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成焕让神枪手与陈赓比枪法,人家赢了,拿走手表,陈赓:这不算
1937年的三原,红军改编在即。一场特殊的射击比赛在31军驻地的靶场上演,让在场的军队首长们都看得忍俊不禁。这场比赛的主角是开国大将陈赓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交通队队长。谁能想到,一块手表,两支枪,三个靶,竟然会引出一段军中趣事。陈赓将军向来以诙谐幽默著称,可这一次,他却在比赛中吃了暗亏。这位开国大将为何会答应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试?那位神秘的交通队队长又是何许人也?而陈赓最后追着喊"这不算"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陈赓将军的枪法传奇
在红军队伍中,提起陈赓的枪法,那可是响当当的。这事得从1927年说起,那年他在井冈山时期就创下了不小的名头。一次行军途中,陈赓随身携带的是一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驳壳枪,这把枪虽然老旧,却被他保养得锃亮。
那天,部队在山间休整,有几个战士在比试打靶。陈赓路过时,正巧听见几个年轻战士在谈论枪法。其中一个战士说:"听说咱们团长的枪法很准,不知道是真是假。"陈赓听了,笑着走过去,说:"要不咱们比比?"
战士们没想到团长会突然出现,一时间都愣住了。陈赓也不客气,直接掏出驳壳枪,对准五十步开外的树干,"砰砰砰"三枪,竟然打出了一个品字形。这一手,立即赢得了战士们的阵阵喝彩。
从那以后,陈赓的枪法就在部队里出了名。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反而经常教导战士们:"打仗靠的是胆量和智慧,枪法准只是其次。"这句话,在部队里广为流传。
到了1931年,陈赓被派往鄂豫皖红四方面军,先后担任团长、师长和方面军参谋长。在这期间,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个新部队,都要和基层战士切磋枪法。这不仅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射击水平,更重要的是拉近与战士们的距离。
1935年,陈赓在长征途中负伤,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射击的热爱。即便在养伤期间,他也时常找机会练习瞄准。战士们都说,陈团长练枪时的专注劲儿,就像在打仗一样认真。
到了1937年三原驻地,陈赓的枪法不减当年。这天,他在靶场遇到了老朋友叶成焕。两人相谈甚欢,话题很快就转到了枪法上。叶成焕知道陈赓的枪法了得,但他也不示弱,说自己手下有个神枪手。这一说,可勾起了陈赓的兴趣。
正巧靶场上有几支刚检修完的步枪,陈赓拿起一支掂了掂,笑着说:"老叶啊,你们师的神枪手再厉害,也不知道比得上不比得上我这个老兵油子。"叶成焕听出了陈赓话里的调侃意味,当即挺直腰板说:"陈团长,那咱们就试试看?"
就这样,在三原靶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射击比赛即将上演。靶场四周很快聚集了不少人,大家都想看看陈赓将军究竟有多厉害,而叶成焕推荐的神枪手又是何方神圣。
二、神秘神枪手的出场
叶成焕喊来的这位神秘神枪手叫秦忠,是31军93师交通队的队长。在红军时期,交通队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担负着警卫首长、传递军情的重任。这支队伍的战士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不仅要枪法精准,还要身手敏捷。
秦忠1934年入伍时,就在射击考核中脱颖而出。当时考核的规则是,战士们要在50米开外连续击中三个直径不到20厘米的铁罐头盒。在参加考核的近百名战士中,只有秦忠和另外两名战士完成了任务。这样的成绩,让他很快被调到了交通队。
在交通队,秦忠接受了更严格的训练。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练枪,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队里规定,每名战士每天至少要进行100发子弹的干练习。所谓干练习,就是不打实弹,只练习瞄准和击发动作。这种训练方法既节省弹药,又能提高射击基本功。
经过三年的磨练,秦忠的枪法更上一层楼。他不仅能在静态靶上打出好成绩,还能在奔跑中准确击中移动目标。在一次演习中,他曾经用三发子弹击落了三个空中抛射的手榴弹。这一手,在当时的红军部队里都算得上是绝活。
而今天,这位年轻的神枪手却要和陈赓将军比试。当叶成焕把他叫到靶场时,秦忠的军装还带着早晨训练时的汗渍。看到周围那么多军队首长,秦忠立正敬礼,声音洪亮地报告:"报告首长,93师交通队队长秦忠奉命前来!"
