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万君:长期吃精神药物,教你如何不伤肝?

杜万君解答 2025-01-13 13:02:31
精神科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潜在的肝损伤风险不容忽视。本文为大家总结了常见精神药物引起肝损伤的风险,以及预防肝损伤的四大措施。 一、抗焦虑药物 抗焦虑药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等,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患者通常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尤其是在长期治疗的情况下。 二、抗抑郁药物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也有少数病例报告肝酶轻度升高。 与肝损伤风险较高的抗抑郁药是丙咪嗪、阿米替林、度洛西汀、安非他酮、曲唑酮和阿戈美拉汀等。 迄今为止,阿戈美拉汀是唯一需要在治疗期间进行肝脏监测的抗抑郁药。对于服用阿戈美拉汀的患者,通常建议他们在治疗前以及治疗3,6,12和24周后再次评估肝功能。 三、抗精神病药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肝酶升高,甚至引起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氯丙嗪主要经肝脏代谢,有百余种代谢产物,尤其以其引起肝损伤的风险而闻名,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虽然这类药物相对较新,但仍有报道指出其可能引起肝酶升高,故使用过程中应进行肝功能监测。其中,帕利哌酮缓释片肝脏P450酶的参与不到10%、对肝脏影响小。 四、情感稳定剂 碳酸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对肝脏的影响较小,但需注意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丙戊酸盐:与肝损伤的风险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儿童和肝病患者中。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卡马西平:可能导致肝酶升高,并与严重的肝毒性相关。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 五、合理规范用药,不必过分担心肝损伤 上述药物虽有一定的肝损伤风险,但不代表所有人都会出现。医生在选择用药时,会综合考虑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充分权衡效益/风险利弊,将影响降到最低。 因此在遵医嘱规范用药的前提下,都是相对安全的,只有大剂量、长期服用、本身患有肝病、大量/长期饮酒、老年人(高龄是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等情况下,发生肝损伤的风险才会增加。 六、预防肝损伤6大措施 (1)就诊时,要告知医生目前正在服用的药物:如果已经在服用容易引起肝损伤的药物,如他汀类降脂药、降糖药格列本脲、红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抗肿瘤药等,那么在选择精神疾病治疗药物时要慎之又慎。 (2)定期检查肝功能,以便及时发现指标异常,及时干预。 (3)遵医嘱用药。切忌自行加量,如果加量,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耐受情况。 (4)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减轻副作用。 从医40余年,我始终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干预精神心理疾病。西医治标,能快速控制症状。中医治本,可以整体调理气血运行、脏腑功能。两者协同,标本兼治,一方面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缩短治疗周期。另一方面,缓解西药副作用(肝肾损伤、体重增加、便秘。口干、嗜睡等)。
0 阅读:22