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消亡的6个民间手艺,个个让人怀念,你见过几个?

回顾过往读历史 2024-11-14 04:10:47
前言

高手在民间。

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毕竟当时很多人可是靠着手艺赚钱的,没点本事可能连饭都吃不好。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手艺很多都被机器所取代,但是没了人工那个味道,总觉得少了点“灵魂”。

那么,接下来咱就聊聊正在消亡的六个民间手艺,看看咱见过几个。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篾匠

篾匠这个名字大家听起来是不是很陌生?甚至是不会读?

这两个字其实读“mie jiang”都是四声。

而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其实也没有多么“高大上”,因为通俗来说,篾匠这个职业其实就是用竹篾编造各种东西。

就比如簸箕、竹篮之类的东西,篾匠总是能用他们心灵手巧的双手把他们做的十分精致。

那这些篾匠一般都怎么编东西呢?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篾匠也是如此,他们一般会挑选比较合适的竹子作为原材料,然后按照自己所想要编造的东西,把这些竹子劈成合适长宽的条。

而有了原材料,辅助用的工具自然也是必不可少,而其中篾刀的作用其实十分重要。

所谓篾刀,它其实就是用竹子盘成的细篾,而除了篾刀,一些小锯子、小凿子其实也十分重要。

毕竟这活可是要比较精细,要想搞出好的东西,那工具也要细致一点。

而要实际操作的话,看上去用两双手加上工具就能够“轻松”完成,而实际上,篾匠可是要花费很多心思,该精细的地方他们要细致入微的观察,该造型的地方他们也要深思熟虑。

而且他们的手肯定要稳,不然的话也做不出精巧的物件了。

要知道,这其中的门道其实也不止这些,砍、据、切、剖等等很多手艺其实都是他们的基本功。

不过能做出好一点的物件,那些前辈也一直在坚持。

只是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篾匠的那些编造的东西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中用不中看的东西。

况且生产塑料制品看起来也很简单,而篾匠要做的事情又非常非常多,这样一对比,一些老篾匠也坚持不下去,选择放弃这门手艺,以至于现在我们也很少看到心灵手巧的篾匠了。

不过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相信一些篾匠会坚守本心,找到让年轻人重拾这门手艺的方法。

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找个能够继承的人传承下去,说不定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打铁匠

“打铁匠”顾名思义就是打铁的师傅,其实不用说大家应该也知道,他们就是负责打铁的,生产什么铁制品的工匠。

这时可能会有人说:“这门手艺感觉也没那么难,而且也算是人尽皆知的职业,为什么还说是正在消亡的民间手艺呢?”

这可是说来话长,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铁匠。

通常来说,铁匠都会有一个铁匠铺,手上戴着手套,拿一个铁锤,旁边还有一个大火炉。

天热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他们光着膀子用铁锤叮叮咣咣,而他们那时其实就是在制作铁器。

这些铁器放到古代可能是刀、枪、棍、弩,不过在这个和平年代,铁匠打的一般都是农具。

像是什么铁锨、锄头什么的,只要是铁的东西,铁匠一般都能打出来。

至于怎么打,这其中的门道也是比较多。

泛泛来讲,他们大概就是找来合适的铁做原材料,然后用铁碳或者其他合适的燃烧物来做“柴火”,而后带上几个徒弟,把那些铁烧熟,而后打铁匠便开始叮叮咣的打铁,直到打到自己感觉合适的时候为之。

说实话,说着说着大家可能应该就能够感受到打铁匠的燥热,要是冬天说不定还好,要是夏天那打铁匠还怎么办?

这或许就是打铁匠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毕竟现在很多工作都能享清福,为啥还要卖力干铁匠呢?