陈赓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个精神抖擞的年轻人,笑着说:"小伙子,听说你枪法不错?"秦忠不卑不亢地回答:"报告首长,还在学习提高中。"这番对话,引来周围观众的一阵笑声。
靶场上早已准备好了标靶。这种标靶是用木板制作的,中间画着十个同心圆,最里面的圆直径只有拳头大小,打中可得10环。射击的距离定在了100米,这个距离既能考验射手的技术,又不会太过勉强。
按照规则,两人各打三发子弹,以总环数定胜负。陈赓主动让出了第一枪的机会,示意秦忠先射。就在秦忠准备举枪时,叶成焕走过来,在他耳边说了几句话。只见秦忠深吸一口气,慢慢抬起步枪。
这时候,靶场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试。第一发子弹即将出膛,而这场比试的结果,恐怕谁也说不准。毕竟在场的两位射手,一个是经验丰富的将领,一个是年轻有为的神枪手,各有所长。
三、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试
靶场上的气氛紧张而热烈。秦忠稳稳地端起步枪,用标准的卧姿瞄准靶子。"砰"的一声,第一枪打出,靶场工作人员举起红旗示意:9环。第二枪紧接着响起,又是9环。第三枪,10环。三枪总计28环,这个成绩在当时的射击水平中已经相当出色。
轮到陈赓上场时,他却一反常态地没有立即就位。只见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闪亮的怀表,是一块瑞士产的军用表,这是他在延安时一位外国记者送给他的礼物。陈赓将怀表举起来说:"要不咱们加点彩头?赢的人拿走这块表。"
这一举动引起了场外一片惊呼。那个年代,一块进口怀表可是稀罕物件。叶成焕见状,也不甘示弱,从衣袋里掏出一个银制的烟盒,放在陈赓的怀表旁边。就这样,赌注定下了。
陈赓接过步枪,却没有立即卧倒。他先是绕着射击位置走了一圈,仔细观察了风向。这时候,靶场上刮起了一阵微风,旗帜轻轻摆动。陈赓这才不慌不忙地摆好射击姿势。
"砰",第一枪打出,9环。"砰",第二枪,又是9环。周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如果第三枪打出10环,那就是平局。就在这时,陈赓突然站了起来,说:"等等,我要换个姿势。"
只见陈赓竟然改成了立姿射击。这个姿势的难度要比卧姿大得多,因为身体晃动会严重影响准头。但陈赓似乎胸有成竹,他举枪、瞄准,动作一气呵成。"砰",第三枪响了。
靶场工作人员迟迟没有打出信号。大家伸长脖子往靶子方向看,却见工作人员快步跑了过来。原来,这一枪竟然打偏了,只得了7环。三枪总计25环,陈赓输了。
现场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以枪法著称的陈赓居然会输在最后一枪上。更让人不解的是,他为什么要在关键时刻改变射击姿势?按照他之前的水平,用卧姿打出10环完全有可能。
叶成焕笑着走上前,拿起那块怀表就要交给秦忠。这时候陈赓突然喊道:"等一下!这不算!"他的这一嗓子,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叶成焕说:"陈团长,输了就是输了,您这是耍赖啊。"陈赓连连摆手:"不不不,我是说这比试还没完。咱们再来三枪,这次我用的是立姿,他也得用立姿!"
四、陈赓将军的"不算"
就在大家都以为这场比试已经结束时,陈赓的这一声"不算",让事情出现了新的转折。叶成焕看着陈赓那副倔强的样子,忍不住说:"陈团长,您这是输不起啊?"陈赓立即反驳:"怎么是输不起?我这是要给小同志一个展示真本事的机会!"
