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患有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其死亡率要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究其原因,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病情进展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与日常饮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在冬季,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体自身的一些生理反应,使得慢性肾脏病患者更需格外注意饮食的调整。
本期,我院内六科(肾病科)医生来和大家聊聊慢性肾脏病患者在冬季的饮食指南。
慢性肾脏病与饮食的关系
慢性肾脏病是指存在≥3个月的肾脏损伤或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不考虑病因。肾小球滤过率通常通过血肌酐水平计算;肾损伤可通过白蛋白尿、尿沉渣镜检异常、影像学肾脏结构异常、肾活检病理学异常或有肾移植史等来诊断;肾功能减退由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确定。
营养过度会导致钠和容量超负荷、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以及蛋白质降解的有毒代谢物蓄积;营养低下则会加重营养不良和营养消耗的风险。适当的膳食干预对慢性肾脏病人群的临床治疗有着积极作用。
各项营养指标摄入建议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最佳膳食因人而异,取决于eGFR、肾病类型(蛋白尿性或非蛋白尿性)、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多数患者可采用富含水果、蔬菜、豆类、鱼类、家禽类及全谷物的低钠膳食,但还需根据血清钾或血清磷等实验室检查值进一步调整。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摄入建议:
1. 蛋白质:无肾病综合征的患者,每日摄入量为0.6-0.8g/kg。
2. 盐:合并高血压、容量超负荷或蛋白排泄增多的患者,盐摄入量<5g/d;无这些情况的患者,将盐摄入量限制至5.75g/d。
3. 钾、钙、磷:一般在eGFR降至<30mL/(min·1.73m2)之前不必限钾,3-4期慢性肾脏病患者(eGFR为30-59mL/(min·1.73m2))钾摄入量为2 -4g/d。钙摄入总量(包括膳食来源和药物来源)应限制在1000mg/d;磷最大摄入量为0.8-1g/d。应尽量避免富含无机磷的食物,例如深加工食品。根据血清电解质水平确定各种微量元素摄入量。
4. 热量:最大热量摄入量为25-35kcal/(kg·d)。最大脂肪摄入量<每日热量摄入量的30%。
冬季慢性肾脏病患者饮食原则
冬季饮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相对较为缓慢,这使得肾脏的负担加重。若饮食不当,极有可能导致水肿状况加重,血压升高,甚至使病情恶化。所以,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而言,在冬季严格遵守饮食原则显得至关重要。
1. 低盐饮食
严格控制食盐摄入量,避免咸菜、咸肉等高盐食物,选择低盐或无盐的调味品,如低钠盐等,同时避免食用含钠较多的食物,如海产品、咸面包等,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冬季人们往往倾向于吃一些重口味的食物来驱寒,但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必须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
2. 低脂饮食
避免吃油炸类食物,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饮食上以植物油为主,如玉米油、橄榄油等。此外,还需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肥肉等。这样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
3. 低磷饮食
避免进食动物内脏、坚果、牛奶、海鲜等含磷高的食物。因为当慢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容易导致体内血磷升高,引起肾性骨病和钙磷紊乱。
4. 优质低蛋白饮食
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应保持优质低蛋白饮食,蛋白质总摄入量保持在0.6g-0.8g/kg/天,优质蛋白食物(瘦肉、鸡肉、鱼肉、蛋、牛奶等)摄入量最好占每天蛋白质总摄入量的60%以上。可采用麦淀粉类食物代替米饭作为日常主食,如马蹄糕、银针粉、粉丝、藕粉等,或者自己购买麦淀粉制作成面条、饺子、馒头等。如果合并有糖尿病,白糖、蜂蜜、糖水、含糖饮料等也要注意限食。
5. 避免高嘌呤食物
建议不要喝老火汤,包括肉汁、鸡汤、骨汤、鱼汤等,也不要食用动物内脏、海产品、啤酒等高嘌呤食物,以免加重肾脏负担。高嘌呤食物代谢后会产生大量尿酸,而尿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慢性肾衰患者的肾脏功能已经受损,高嘌呤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甚至导致高尿酸血症。
6. 避免高钾食物
避免桔子、香蕉、地瓜等含钾量高的食物,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体内钾离子代谢紊乱,摄入过多高钾食物会加重高钾血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
7. 生津润燥防感冒食物
多吃银耳、百合、蜂蜜、粳米、绿叶蔬菜等食物,以及梨、苹果、葡萄等具有滋阴作用的水果。同时要做好保暖措施,预防感冒,因为冬季慢性肾脏病患者本身血管功能不好,感冒后病程可能会拖延,甚至引起肾脏的进一步损害。
规范饮食的注意事项
慢性肾脏病患者务必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规范的饮食安排。应定期与医生或营养师进行深入沟通,依据自身的具体病情及时调整饮食方案。与此同时,患者应增强自我管理意识,严格遵守饮食方面的限制要求。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无论是饮食结构还是生活习惯都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而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来说,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面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切不可轻信偏方和虚假广告。很多偏方缺乏科学依据,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可能加重病情;而一些虚假广告往往夸大其词,误导患者。例如,一些所谓的 “神奇草药”“特效疗法” 等可能会让患者浪费钱财,甚至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