更何况自己叮叮咣大半天搞出来一个农具,说不定还没人家干别的赚得多。

当然科技的发展应该也是让打铁匠越来越少的另一个原因,毕竟打铁匠这活用机器来控制可能更为规范,也更加容易,至于成本咱不好说,反正打铁匠这门职业似乎是越来越不香了。

磨剪子戗菜刀

这写话大家应该多多少少都能听到,农村人更是耳熟能详。

只是有些时候总觉得“磨剪子戗菜刀”在小时候似乎听得更多一点。

事实其实确实如此,那时候这门手艺其实和打铁匠差不多,只是打铁匠要弄一些大铁件,而磨剪子戗菜刀基本上是对小铁件的“维修”。

说是维修,但对于很多人来说用“更新”来修饰其实更为贴切。

因为那些“顾客”基本上会带着自己磨盾了的菜刀或剪子给那些磨刀匠,而经由他们一磨,之前连肥肉都难切开的刀可能都会削铁如泥,像全新的刀一样。

不过听上去这磨刀匠只是随手一磨,但实际上人家掌握的技艺其实不比其他行业少。

毕竟刀类分很多种,剪刀亦是如此,怎样磨得尖锐一点而又不损伤材质,这里面的手艺大家就猜去吧。

可反过来说,这些手艺也确实阻碍了一些传承的进度,要不然现在也不会见到那么少的磨刀匠了。

而且现在这门行业对比其他也确实不挣钱,要是执意加价,人家还不如买一把新的。

当然这门行业的没落肯定还有其他原因,不过毕竟也是回忆,每每想到磨剪子戗菜刀心里难免还是有一些怅然。

弹棉花

说实话,“弹棉花”这件事在早些时候应该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一点,毕竟棉花对于我们来说可是十分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最常用的地方便是保暖。

其实早在元代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弹棉花了,不过可别小瞧当时的人们,人家虽说是弹棉花,但人家其实有专门的器械。

就比如《农书·农器·纩絮门》一文中就有表示,这种弹棉花的器械由竹子制成,大多数是四尺左右,两头一般会套上绳子。

而弹棉花的“弹”的精髓就在此处,这绳子一般要紧绷一点,然后用这东西来弹棉花。

听上去是比较简单,不过时过境迁,我们的这个弹棉花的器械其实也更新迭代了不少。

不过咱既然说老行当,那咱们就还说手工弹棉花。

那时其实也没有多少人懂得非人工的方法,他们用的是一弯弹弓、一张磨盘、一个弹花棰和一个牵纱篾。

听上去比古人用的东西多了不少,不过实际上这确实省了人们不少力气。

更何况东西多了乐趣也多了,弹棉花的时候也就不太累了。

不过既然现在弹棉花的人越来越少,那肯定也有它的道理,毕竟要是让机器去弹棉花,总比人力弹棉花要轻松。

剃头匠

剃头匠这门行业大家应该都知道它是如何没落的。

不过虽说它慢慢被时代取代,但人家也有辉煌的时候,而且满满的情怀。

要知道,剃头匠可是和顾客又肢体接触的,单单是如何让顾客感觉舒服,这其中的门道就多得多。

就比如先了解顾客想要什么造型,或者说剃头匠觉得怎么剃合适,剃头匠都是要精准拿捏的。

而且当时为什么不叫“理发”,而叫“剃头”,是因为那些剃头匠用的工具和手艺基本和“剃”有关。

当然,每个剃头匠的手艺可能参差不齐,但是要是体验到一次好的剃头匠服务,说不定还真的会爱上这种不同于“理发”的感觉。

锔匠

锔匠其实也叫锔碗匠、锔锅匠,它其实和修剪子戗菜刀差不太多,都是修补工艺。

听名字咱们也应该能猜的出来,这门职业修的东西就是锅碗瓢盆之类的。

手艺不必多说,它其中的门道也是很深。

不过这门职业要是有顾客的话其实收入不错。

其实原因就是因为这其中门道太深了,要耗费自己的精力和手艺,才能把锅碗瓢盆修补的特别不错。

不过“成也萧何败萧何”,人家有这钱买个新的其实也就够了他们的工钱了,除非是什么价值连城的古董,估计也没多少人愿意让他们来帮自己修复普通的锅碗瓢盆。

结语

总的来说,这些手艺基本上全是被时代所取代,传承之路看上去是有些困难的。

不过还是那句话,车到山前必有路,相信这些手艺会慢慢传承下来,让后人也知道这些手艺的魅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锔碗匠、剃头匠、磨剪子戗菜刀、弹棉花、铁匠、篾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