这时,围观的军官们也都来了兴致。有人说:"既然陈团长要求用立姿,那就再比一场。"有人则说:"规则都定好了,现在改不太好吧?"争论声中,秦忠站得笔直,一声不吭。叶成焕看了看手中的怀表,又看了看陈赓,突然笑着说:"好,那就再比一场,不过这次得加倍赌注。"
陈赓一听这话,立马来了精神:"加倍就加倍!我这还有一盒美国香烟呢!"说着,他从军装口袋里掏出一盒崭新的"骆驼"牌香烟。这下可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谁都知道,这种进口香烟在当时可是稀罕物件。
新的比试规则很快确定下来:双方必须采用立姿射击,距离仍是100米,各打三发子弹。这次秦忠依然先射。只见他站得笔直,双脚呈肩宽站立,右手托枪,左手握住枪托。这个姿势,正是军队射击训练中最标准的立姿。
"砰"的一声,第一枪打出,8环。这个成绩比卧姿差了一环,但在立姿射击中已经相当不错了。第二枪,7环。第三枪,8环。三枪总计23环,比起刚才的卧姿成绩确实下降不少。
轮到陈赓上场时,他的表现却大出众人意料。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活动了一下手腕,然后迅速举枪、瞄准。"砰",第一枪9环。"砰",第二枪8环。"砰",第三枪9环。三枪总计26环,竟然比秦忠高出了3环。
这下轮到叶成焕喊"不算"了:"陈团长,您这是耍诈啊!谁不知道您在立姿射击上最有研究。"陈赓哈哈大笑:"这怎么能叫耍诈?要说起来,我当年在黄埔军校就专门研究过立姿射击。那时候我发现,立姿虽然难度大,但只要掌握了要领,反而比卧姿更容易瞄准。"
现场的军官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陈赓刚才输掉第一轮比试,是故意为之。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年轻的战士们展示不同射击姿势的特点。而那声"不算",不过是他设下的一个小小陷阱。
就这样,陈赓不仅赢回了自己的怀表,还赢得了叶成焕的银烟盒。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把秦忠叫到跟前,当场给他讲解起立姿射击的诀窍来。那天下午,靶场上不时传来阵阵笑声,混合着密集的枪声,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军营场景。
五、一场别有用意的教学
这场比试结束后,陈赓并没有急着离开靶场。他把秦忠和在场的其他年轻军官们召集到一起,开始了一堂即兴的射击课。陈赓先是取出一支粉笔,在靶场旁的黑板上画出了人体射击姿势的受力点。
"立姿射击最重要的是重心分配。"陈赓指着黑板上的图示说,"很多人认为立姿不稳,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对重心。双脚要呈45度夹角,身体重心要略微前倾。"说着,他让秦忠演示这个姿势。
接着,陈赓又讲解了持枪要领。他拿起步枪,示范如何正确握持枪托。"右手握枪要适中,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会导致手臂发抖,太松又容易影响准度。左手托枪的位置也很关键,要放在重心点上。"
在场的军官们认真记录着陈赓的每一个要点。有人问:"团长,您刚才最后一枪为什么能打出9环?风向明明变了。"陈赓笑着说:"这就要说到'借力打力'了。当时风是从左往右吹,我就把准星往左偏了一点,利用风力把子弹送到靶心。"
讲解完技术要点后,陈赓又组织大家进行实践。他把军官们分成几个小组,轮流上场练习。每个人打完三发子弹后,陈赓都会详细指出存在的问题。有的人站姿不够标准,有的人握枪方式不对,还有的人呼吸节奏掌握得不好。
在练习过程中,叶成焕注意到陈赓特别关照那些成绩较差的射手。对待他们的失误,陈赓从不批评,而是耐心地分析原因,帮助改正。这种教学方式,让年轻的军官们受益匪浅。
天色渐晚,靶场上的训练仍在继续。陈赓让大家排成一排,进行最后的实弹射击。这一次,他特意让秦忠走到队伍中间,不再单独表演。"射击不是比赛,而是战场上保命的本事。"陈赓对着队伍说,"我今天输给秦忠那一局,是想告诉大家,任何射击姿势都有它的优缺点。关键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随着一声令下,整齐的枪声在靶场上响起。这次射击,大家都采用了陈赓教授的新方法。成绩出来后,令人惊喜的是,几乎所有人的环数都有所提高。就连最后一名的射手,也打出了及格的成绩。
夕阳西下,陈赓收起了那块引发争议的怀表。他对叶成焕说:"今天这场比试,值了。"叶成焕笑着掏出银烟盒,递给陈赓一支烟:"您老早就计划好了吧?"陈赓接过烟,只是笑而不语。两位老战友的身影,在靶场的暮色中渐渐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