反哺家乡的理想。他的妻子渠志荣也非常支持他的想法,甚至跟着罗应光一起来到全然陌生的小城,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

那么,罗应光的“变质”,又是从何时开始?

1997年,由于能力出众、工作出色,罗出任了云南省团委副书记,并于两年后调任到省委。也就是在这个职位期间,他结识了即将对他人生带来重要影响的秦光荣。

与罗应光相比,秦光荣的任职履历丰富得多,称得上是“见多识广”。于是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遇到一些疑难之处,罗应光便时常向秦光荣询问、请教,一来二去两人熟络起来,两人之间的礼节往还也就变得十分频繁。

曾有一次,罗应光得到了来自秦光荣的“重要指点”,获得了单位评优的奖励,这个荣誉不但对此后的升职极有帮助,还伴随着一笔不多不少的奖金。

罗应光认为礼不可缺,原本计划和以前一样,送一些当地土产给秦光荣。但他的妻子却提醒他,这次评优对你的将来十分重要,人家可以说是帮了你很大的忙,再送些不值几个钱的土特产就“太不懂事”了。

罗应光觉得妻子说得有道理,想来想去最后决定把奖金原封不动送给秦光荣,以此表达自己的感谢。他原本还担心秦会不会认为不合适,没想到的是秦光荣竟然问都不问,开开心心地就把钱收下了。

也是从这一次开始,两人之间送礼应酬、利益往来之类的事情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味道。罗应光就此一发不可收拾,以权谋私换来的利益越多,他的胆子也就越大。

在公众场合、在会议台上,他大讲特讲“六不能”,台下却各方面都为自己谋取特权。他上任玉溪市委书记后,认为既然都当上市委书记了,住所怎么能还不如当地的老板?于是他安排市委办去操办种种细节,租下了一个面积接近两千平米的四合院,内外全部翻建装修,还要求接待办配备上管家保姆服务,作为自己一家人的住宅。为了能够足不出户尽情享受,罗应光还特别要求四合院内必须有私人的泡澡房和桑拿室。

结语

种种细节,都证明罗应光在作为一个干部的道路上早已越走越远——既想坐上高位、又想捞取大量利益,这样的歪路迟早有翻车的一天。2021年,由于罗应光严重违纪违法证据确凿,他先是被纪委列为“以案促改”的典型案例,后又作为警示教育专题片《“官油子”现形记》的主要人物搬上荧屏,完完全全成了警示后人的“反面典型”。

参考资料:

《贪官为享“官瘾”家庭会议设“秘书长” 3月大的婴儿也参会》;光明网;2023-02-21

《云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原党组书记、主任罗应光被逮捕》;海外网;2021-05-28

《市司法局召开以罗应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镜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人民资讯;2021-11-23

0 阅读: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