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历史,北宋末年的货币浩劫

基歪财说 2024-05-22 21:03:13

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末年,一场由统治者挥霍无度、滥发钱币引发的严重通货膨胀正在肆虐神州大地。这场货币浩劫,犹如一只吸血的巨兽,榨干了无数民脂民膏,将整个国家推向了灭亡的边缘。时至今日,这段历史依然值得我们反复揣摩,以史为鉴。

北宋王朝建立之初,经济欣欣向荣。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货币需求量不断攀升。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北宋前期的皇帝们都比较重视货币政策。他们通过合理控制铸币规模,保持币值稳定,有力地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繁荣。然而,这一切在北宋后期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

北宋后期,宋徽宗执掌大宝。这位皇帝沉迷于道教和艺术,大兴土木,穷奢极欲。据史料记载,宋徽宗在位期间,营建了多达四十六座宫殿,修建了诸如艮岳、灵图阁等奢华建筑,甚至在宫中开凿了一条长达数里的玉河。这些奢侈工程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国库空虚。与此同时,北方的金人虎视眈眈,战事一触即发。面对巨额的军费开支和奢靡无度的宫廷生活,宋徽宗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滥发钱币。

从崇宁元年(1102年)开始,官府铸币的数量开始失控。仅仅崇宁四年,铸币量就达到了北宋前期总量的数倍。到了大观年间,又铸造了大量品质低劣的"大观通宝"铜钱。这些劣币铜质低下,有的甚至掺杂了铁屑。一时间,市面上钱币泛滥成灾,货币严重贬值。据史料记载,当时"钱五升得米一斗","钱五十余万,市牛一头"。物价飞涨数倍,民不聊生。

钱币贬值引发的连锁反应迅速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商人和富户为了避免钱币贬值,纷纷囤积粮食和物资,导致市场供应短缺,物价进一步攀升。而普通百姓的收入远远跟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许多人甚至连最基本的口粮都无力购买。据《宋史·食货志》记载:"米斗万钱,人莫能食。"百姓的生活如同被泡在了沸水中,时刻面临着被烫伤的危险。

不仅如此,朝廷为了筹集更多的钱财,变本加厉地向百姓搜刮。除了征收常规的田赋、商税外,他们还强制百姓缴纳所谓的"免役钱"。所谓"免役",就是百姓可以用钱来替代服劳役。起初,有些百姓还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可以用钱来摆脱劳役之苦。但随着钱币贬值,这笔费用变得越来越沉重,百姓不堪重负。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官为了完成征收任务,甚至强迫百姓借高利贷来缴纳免役钱,致使许多人因此家破人亡。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张三的农民,被迫借了高利贷来缴纳免役钱,结果欠下了一屁股债,最后不得不卖儿鬻女,流离失所。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百姓的悲惨遭遇。

除了征收免役钱,朝廷还想方设法搜刮民脂民膏。他们强迫百姓购买官府专卖的茶、盐、酒等物品,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宋人王谠在《唐语林》中记载:"茶法、盐法、酒法,榷而不已,民不聊生。"官府的专卖制度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将百姓的钱财一点点榨干。

面对民间的怨声载道,统治者非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宋徽宗为了掩盖滥发钱币的事实,甚至颁布法令,禁止民间议论钱币问题,违者重罚。据宋人邵伯温记载,当时"言钱轻重者,罪至死"。言论钳制,百姓敢怒不敢言。当物价飞涨到百姓难以承受时,宋徽宗非但不思改革,反而将责任推给小人,称"小人兴利,君子制法"。殊不知,真正的小人,恰恰就是那些滥发钱币、横征暴敛的权贵们。

在货币危机和苛捐杂税的双重压迫下,北宋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据史书记载,宋徽宗时期,民变此起彼伏,"自京师达于四方,盗贼蜂起"。河北的王小波、山东的朱克融等人纷纷起兵反抗,打着"均贫富,等贵贱"的旗号,吸引了大批不堪重负的农民。尽管这些起义最终都被朝廷镇压,但他们揭示了北宋末年社会的动荡和统治基础的脆弱。

随着经济危机不断发酵,民怨沸腾,北宋的统治根基日益动摇。到宋钦宗时期,金人南下,攻城略地。北宋军民已丧失抵抗意志,士气低落。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钦宗赵桓在听到金兵逼近汴梁时,惊慌失措,甚至想弃城而逃。

可见,北宋的统治阶层已经完全丧失了抵抗外敌的勇气和决心。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就此灭亡。而通货膨胀所引发的经济问题,无疑是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诱因。

北宋的悲剧,生动诠释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铸币权掌握在谁手里,谁就要对货币负责。它是服务实体经济、造福百姓的重要工具,而不是统治者的提款机。一旦这条红线被逾越,整个社会都要为之付出惨痛代价。

九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只能说,货币的本质从未改变,滥发钱币的恶果也从未改变。唯有守住货币这一经济命脉,不做透支子孙的买单人,方能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后世。

2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